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镇原:舌尖上的镇原县

 手心的爱琴海 2016-05-15

镇原糖油饼

  当你漫步镇原街头,在食品摊上常常能看到长方形木盘中成摞成行的油饼。这种油饼颜色深红,皮薄酥脆,吃起来香甜可口。糖油饼兑面很讲究,将酵面、生面、熟面各三分子一,兑入适量蜂蜜、红塘、鸡蛋、熟油和碱面,一起合好揉匀,略发后再反复揉好,再揪成拳头大的面块,揉圆苫好,再一个个擀成小面饼,中间用菜刀划一两条缝,放入油锅中炸熟。火候也很讲究,油锅烧滚即下擀成的油面饼,浮起,翻过,再用小火慢炸即成。

凉水鱼鱼

 鱼儿粉是用精细的大豆粉制作的小吃,形状象小鱼,颜色有白有红,配上调料、小菜,活象一条条小鱼在碗里。吃起来清凉可口,既充饥,又止渴,是一种地道的夏令风味小吃,随喝一声“鱼儿粉……吃”,总招来不少顾客,卖者走街串巷,几十年过去了,那悦耳动听的晚喝声仍萦回在“老镇原”的耳边。

浆水面

 浆水面是镇原县的一种风味食品,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浆水是由新鲜蔬菜发酵酿成,面团经手工揉擀后,用刀切成细长的面条,俗称“利刀面”,浆水烧开泡入葱花、精盐、花椒,面条煮熟后捞入碗中,浇上晾凉的浆水,撒上香菜,食之爽利可口,为盛夏清热解暑之美味。 浆水面有清热解暑、治疗疾病之功效,可单独作饮料。在炎热的暑夏,喝上一碗浆水,会使人感到清凉爽快,又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常食用浆水面还能治一些疾病,有高血压的病患者经常吃些芹菜浆水,能起到降低和稳定血压的作用。对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病症也有一定疗效。有的医院用浆水配合药物医治烧伤,可大大减轻患者痛疼,取得显著疗效。

  
  浆水制作很简单,一般选用鲜嫩的苦苣、苜蓿、荠荠菜等野酵引子,盛在瓷罐内盖好,三天后即成浆水。将浆水烧开下面,再配以其它佐料,即成浆水面。

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在过去是进贡皇上的饮食而发明的,古时称“羊羹”,宋代诗人就有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而羊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那时也被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镇原与西安的羊肉泡馍是大不相同的。镇原的羊肉泡馍是将煮好的羊肉切成大片,放上粉丝,蒜苗、香菜,浇上羊汤,即可食用,原汁原味。还有馍,西安是死面(没有发酵的面)饼,而镇原的是当地一种发面饼,保持了面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时都很可口。做法也不一样,西安泡馍需自己掰碎然后回锅再做,而镇原泡馍只管做好汤、放好肉,然后给你一个大饼,你就可以自便了。你可以一股脑将饼揪开丢进汤里,享受羊汤泡馍的滋味。或一口汤一口饼,再夹大块的羊肉慢慢咀嚼,吸溜两口粉丝,大口的馍,大块的肉,那感觉没得说。
   西安泡馍和镇原泡馍无孰优孰劣,前者属于细腻型,后者则属于粗犷型。到了西北,你可以自由自在,任你驰骋。
镇原水洗酿皮

 酿皮子是西北地区人民最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虽然它习惯上被称为“陕西小吃”,但甘肃镇原的酿皮却以其独到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在西北酿皮子中独树一帜。
  酿皮子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其作法很简单:先将优质面粉加水揉成硬团,在清水中反复搓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分离出来的蛋白质俗称“面筋”,将它蒸熟,切成薄片待用。洗出的淀粉溶于水中,待其沉淀在盆底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稍许碱,调成稀糊,舀入平底盆中,上笼蒸几分钟即熟。吃时,只需将作好的一张张酿皮子切成条状,配上面筋,加入适量酱油、香醋、蒜汁、盐、芝麻油、香菜、黄瓜丝、辣椒油调拌即可。一碟香辣可口的酿皮子就作好了。看那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青黄红白色泽鲜亮诱人。入口细腻润滑,酸辣筋斗、柔韧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清凉面食,绝好的风味小吃-

