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相刘墉的家训传承:轿子无帷 修院无钱

 dongchang 2016-05-14

  山东省高密市,横卧在胶王路北侧的一个小村庄——注沟镇逄戈庄,便是清代大学士刘墉的老家。这个郁郁葱葱的麦苗环抱的村庄,看上去与附近其他村庄并无不同,却因为刘墉而远近闻名。

  2007年,在这个村庄的一座普通民居里,建起了一座纪念馆,以纪念这位清正廉洁的宰相。如今,一位老者守护着这座纪念馆。他叫刘剑生,是纪念馆创始人刘剑初的堂弟。“吱扭”一声,刘剑生老人推开大门,一代名相的宦海沉浮展现在眼前。

  海岱高门第 瀛州新翰林

  “当官有清廉自持者,也有贪得无厌者,为什么刘墉能做个清官?”一位精研刘氏家族文化的老者称,刘墉为官清正与家教和家风密不可分。

  要说刘墉,先得从东武刘氏的宗族说起。明朝弘治年间,一个名叫刘福的人被姓逄的好心人收留,刘福管东家叫逄哥,这就是逄戈庄村的来历,刘福便是逄戈庄刘氏的始祖。刘福初到逄戈庄时,家境贫寒,人丁亦不兴旺。刘剑生从橱柜里拿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修的《东武刘氏家谱》,其中关于刘氏前几辈人的记述,只有薄薄的一页纸。

  翻到刘墉曾祖父刘必显这辈,刘氏家谱渐渐厚实起来。刘必显是刘家的第一个进士,官至员外郎。他为官正直清廉,在通州督理中南仓时,自种蔬菜以自给,常常几天不食肉。后来,刘必显辞官,隐居五莲槎河山庄,怡情于山水之间,刘氏子弟大都在此苦读。逄戈庄村村民说,刘必显有“为官清廉、积德行善、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的家训。

  刘必显有四个儿子,其中官做得最好的是二子刘果和三子刘棨。刘果在康熙三年(1664年)考中进士,先后任太原府推官、河间知县、邢部江南司主事、江南提学道等职。刘墉的祖父刘棨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考中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

  到了刘棨这一代,刘家继续兴旺。刘棨有十个儿子,七个考中举人,三个进士,加上孙辈,一门有五个进士,十九个举人。其中,刘棨的第五子刘统勋成就最大,做到了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死后谥“文正”,他的儿子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父子二人都是宰相,刘氏家族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据《高密逄戈庄刘氏家世简介》统计,嘉庆十九年(1814年)修的《东武刘氏家谱》,入谱的男性共八百二十二人,其中,进士十一人,举人三十五人,荫生、监生一百零七人,贡生十二人,庠生二十九人,廪生四人,有功名的占到全族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刘氏子弟为官普遍继承了刘必显“廉能”的特点。刘果在太原府推官任上时,有个富人为了打赢官司,送给刘果五百两黄金,“做黄鼠以进”,刘果“峻却之”。当时太原府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谣:“死黄鼠瞒不了活青天。”刘果任河间知县时,治声达于朝廷,受到康熙皇帝的表彰。

  刘棨任陕西宁羌知州时,赈济灾民,教百姓养蚕致富,宁羌百姓为感激刘棨的恩德,将他们织的布命名为“刘公绸”。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刘棨母亲去世,刘棨因为替百姓交税欠下债务,无法起行,不得已给四弟刘棐写信,请他代为变卖家产。后来,刘棐把钱送到宁羌,刘棨才得以回家奔丧。百姓听说后,纷纷捐钱捐物,刘棨却一概不受。刘棨任天津道副使时,有一次接驾,向皇帝奏明其兄刘果在河间知县任上受褒奖之事,请康熙皇帝赐书,康熙帝高兴地手书“清爱堂”三字,从此刘家便以“清爱堂”为堂号。

  作为刘氏家族中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刘统勋正直敢言、秉公执法,一生所任皆要职肥差,然而他却始终清廉自持,从不损公肥私。刘墉的七叔刘维焯和八叔刘纯炜也均有政声。刘维焯任工部主事时,一次奉命送安南使臣回国。回来时,有官员发现他的口袋鼓鼓囊囊,以为他得此美差,必然受了不少馈赠。此时,刘维焯看穿了众人的心思,等所有官员到齐,他当众掏出口袋里的东西,原来只是一斤肉桂。刘墉曾作一诗记述此事,其中有“但使远人酬白雪,不闻客囊有黄金”之句。

  刘墉八岁跟七叔读书,十三岁随八叔授书,耳濡目染,更有忠于职守、为天下苍生奔走的清官父亲刘统勋,遗传家族“廉能”的基因顺理成章。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四年后,放为安徽学政。临行前,乾隆皇帝赐诗勉励,有“海岱高门第,瀛州新翰林”一句。从此,刘墉开始在政坛施展拳脚。

  江宁“刘青天 湖南“父母官”


  刘墉所作对联

  在地方任上,刘墉曾任安徽、江苏等省学政,主管学务,亦曾任封疆大吏,主政一方。其中浓墨重彩的两笔,当属他主政江宁和湖南之时。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刘墉获授江宁知府。江宁官商云集,经济发达,治理起来颇为不易,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有许多疑难案件。刘墉微服私访,巧断悬案,人称“刘青天”,在民间留下了不少佳话。

