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发明:风铃

 楼兰映画 2016-05-15

中国古代发明:风铃

一串串由丝线悬系若干金属或玻璃片、环、管等组成的玩意,被人们挂在窗檐下、门廊中或居室其他通风处,以聆听风片相击的丁丁声,这就是风铃。有人误认为此物乃时新之物,现代发明;甚至还有人以为是舶来品,则更大谬不然了。其实,风铃的出现在中国可远溯至古代。

《西京杂记》在卷一中提到,汉成帝时长安昭阳殿“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这九子金铃就是最早的一种风铃了。昭阳殿是汉武帝时所建的后宫,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住在那里。

由于“九子”一词寓“多子”之意,故宫廷中常置于皇帝寝室或后妃居处,以祈生育之福。不过《西京杂记》一般被认为是梁代人的作品,不一定可靠,以今忖古的想象也未可知。因为《南史·齐废帝东昏侯纪》就有这样的记载:“庄严寺有玉九子铃……(齐废帝)皆剥取以施潘妃殿饰。”《西京杂记》将南齐的历史搬到西汉去是有可能的。《南史》这则史料也许透露了檐角悬铃原本起于中国的佛教建筑,只是到了后来才成为世俗殿宇楼台的<[--]>般装饰这么个传承情况。

梁简文帝萧纲有一诗曰:“上风吹法鼓,垂铃鸣昼轩。”垂铃所以会响,因铃内含一铜舌,下连片状物以召风,风发而舌动,击打铃体,自然发音。建筑物悬挂风铃,除装饰效果外,恐怕有其实用功能,即借以惊吓鸟类,不让它们逗留,以保持梁檐上的清洁。若悬铃起于佛教塔寺, 则可能另具有某种宗教上的象征意义(铃原为佛教法器)。

到了隋代,风铃的形制为之一变,出现了另外一个品类。初名薄玉龙。唐冯挚《南部烟花记》说了这么个故事:隋炀帝的皇后“临池观竹,既枯,隋后每思其响,夜不能寐。炀帝为作薄玉龙数十枚,以缕线悬于檐外,夜中因风相击,与竹无异。”

所谓薄玉龙,就是一种由若干琢成龙形的薄玉片互相撞击发音的风铃。此后帝王 的宫廷中就常安置有这一类新颖的风铃了。如《开元天宝遗事》云:“岐王(李范,唐睿宗李旦第四子)宫中于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闻玉片子相触 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并且很快,这类风铃就从宫廷中流传到民间。由于龙是帝王的象征,人们便取马形以代之,权贵富豪之家仍常用玉,而一般平民平民百姓则既用不起且大概也不允许用, 就改用竹子雕刻制作。由此又产生了响玉、玉马、风马儿等名称。

在唐代,爱起雅号的文人将上述风铃、风马儿笼统地称为“风琴”、“风筝”,认为丁丁东东之声如琴如筝,“风动成音,自谐宫商”。如“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西楼一夜风急” ,“挼吴丝,雕楚竹,高托天风拂为曲,一一宫商在素空”等皆是。顺带说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风筝(俗又呼“鹞子”),其名大约始于宋代,以前则一直称纸鸢,与风铃无关。

大概因为竹片发音不脆,稍后,民间普遍改用铁片为之,遂有了铁马儿的通称,取其“如马被甲作战斗形且有声也”。这种以金属片制作的风铃,自唐代起成为风铃中主要的样式相沿至今。宋王安石《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帘幕无风起沉寥,谁悲精铁任飘飘”,“风铁相敲固可鸣,朔兵行夜响行营”,“疏铁檐间挂作琴,清风才到遽成音”;元袁桷《送曾编修诗》:“砖花窥日轮,并藻旋风铁”,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五折:“莫不是铁马儿檐前聚风”,都说明了铁片风铃的流行。

清乾嘉时人西厓在《谈征》中说,他那个时代民间的风铃“或以玻璃片或细磁片取其声耳”,足见其用材已是多种多样的了。我们今日在市面上看到的丁东作响的风铃,虽则极尽花哨别致之能事,然实未越出古风铃的遗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