镇原锅盔


锅盔,是镇原县一种独具特色的面食,形状为圆形,主要原料为小麦面粉。有干面锅盔和鸡蛋锅盔两种。干面锅盔用面粉直接做成;鸡蛋锅盔用鸡蛋和面粉拌和制成。锅盔极厚且大,外干内质入口酥嫩,口感细腻,便于携带,是出门旅游、馈赠友人的佳品。

镇原甜醅子

 很多在都市生长的人不知道小麦是什么样,如果你吃过甜醅就会清楚了。甜醅的制作原理和醪糟(南方叫酒酿)相似,但原料却是小麦。用酒曲将蒸过的小麦发酵后,配以凉开水,就有了可口的甜醅,它保持了小麦的原样,却是既酸又甜,难以言表的美味。不过别吃太多,因为它含有酒精,被甜醅醉倒可就贻笑大方了。它很适合于夏天食用。  它们通常是在一个摊上出售的,摊主大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小本经营,自然便宜,俺小时候经常光顾,记得那时灰豆和甜醅都是一毛钱。

镇原麻食

 用麦粉和成软面团,每次掐一小点,用大拇指搓片后卷成一个个小海螺状,在开水中煮熟,捞入碗中,浇上臊子,调入佐料即可食用。特点是入味、滑爽、易消化。还可做成炒麻食、烩麻食等。


油浸腌肉

制法:
(1)将猪肉切成长18厘米、宽10厘米、厚约8厘米的块,放进蒸笼内蒸至六成熟取出,乘热在肉块上抹盐和五香粉,凉透后待用。
(2)大油炼好后弃渣,将温度降至45℃左右加入维生素C混匀,先灌入坛内一些垫底,然后将凉透后的肉一块块在油中浸一下,码入坛内,再把余油灌入坛内,将肉块全部淹没,待油凝固后密封坛口,放阴凉干燥处。注意:坛子内外两面均须涂有釉子,坛口平整光滑,便于密封;每1次取肉,坛内油都应重新炼过将肉埋好;炼过的大油应重加维生素C,以防止油脂氧化变哈喇。
特点:猪肉咸香味厚,营养丰富,可长期贮存。

镇原搅团

用玉米等杂粮做成。先将水烧开,再把玉米或其它杂粮细细撤入开水中,边撤边搅,用温火熬煮,待结成团状即成。吃时先在碗中盛入清汤臊子,调入油泼辣子、盐等佐料,再把搅团放在碗中,用筷子把搅团夹成小块,在碗里清汤臊子中浸泡入味。清汤腆子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浆水、素菜、荤菜三种,为天水城乡调剂饮食的家常便饭,四季皆宜,夏季食之最佳。

