分享

【律诗的基础知识】

 江山携手 2016-05-14
     今天我们继续讲律诗的基础知识,格的表现形式中的平仄,从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我们懂的了什么是马蹄韵,什么是“替、对、粘”,也知道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条件,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掌握律诗的平仄格式。

    如何掌握律诗的格式啊?根据这些知识来推导律诗的平仄格式,这“推导”是我首先提倡的。有了这个推导方法,根本就不用去背律诗的平仄格式了,这也算我的著作权吧,这个推导方法上一届的同学我就教他们了。我在网上看到大部分讲义都罗列十六种律诗的格式,那根本就是让同学们背的焦头烂额啊。你们来这里听课是幸运的,不用背平平仄仄了,今后还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大家探讨,这些见解是任何网站任何人都没有的,是我自己感悟出来的。对学习写作诗词,有很大的帮助。

    在讲推导律诗的平仄格式之前,我还要讲一些相关的知识;我们以前学过,“替,对,粘”主要是看“二四六位置的字”,那么律诗的“句式”,什么起什么收的“句式”的分别方法,就是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和“第一句”的“尾字”。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尾字也是平声字,那么就叫“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也可以叫“平起首句入韵”,(前面说过,律诗首句以平声收尾的都要押韵,入韵就是押韵)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而尾字是平声字,那么就叫“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而尾字是仄声字,那么就叫“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而尾字也是仄声字,那么就叫“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简称的时候“首”字前面的两个字可以省略。知道了这样的叫法,下面就按这种叫法讲课。


  关于古代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依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关于四声,古人有一首歌诀,可以大致说明其高低升降的状况。这个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也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难点。不能很好的辨别四声,对于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许多人学诗词格律觉得困难,原因之一就是与入声的掌握上比较困难有关。呵呵,那既然要学习,还是多下点工夫吧(关于入声有一些规律可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们讲律诗格式的“推导”:
    假如我们要写一首七律,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根据“替”的知识,写出第一句的格式,我们就写“平起首句入韵”,根据马蹄韵和“替”的规则“得出”七律的第一句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正确吗?  

    不正确,因为要求是“首句入韵”,我们知道入韵的句子必须平声字收尾。那么这里我们推导出是仄声收尾,所以必须把这句最后的“仄声”改为“平声”,得出;平平仄仄平平平,这样最后面出现了三个平声字,我们学过“三平尾”是不行的。那么我们还学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三五不论,那么我们就把第五个字改为“仄声”(句子中间出现三平三仄都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第一句格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1)有了正确的第一句,我们写第二句,写第二句的时候就是用“对”的规则,那么我们根据“对”的规则得出第二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在上节课我们讲到“双数句都要押韵”,也说过“押韵必须押平声韵”,因此这里得出的第二句还不正确,必须把最后的仄声改为平声,那么就从新得出第二句为;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也可以了,如果你感觉不好看,可以把第五个位置再改为“仄声”,那么就是这样了;仄仄平平仄仄平(2)
现在我们看这推导出来的(1)和(2)是不是平仄相对了(主要看二四六位置)。

平平仄仄仄平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2)
正确,现在有了这两句为基础,

    我们推导第三句,这前面(1)和(2)是一联是首联,第三句是另外一副联是“额联”,那么两副联之间的关系是“粘”的关系。那么我们就用“粘”的规则推导第三句诗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的格式是不是和(2)相同啊,是相同了,但还是不对,大家要注意粘的定义后面括号里有(尾字除外),就是尾字不能和上面句相同,因为第三句不押韵,必须仄声收尾,所以这里的格式必须把尾字改为“仄声”,

