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兵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膑兵法《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孙膑 吴子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六韬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尉缭子
第一种意见:《尉缭子》是一部伪书。虽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兵形势"《尉缭》31篇,但今存《尉缭子》不讲"兵形势",显然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尉缭》,而是出于后人的伪造。不过,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尉缭子》残简出土后,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尉缭子》相合,伪书一说已遭到大多数人否定。另有唐魏徵《群书治要》辑《尉缭子》4篇,对考校此书均有重要价值。 第二种意见:《尉缭子》的作者名叫尉缭,是战国时人,此书的前身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形势"《尉缭》31篇。 第三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它认为此书的前身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29篇。"杂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说。"杂家"《尉缭》属"商君学",除论述军事外,还应论及政治和经济。它虽谈兵法,却并非兵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缭子》5卷。这都和今存《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数相同,可见今存《尉缭子》即"杂家"《尉缭子》。宋人将"杂家"《尉缭子》收入《武经七书》,归入兵家。所以后人多误认《尉缭子》为兵家之书。 《尉缭子》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它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在战略、战术上,它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尉缭子》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经七书》本最早。《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四篇。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和《尉缭子》相符的竹简书六篇。从这几篇的情况来看,现在流传版本的文字有很多删节和讹误,篇名常和竹书不合,但基本上没有后人增加的内容。 《尉缭子》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迷信观念,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其理论水平很高。思想中糅合了儒、法、道各家观点,这也许是被纳入杂家的主要原因。后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对研究战国时代的军法颇有帮助,所以有人把此书作为兵书来看待研究。
司马法《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司马法的作者:据相关资料记载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司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了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视战争中精神、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和轻与重辨证关系的统一。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非常重视 太白阴经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 李筌,身世不详,唯《集仙传》称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又《神仙感遇传》云,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10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太白阴符》当即此书。此书分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遁甲、杂式等篇。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与一般兵书以权谋相尚者迥异。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为李靖《兵法》,一即此经。可见其为时人所重。传世版本主要有《墨海金壶》据影宋抄本、《守山阁丛书》据旧钞残本辑补,皆为10卷。 此书内容丰富,李荃在进书表中称:"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阵图、囊括无遗,秋毫毕录。其阴阳天道,风云向背,虽远人事,亦存而不忘。",后人非常重视 目录 〔卷一〕〔人谋上〕 〈天无阴阳〉〈地无险阻〉〈人无勇怯〉〈主有道德〉〈国有富强〉〈贤有遇时〉〈将有智谋〉〈术有阴谋〉〈数有探心〉〈政有诛强〉 〔卷二〕〔人谋下〕 〈善师〉〈贵和〉〈庙胜〉〈沉谋〉〈子卒〉〈选士〉〈励士〉〈刑赏〉〈地势〉〈兵形〉〈作战〉〈攻守〉〈行人〉〈监才〉 〔卷三〕〔杂仪〕 〈授钺〉〈部署〉〈将军〉〈阵将〉〈队将〉〈马将〉〈监人〉〈相马〉〈誓众军令〉〈阙塞四夷〉 〔卷四〕〔战具〕 〈攻城具〉〈守城具〉〈水攻具〉〈火攻具〉〈济水具〉〈水战具〉〈器械〉〈军装〉 〔卷五〕〔预备〕 〈筑城〉〈凿濠〉〈弩台〉〈烽燧台〉〈马铺土河〉〈游奕地听〉〈报平安〉〈严警鼓角〉〈定铺〉〈夜号更刻〉〈乡导〉〈井泉〉〈迷途〉〈搜山烧草〉〈前茅后殿〉〈衅鼓〉〈屯田〉〈人粮马料〉〈军资〉〈宴设音乐〉 〔卷六〕〔阵图〕 〈风后握奇垒〉〈风后握奇外垒〉〈太白营图〉〈偃月营图〉〈阴阳队图〉〈教旗〉〈草教图〉〈教弩图〉〈合而为一阵图〉〈离而为八阵图〉 〔卷七〕〔祭文、捷书、药方〕 〈禡牙文〉〈禡马文〉〈祭蚩尤文〉〈祭名山大川文〉〈祭风伯雨师文〉〈祭毗沙门天王文〉〈露布〉〈治人药方〉〈治马药方〉 〔卷八〕〔杂占〕 〈占日〉〈占月〉〈占五星〉〈占流星〉〈占客星〉〈占妖星〉〈占云气〉〈分野占〉〈风角〉〈五音占风〉〈鸟情占〉 〔卷九〕〔遁甲〕 〔卷十〕〔杂式〕 〈元女式〉〈察情胜败〉〈主客向背〉〈推神煞门户〉〈龟卜〉〈山冈营垒〉 虎钤经北宋吴郡(今苏州市)人许洞所著,许洞是太子洗马许仲容之子,科学家沈括的二舅。擅长武术,精于兵学,而且文才也很好。但一生未受重用。全书共有20卷120篇。 纪效新书《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他在《自序)中说: 《纪效新书》原本十八卷,卷首一卷。具体篇目如下:卷首包括"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纪效或问"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阵令篇第三、谕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较篇第六、行营篇第七、操练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长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经篇第十四、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 练兵实纪《练兵实纪》 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 《练兵实纪》内容广泛,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正文一至四卷侧重单兵训练;五至八卷和"杂集"的《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讲营阵训练;正文第九卷和"杂集"中的《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和《登坛口授》等篇记述了将帅的选拔培养、应具备的条件等。 《练兵实纪》写于《纪效新书》之后,起笔于1568年,成橛?571年。它既注意吸收南方练兵的经验,又结合北方练兵的实际,其练兵思想在《纪效新书》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练兵实纪》,清代常州麟玉山房刊本刻成《练兵纪实》。《明史·戚继光传》记作《练兵事实》,显系笔误。中华书局点校本据《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校为《练兵纪实》欠妥,因上述书目作《练兵实纪》,应校为《练兵实纪》为是。 |
|
来自: 公司总裁 > 《文件/知识/兵法/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