镇原烧鸡

烧鸡,是将脱毛去脏的鸡肉,炖入久存的卤汤中,加入多种调料后,炖卤烂熟的鸡肉,其味甚佳、其色甚鲜,在镇原风味小吃中颇负盛名。

民间时期,镇原县城郭家绪儿的鸡肉做的最好。迟于郭家绪儿的张生杰,后来居上,取而代之,成为县城最有影响的烧鸡大户。不过,在这之前,张生杰刚开始做鸡肉时,因为生意不好,白天买不了几只,只好叫卖到半夜方能卖完。于是,就得了个'张半夜'的绰号。后来,郭家绪儿去世了,他就成了镇原卖烧鸡的领头雁,仍要叫卖到半夜。不过,这时候的'张半夜'不是白天卖不完而是供不应求,深更半夜了,还是打发不完络绎不绝的顾客,'张半夜'由贬而褒,一直沿用到他业止。如今,张半夜虽然已不在世,可他的侄子却继承叔叔的手艺,成为目前镇原传统烧鸡的佼佼者。
原料配方:鸡30只胡椒25克丁香2.5克肉桂25克白芷25克生姜25克大料25克花椒25克桂子25克草果10克茴香10克食盐、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
1.选料:以当地特产的肥嫩母鸡为主料,要求健康无病。
2.宰割:将活鸡宰杀,放净血,立即入60~70℃的热水中浸烫、煺净毛,开口取出内脏,冲洗干净。然后入清水中浸泡2小时左右,以去除血水,再捞出、上架,凉干表皮水分。
3.制卤水:将调料装入纱袋内,入清水锅中,再加入盐、糖,进行烧煮,制成卤水。
4.卤煮:将经过整型的白条鸡入卤水锅内(按大小顺序下锅),先用大火烧沸,撇去浮沫,再改小火焖煮数小时,至鸡熟烂即可出锅。出锅后抹上香油即为成品。
产品特点:个大丰满,肉质鲜嫩,清香味美,风味独特。

镇原黄花

  黄花菜在镇原叫金针菜,这大概是它像一根放大了的赤黄明灿的金针才有的名字吧。晋代御史中丞周处说:“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宜男则是它的别名。黄花菜还有萱草、女儿花、忘忧草等别称。然而,叫花也好,称草也罢,它并没有能够登上花卉的大雅之堂,以花色金灿而受到人们的称道,到头来却以它的美味、营养丰富倍受青睐,在招待宾客、家庭宴会的餐桌上扬名。

   镇原盛产优质黄花菜。特点是花苞长、色泽黄亮、肉厚、味美纯正、营养成份高。镇原黄花被外贸部命名为“镇原黄花”。

   镇原黄花菜之所以有名,还与金口品尝并钦定为御菜的皇帝有关。明代正德年间,镇原人许理进士及第,博得皇帝赏识,任职京城。当他离京省亲时,皇帝对他说,镇原是干旱贫脊之地,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必定很苦,你代朕向他们问好。许理恭敬承诺。许理回到家乡后,向乡亲郑重转告了当今皇上的问候,乡民遥望京都,感激圣上记挂他们。临近返京时,憨厚纯朴的乡民想给皇上捎点东西,表表山乡臣民的心意,他们觉得,猪牛羊肉,京城不缺,鱿鱼海参,这里没有。经许理同意,最后选定三样山乡特产:小蒜、旱烟、黄花菜。到京城后,许理就把这些礼品送交御膳房。正德皇帝逐一品尝,他喝了小蒜炒的小菜汤,感觉清香扑鼻,余味无穷;吸了旱烟,认为烟味醇正,解闷过瘾;黄花菜配制的菜肴色味俱佳,美不可言,大加赞赏,还叫侍从嫔妃分享。经御医鉴尝,认定黄花菜有镇静、清热、明目之功能,皇帝当即吩咐御膳房把黄花菜定为御菜。这样以来,镇原黄花菜就身价百倍,九州闻名,不仅贡奉京都,更热销全国。

   黄花菜在镇原叫金针菜,这大概是它像一根放大了的赤黄明灿的金针才有的名字吧。宜男则是它的别名,晋代御史中丞周处说:“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黄花菜还有萱草、女儿花、忘忧草等别称。然而,叫花也好,称草也罢,它并没有能够登上花卉的大雅之堂,以花色金灿而受到人们的称道,到头来却以它的美味、营养丰富倍受青睐,在招待宾客、家庭宴会的餐桌上扬名。

