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人类抗疟史,讲述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风行云上2016 2016-05-14


(与20多万医者一起,每天成长一点点)

2015105日北京时间17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哟哟教授以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说青蒿素,首先要说它的敌人—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

据有人类记载以来,就有几千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明确记录了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公元前2700年,《黄帝内经》就描述了疟疾的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直到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

人类的抗疟史

公元前340,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


1590年左右,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确记载青蒿它能“治疟疾寒热”。

1639年左右,西班牙驻秘鲁总督的夫人钱昶伯爵患上一种发热病,秘鲁的印第安人送来一种由常绿树树皮磨成的粉末,她服用后奇迹般地康复了,伯爵夫人便将这种树皮引入欧洲,后来这种书被命名为“金鸡纳树”

1820,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

1907,德国化学家P·拉比推导出奎宁的化学结构式;194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学生威廉姆·冯·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

一战时期,来源于东南亚的金鸡纳树原料来源被切断,德国被迫开始寻找替代物。到1934,德国拜耳制药公司的汉斯·安德柴克博士研制出一个结构简化但药效依然很好的奎宁替代物——氯喹

二战时期,美国士兵深受疟疾打击,他们从被俘士兵身上搜到白色药片—氯喹。美国科学家因此合成出氯喹。为二战胜利作出重要的保障。

二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重整旗鼓,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在这股新浪潮中,传统中药青蒿脱颖而出。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这个项目。

青蒿素怎么被发现的?

“五二三项目”开始的时候,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刚开始的的时候,发现青蒿抗疟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看到中医古书《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原来高温煎煮破坏了里面有效成分,后来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104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五二三项目”办公室于是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制定的科技规划中提出了青蒿素的全合成。周维善、许杏祥等科学家组成攻关小组,1984年初,他们实现了青蒿素的全合成。

青蒿素效果怎么样?

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20045,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青蒿素,还有一段路需要继续走……

屠哟哟教授说:“青蒿素的原料很短缺,生物化学是解决方法之一,要继续做研究。”

青蒿素药物的生产主要依靠中国从野生和栽培的青蒿中提取,但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非常低。专门种植青蒿也占用了大量土地。虽然掌握了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技术,但是因为工艺复杂、成本太高而不能批量生产。200510月,周维善联合洪孟民、金国章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致信中国科学院,呼吁加强青蒿素衍生物合成及其化学结构优化合成的研究,用更科学的方法以提高青蒿素的产量。

青蒿素的一点遗憾—专利被国外抢注!

青蒿素结构测定的工作在1976年就基本结束了,3年后,论文《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才发表在19795月出版的《化学学报》上,但没有申请专利。按照国际惯例,如此重要的药物化学结构应该先申请专利、再发表论文。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种种原因,当时的中国没有专利制度,从政府官员到科学家,基本上都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

时至今日,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提起青蒿素的专利权问题,仍然是许多医药工作者的遗憾。这也是沈家祥院士生前的遗憾之一。虽然为青蒿素的正名奔波了近十年,但青蒿素的产品专利权最终还是被外国抢注。这是一个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