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哥:与地名挂钩的攸县老口表 攸州网,攸县人,访攸州!攸县新闻!攸州网址:yx988.com

 易可为 2016-05-14

与地名挂钩的老口表
    ——攸县老口表之六

作者/罗霄山喜哥

 

笔者在暂回记的攸县老口表中,发现一组是与地名挂钩的。冠地名的老口表少有正面颂扬而多有贬义。

就此在微信交流中,《株洲晚报》原总编胡铁钢好意提醒罗霄山喜哥: “这口表入了书上了网,会有人骂你的!”

咋办?为了研究攸水河畔历史文化现象,或许从贬义老口表中能得到有益的启示,笔者就硬着头皮、冒着挨骂的可能,试作简略陈述或分析。

 

【例一】

三日阳升观,四日高车头。

这在攸县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

它描绘一种现象:大概在10天之中,有人花三天在千年古道场阳升观溜达去了,花四日在高车头这临河的半边短街或这定期的小圩场转圈去了。可这是农村人呀,他还能好好种田吗?

这比“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还超逸、还懒散呀。罗霄山喜哥记得读小学时许元秀老师就“渔网”论作结论说:无论读书、做事,都要专心致志!

同理,攸县人大都闯劲谋事、倔劲做事、灵劲成事,当然就众起讥讽“三日阳升观,四日高车头”现象!

 

【例二】

笙塘铺赶场,冇得乱人。

笙塘铺位于网岭镇边远山沟,与原湖南坳乡、坪阳庙乡的偏远山丘村毗邻。因北上皇图岭圩场(赶集的几万人)约30里,南下新市圩场(赶集的也上万人)20余里,农贸很不方便,于是,古代此处的居民自发搞起笙塘铺圩场。可是,这里山地广人烟稀,来赶集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的熟人,基本上没有外地人。人们说这里赶集的无乱人,就是讥讽冷冷清清、只几个老面孔,那像个农贸市场!

这老口表流传下来,给人以启示: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搞活流动须有一定的条件。

据说这里现在仍然是村管山乡小集市,可见其生命力顽强。偏远山村上市交易的土产,说不定有机、绿色的多,还真值得光顾呢!

 

【例三】

峦山人造纸,替鬼做事。

这话在攸水平原地带流传。

在竹木资源丰盛的峦山,自古就造纸。相对于平丘地带,这本是优势,应引以为豪的。

但偏偏有垅里人挑软肋——峦山人只造得出土纸。而土纸当不了书写纸、装潢纸等比较高档的用纸。那么,它能做什么?于是有人挑其一项用途说事——用纸钱唑打纸钱!纸钱用作什么——是烧给祭祀去世的亲人的,啊!那不是给鬼花的钱吗?!于是,峦山人造纸是替鬼做事的话就被编造出来了。在封建社会地方派系的作用下,竟以老口表的形式流传下来。

如今我们从中至少得到两个史实:峦山自古造纸;山区人与垅里(平原)人互相说事,彼此有点小看对方。

 

【例四】

咸前周家屋,麻皮告新谷。

(土语读音“告”,即普通话“换”。后句指以卖淫换粮食)

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县办同志在峦山听来并写进调查报告的。点明这是旧社会生活困苦的不幸写照——旧社会这个地方地少人多又受豪强剥削,村民极为困苦,有的家庭妇女被迫与在峦山搞副业的外来人发生不正当关系,以获取少量接济。这是不堪回首辛泪史!而在解放后特别是农村集体化以来,这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五】

界市乃基赶婊子,齐到。

这口表旧社会流传于攸县西乡。攸水中游人士喜哥揣测,它至少说明了一条:连旧社会那年代,人们都是瞧不起当婊子的,反对卖淫的,何况新社会!

至于界市儿郎将婊子赶走的时候齐到场。一方面,可以认为是褒义,齐心治歪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贬义,说这里的男儿好色,一起赶到来看婊子。是否可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守住底线即可。所以,旧社会的事,如今这儿的人们不需较真,权当老口表是个笑话。

 

【例六】

上极佬讲话,大舌子。

这是攸水中下游人们流传的话。他们所指的上极佬,就是攸水上游乃至沙河流域的居民。为何说他们大舌子呢?因为这一带的土语中,普遍有声母卷舌音zh \ch \sh\r,攸水中下游人听了,以为衔着舌头说话,舌头显得大。

在此,我们无意中得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史实:上极佬的先祖是北方来的,他们的北方方言发音经历千百年还部分遗留着,可说语言基因的顽强!

然而,攸水中下游在引用这句口表时,不再是讥讽上游人,而是讥讽中下游地域的人,道是:你咕是上极佬讲话,大舌子!以此讥讽对方说话含含糊糊。批评对方态度不明朗。老口表的演变就这样搞笑。

 

【例七】

江西咯蟆仔,攸县青背筋。

这口表给江西人取“咯蟆崽”的诨号,给攸县人取“青背筋”的诨号,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究其来由,笔者浏览如下史实:元末明初战乱,特别是朱元璋两次征剿盘踞湘东的另一农民军陈友谅残部,口传“血洗攸茶”十室九空。在元朝曾因超万户由县改“攸州”存时75年后,因人口不足万在洪武二年复改州为县。朱元璋实行“赣填湘”大移民,江西有116支族姓涌入攸县。攸县籍贡生彭友信(后为北平布政使司)1365年诗“行尽西街无故友”,1371年诗“四远新来户六千”。也就是说,短短几年潮水般涌来江西移民几万人!

笔者据此推测:新迁徙而来的江西人竟然比血洗攸县后残存的原居民多很多,其占地争利之举让原居民反感,原居民讥讽新移民为“江西咯蟆崽”,其意大体是指,江西老表抛家离祖四处迁徙,像刚出世的咯蟆崽,到处蹦跳乱窜,没见过世面。新移民反过来讥讽原居民是“靑背筋”,其意大体是指,原居民死板保守,是青蛙背有裂筋。那么,新来的“咯蟆崽”与原来的“青背筋”,彼此彼此,都是青蛙,是“泥鳅鳝鱼一类蛇”!于是,世人说攸人像青蛙,就成了古今戏谑话题。

分析青蛙的生理、行为特征,其突出的有:卵生繁育力强,贱生贱长;变态发育,水中卵孵化为蝌蚪,尾巴没了变青蛙上岸;眼球鼓鼓,视觉敏锐,四肢发达,弹跳力强,四处觅食,捕食敏捷;蛙声洪亮、远传,“呱呱”不停,往好说“歌唱家”,往坏说“烦死人”。

比比看,攸人像青蛙,是贱生贱长会生存吗?是处世灵活善变通吗?是行动敏捷取实效吗?是敢为敢闯走天下吗?是能做能说声洪亮吗?等等。这些较高档次的人文气质是否体现在攸县人群身上吗?如是,体现得越多则越好,那就该以“攸县蛙人”自豪!

实际情况怎样?仅说改革开放以来,攸人像蛙成群结队、四处蹦跳,先后进军湘潭布市、北京菜市、长沙超市、深圳的士,被称为“攸县现象”。确实具有“蛙人”闯荡、敏行、谋求生存发展的本能和气质。

咱们回到诨号最初的讥讽面。所谓“咯蟆”,即“咯咯”叫的蛤蟆。所谓“咯蟆崽”,即水中游的蝌蚪刚脱胎而成可上岸蹦跳的小青蛙。因刚出世而嫩得很,没见世面,没经风雨。外人说攸县“咯蟆仔”,似乎小瞧攸人,却直指攸人软肋——视野还没打开、看不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