   镇原黄花菜之所以有名,还与金口品尝并钦定为御菜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有关。明代正德年间,镇原人许理进士及第,博得皇帝赏识,任职京城。当他离京省亲时,皇帝对他说,镇原是干旱贫脊之地,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必定很苦,你代朕向他们问好。许理恭敬承诺。许理回到家乡后,向乡亲郑重转告了当今皇上的问候,乡民遥望京都,感激圣上记挂他们。临近返京时,憨厚纯朴的乡民想给皇上捎点东西,表表山乡臣民的心意,他们觉得,猪牛羊肉,京城不缺,鱿鱼海参,这里没有。经许理同意,最后选定三样山乡特产:小蒜、旱烟、黄花菜。到京城后,许理就把这些礼品送交御膳房。正德皇帝逐一品尝,他喝了小蒜炒的小菜汤,感觉清香扑鼻,余味无穷;吸了旱烟,认为烟味醇正,解闷过瘾;尤其是黄花菜配制的菜肴色味俱佳,美不可言,大加赞赏,还叫侍从嫔妃分享。经御医鉴尝,认定黄花菜有镇静、清热、明目之功能,皇帝当即吩咐御膳房把黄花菜定为御菜。这样以来,镇原黄花菜就身价百倍,九州闻名,不仅贡奉京都,更热销全国。

   栽培黄花是镇原人民的传统,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不论大家小户,山川平原,庄前屋后,边角地头,每户多则五六行,少则一半行,至少也有几十朵,自食或送亲友,总是绰绰有余。采摘黄花菜要严格把握时机,早了尚未长好,个头太小,迟了则绽开花瓣,就不能凉晒干菜。要采摘将要开放而尚未开放的蕾苞。鲜菜若误了时间,已经绽开花瓣的,就不能凉晒干菜,但无论烹调或煮熟凉拌,都是非常可口的菜肴。过去,村民栽植黄花菜是以自食为目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家供销部门开始收购,栽植面积逐步增加,许多农户依靠黄花菜维持家用,特别是妇女靠黄花菜的销售收入支付针头线脑、日用百货等急用物品的款项,补贴了家庭相当一部分开支。进入七十年代,黄花菜在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收购价格一路上扬,从而大大激发了群众栽培的积极性。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黄花菜栽植由庄前屋后、边头地角向大田成片扩展,进入新世纪,县委、县0为了加快农民致富增收的步伐,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挖掘特色产业潜力,经过反复论证,将“黄花产业”定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大产业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产品深加工,黄花菜从一种山野小草发展为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已有 7万多户农民栽培黄花菜,占总农户的70%以上,总面积将近6万亩,被国家指定为“黄花菜生产基地县”。

   仲夏时节,艳阳高照,黄花遍野,一行行如针似棒的黄花,香气四溢,芬芳扑鼻,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蝉鸣鸟啾,野趣盎然。清晨,妇女、姑娘荡着珠露,轻移脚步,一颗颗采摘,不一会儿,一筐筐盈满而又沉甸甸的黄花菜由男人们担挑或背回家中。这时,炊烟缭绕,各家忙着下锅烘蒸,大约五、六分钟一锅。蒸好后凉晒在场院,有两三天就成为便于存放的干菜条,可作为随时食用的上等菜肴。遇到阴雨天,场院不能凉晒,锅台、脚地、土炕、门板等就派上了用场,为临时摊凉黄花菜的理想处所。近年来采用塑料布烘蒸,可省去下锅烘蒸工序,只将鲜黄花菜均匀地撒在塑料布上,覆盖严实,在阳光下曝晒两三小时即可。现在,黄花菜收入已不再是妇女们添置针头衣物的蝇头小数,而是整个家庭扩大再生产的大宗项目。有的农户仅此一项的收入就超过两三千元。镇原的土质、光照、雨量、温度等自然条件独特,最适宜黄花菜的生长,所产黄花菜以其花蕾硕长,质优品纯,糖分充足,色泽黄亮,个头整齐,味道鲜美而名扬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黄花菜营养极其丰富,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维生素及无机盐,还有微量天冬素,所以,人们把黄花与香菇、木耳、玉兰片一起列为珍品,入席氽汤,独领-。黄花菜同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黄花菜有利隔胸、安五脏、轻身明目及治小便赤涩等功效。近代中医研究认为,有止血、消炎、利尿和清热之功能,常用于治疗吐血、鼻出血、肺结核、大便带血和小便不通等病症,对产妇亦有增加乳汁分泌的明显效果。