  在江宁知府任上,刘墉颇受好评,姚永朴的《旧闻随笔》称:“初为外吏,听断明审,人以比包龙图。”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记载:“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任湖南巡抚。在湖南,刘墉整顿仓库,修筑城墙,取得了很大成绩。

  当时,康乾盛世已至末期,吏治日益腐败,贪污受贿成风。刘墉大力整顿吏治,他亲自带头,力戒请客吃喝、结纳钻营之风,上下衙门间的应酬宴会“都系是用己资,各自采办,均无派累之事”。经过刘墉的一番治理,湖南“无攀援依倚结纳钻营等弊,亦无聚集燕会,耗财旷职之事”,司道府衙门“均无任用管门家人需索钱包,亦无款待属员收受押席银两等情”。

  查办国泰案 初次斗和珅


  刘墉画像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由湖南巡抚转任左都御史,行使监察权。这一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案。

  四月初,御史钱沣上奏,弹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跋扈,借向皇帝上贡之名勒索钱财,所属州县亏空严重。乾隆皇帝接到上奏后,立即派和珅、刘墉、诺穆亲并钱沣一道前往济南查办。

  国泰,姓富察氏,满州镶白旗人,四川总督文绶之子,他的侄女是乾隆皇帝的妃子,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贵族子弟,二十多岁便任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当时,和珅受宠,权倾朝野,国泰依附于其门下。和珅得知要查办国泰,暗中派人跟国泰打了招呼。一路上,和珅拖拖拉拉,故意为国泰争取时间。国泰知道消息后,赶忙向商人勒借银子,凑足库银数量,暂时掩盖了亏空情形。到了山东,和珅便去盘查仓库,他命令差役抽视了几十封银,数量和册籍所载相符,便下令返回住处,企图蒙混过关。

  然而,刘墉仔细检查后,发现该县库银与账上的数字虽然相符,但银色却多掺杂,随即传讯知县郭德平。郭德平说,因为担心钦差盘查,就从本城钱铺刘玉昆处借了四千两白银弥补了亏空。当刘墉传讯刘玉昆时,刘玉昆矢口否认借银之事。刘墉便又把郭德平叫来对质,郭德平却支支吾吾。于是,刘墉又讯问了山东布政使于易简,于易简见此事难以再遮掩,便坦白了国泰得知钦差核查历城等县亏空的消息,挪补款项以图掩饰的事实。后来,刘墉从山东按察使梁肯堂处得知,国泰勒索挪补银两均由原济南知府冯埏经办,便传审冯埏。冯埏抵赖不过,承认了此事。

  铁证如山,国泰仍想抵赖。此时,刘墉大怒:“御史奉诏治汝,竟敢詈钦使?”最终,国泰低头认罪。

  刘墉等人将调查结果向乾隆皇帝汇报。七月八日,乾隆下令赐国泰、于易简自尽,其他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惩处,国泰案终于尘埃落定。

  虽有和珅掣肘,但国泰案最终能够水落石出,刘墉功不可没。国泰是和珅党羽,查办了国泰对和珅是个不小的打击,在与和珅的首次较量中,刘墉旗开得胜。

  参与除和珅 死后谥“文清”


  刘墉纪念馆

  刘墉查办国泰案,剪除了和珅的党羽,初露锋芒。在民间传说中,刘墉与和珅是清浊不两立的对头,刘墉每次都能把和珅打得落花流水。其实,这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真实的和珅聪明绝顶,擅长玩弄权术,又得乾隆皇帝宠幸,不可一世。刘墉能查办国泰,却奈何不了和珅,实际上能做到不依附于和珅,保持独立,已实属不易。

  皇权转移之日,才使和珅迎来末日。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第二天,嘉庆帝就撤销了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职务,迈出了清算和珅的第一步。

  处理和珅案时,刘墉一直参与其中。在量刑时,他和嘉庆帝的老师朱珪进言,认为和珅虽罪大恶极,但其为先朝大臣,请从次律。嘉庆帝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正月十八日赐令和珅自尽,让他保留了全尸。

  扳倒和珅后,刘墉又尽心竭力地辅佐了嘉庆帝几年。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逝世,走完了他85岁的人生历程。

  听到刘墉去世的消息,嘉庆帝“深为轸惜”,他想起了当年随乾隆到刘墉家时见到的马房,“何其逼仄”,又想起了刘墉的轿子,“破极矣”,还记起曾叮嘱刘墉:“老年人不可受风寒,轿子无帷,万不可者。”

  在奢靡之风肆虐的官场,刘墉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他自己“鄙衣恶服”,家人略有奢侈就十分生气。他曾想修一下院子,却因拿不出一千二三百两银子而感“力不足也”,只能“暂缓之”。

  嘉庆十年(1805年)春,刘墉归葬于白家庄刘统勋墓旁。如今的刘墉纪念馆,就是当年刘氏旧宅所在的位置。两世宰相的宅邸,在当时也只能算个中等人家。

  刘墉死后谥号为“文清”,清代浙江钱塘人吴振棫所著的《养吉斋丛录》中有这样一句:避远不义曰清,洁己奉法曰清。这个“清”字,应该是刘墉对祖辈家训的最好传承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