那么得出为;仄仄平平仄仄仄;这里又出现了三仄尾了,是不行的。必须再改,根据一三五不论的条件,把第五个字改为“平声”得出正确的第三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3)。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联(颌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第四句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4)
有了第四句,推导第五句,第五句是另外一副联的,那么就根据“粘”的规则推导出第五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这里第五句和第三句一样是不用押韵的,必须仄声收尾,像第三句一样。根据相关规则改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5);
   有了第五句推导第六句,第六句和第五句是一联(颈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我们推出第六句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6);
    有了第六句,我们推导第七句,第七句是另外一联,根据联与联之间“粘”的规则,我们推导出第七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由于第七句不押韵,所以同样要把尾字改为“仄声”,再根据一三五不论的规则得出正确的第七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7);

有了第七句,就推导第八句,第八句和第七句是一联(尾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推导出第八句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8);

到这里,一首七律就推导完了,看起来麻烦,其实只要懂了规则就非常简单,举一反三,今后不管什么起什么收,都可以这样去推导,所以根本不需要去背平仄格式,我们看看刚才推导出来的整体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平仄仄(3)
平平仄仄仄平平(4)
平平仄仄平平仄(5)
仄仄平平仄仄平(6)
仄仄平平平仄仄(7)
平平仄仄仄平平(8)
正确。
注意;这种推导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格律诗诗。


律诗的基础知识(特殊句式的平仄):
     前面我们学习了律诗格式平仄的推导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是根据“替、对、粘”的规则及有关知识去推导的,那么今天还讲格式的平仄,不过今天的这种是特殊句式,这种特殊的句式是在五七律或绝句中的特殊地方的特殊用法,在一定的条件下,用这种特殊句式不算出律,并不是全首都是特殊格式,而是其中某一个地方用特殊的句式,不过大家最好少用这种句式,如果真的要用,那么一首诗里最多用两处这种特殊的句式。

下面我们看这种特殊的格式;
这种特殊的格式其实是一种变异的格式,原来正式的格式是;
五言律诗里是
平平平仄仄
那么变异之后就变为;
平平仄平仄
这也是允许的,不算出律。这种格式就是把原来格式里面的第三字和第四字互换位置。不管这里要注意的是五言句,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种格式看起来好像出律,其实不算出律,所以下一句不用去为这句进行“拗救”(拗救以后讲)。一般这种特殊格式的句子是用在倒数第二句,个别也有用在别的地方。

如;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里面的
遥怜小儿女(特殊),未解忆长安。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何时倚虚幌(特殊),双照泪痕干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这里就用了两句这样的特殊格式,而这两句的下句并没有进行拗救。曾经有个同学问我“遥怜小儿女”这句是不是“失替”了,当时我也没有学过这种知识,回答不出来,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他;不算失替。


再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里面,
仍怜故乡水(特殊),万里送行舟。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这也特殊的例子,全诗只有这一句特殊的,而下句也没有进行拗救。
上例这些是五言律诗。


    下面讲七言律诗里面的特殊格式的平仄,七言里面和五言一样,只能最多用两句这样特殊的格式,也是用在倒数第二句比较好,七言的特殊格式也是变异来的。所不同的是七言用特殊的格式时,这句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
七言的原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变异之后就是;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也是允许的,也不算出律,其实就是把原句的第五个字和第六个字互换一下位置。用了这样的特殊格式,同样不需要拗救。

比如;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这首诗里面的倒数第二句;
任是深山更深处(特殊),也应无计避征徭。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前面句特殊格式,后面句同样没有拗救。

再如;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主席的这首诗里面的倒数第二句;
我欲因之梦寥廓(特殊),芙蓉国里尽朝晖。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
送瘟神(其二)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大家看这首诗的倒数第二句;
借问瘟君欲何往(特殊)?纸船明烛照天烧。
仄仄平平仄平仄          在平平仄仄平平

    如果一首诗里偶尔出现这种特殊的格式的句子,我们不要说他出律,也不要说他没有拗救,如果他进行拗救,反而说明他不懂这种特殊的格式。

   那么,这种特殊句式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就是;
一、用在倒数第二句;
二、五言里用的时候,该句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七言里用的时候,该句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