镇原杏

  镇原县被誉为天下第一杏乡,杏树栽培已有2000年历史,个大味甜而外畅不衰。2004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通过认证,被评为“中国杏乡”称号。

  为了把该县红杏文化和杏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镇原红杏名片,加快镇原杏产业发展步伐,县委-部组织编印了《华夏红杏之乡镇原》一书,它是该县第一部系统反映红杏文化渊源、历史传承、红杏产业发展的综合类图书。2005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

   杏起源于我国北方,在黄河中上游的泾水流域,无论平原、山川,还是丘陵砂荒,都适宜生长。镇原县地处泾水流域上游,境内良好的自然风光条件,为杏树的生长造就了天然适生地,且杏树栽培历史久远,距今大约三千多年,传说本县独特的姓氏—杏姓,盖因其祖上喜植杏树而被周王室封之为“杏”。杏姓氏的诞生,充分说明了远在上古时代,镇原人民就有栽培杏树的习惯。自古至今,镇原人民寓杏为兴,视杏为荣,祖祖辈辈广栽杏树于庄前屋后,田间地头,素有“红杏之乡”的美称。到2006年底,全县杏树已发展到28.55万亩,2854.6万株,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65.5。2006年全县杏产量2040万公斤,产值3060万元,收入1989万元,人均纯收入40.63元。由于栽植广泛,使杏树分布极广,品种庞杂,传统上大体分为山杏和家杏两大类,但都源出一祖。成片栽植的山杏多分布在西北部的荒山、沟坡及梁峁上,面积较大,固土护坡作用显著,生产上以仁用杏为主,产量低,商品率不高。家杏集中分布在群众庄前屋后,山湾地边和县中部及中南部,经过近几年的栽培管理,抚育改良,嫁接改造,大部分已变成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商品率较高。由于生态条件,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的不同,形成了中部及中南部的杏树生长量和结果性状明显好于西北部。

   镇原县杏产品——杏仁,早在1954年就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20吨,香漂四海,深受欢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对杏资源的再研究、再认识,在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外出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心把开发杏经济作为全县商品生产的一个龙头产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来抓。二十多年来,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立足优势,艰苦努力,以规模栽植为基础,加工增值为突破口,栽、管、加、销并举,农、工、商、贸结合,同念杏子经,大搞杏经济,进行系列开发,历风雨、经沧桑,小杏子做成了大文章,以杏产品加工业为龙头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颇具规模的杏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走出了一条具有陇东地方资源特色的强县富民的好路子。2006年产杏干204万公斤,杏核255万公斤,杏产量仅次于拥有大片野生杏林的新疆沙河县,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全县杏产品加工企业曾发展到110家,从业人员达到5400人,经过企业重组,目前共有杏产品加工企业26家,其中集体1家,个体25家,从业人员1092人,杏制品除奶油杏肉、甘草杏两大主导产品外,新研制有八宝杏、808果王、杏子糕、天然蜜杏、葡萄杏王、杏脯、杏酱等20多个杏系列产品,曾获国际、国内20项大奖,行销吉尔吉斯、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及全国20多个省、市。2006年生产各类杏制品10190吨,完成产值6410万元,销售收入3516万元,实现利税187.9万元,发放职工工资463万元。

   大面积栽植杏树,不仅绿化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抑制水土流失,同时每当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时,满山遍野,千沟万壑,片片村舍被盛开的杏花覆盖,身临其境,不得不使人联想起古人笔下“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日出杏花繁” 、“红杏枝头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的胜景,自然风光让人陶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