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那么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什么,你了解吗?大开眼界的国宝揭秘,赶紧收藏! 北京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后母戊鼎 商朝晚期文物,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被誉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 商晚期文物,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 “大禹治水”大玉山 北宋时期文物,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宫旧藏文物,乾隆年间雕成,清宫中最大的玉雕。玉山用料产自中国新疆和田,为致密坚硬的青玉。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编钟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战国早期文物,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 东汉时期文物,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镶金兽首玛瑙杯 舞马衔杯纹银壶 兽首玛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出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舞马衔杯纹银壶,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这只唐代的舞马衔杯纹银壶,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兰经》 明代《古兰经》,是目前国内收藏的最珍贵的《古兰经》珍善本之一,对于研究回族历史、宗教和艺术具有重要价值。这本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兰经》长26.6厘米、宽20厘米、厚6厘米,装帧考究。用硬牛皮精心制作封面,纸质为精心加工的麻纸,纸中加入了很细的棉或丝纤维。经文墨色匀称,阿文书写流利,隽秀。书页中每个篇章的边框均有描金装饰,图案为花卉和阿文。每个阿文经文字行间还有明代惯用的阿文小注。 青海省博物馆:铜鎏金观音造像 ![]() 国宝级文物。由明朝皇帝赐给青海著名的瞿坛寺。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莲花座上。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体鎏金。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 河北省博物馆: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出土于满城汉墓,河北省满城县县城西南 1.5公里陵山主峰东坡。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立为中山王,在位42年,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山西博物院:晋侯鸟尊 ![]() 西周春秋时期晋国文物。晋侯鸟尊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该鸟尊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被誉为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 河南博物院:春秋莲鹤方壶 四神云气图 ![]() 春秋时期莲鹤方壶,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高120厘米,口径31厘米。春秋时期器物。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指示“速将河南存渝古物运存台湾,行政院分令教育部、河南省政府遵照办理”。仓促之中,莲鹤方壶等河南古物被打箱运抵重庆机场,马上就要登机飞往台湾。中国人民解放军,救下了莲鹤方壶。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打箱封条,还完好地保存在河南博物院里。 ![]() 西汉早期文物。1987年出土于河南商丘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后经考古专家通过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原样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四神云气图》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珍品,因年代久远、做工精美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壁画的主要内容为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及云气纹等组成的图案,历史艺术价值极高。不但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 山东省博物馆:东平汉墓壁画 ![]() 2007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我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国极为罕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西藏博物馆:双体陶罐 ![]() 新石器时代文物,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纯熟,代表了卡若文化的制陶水平和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也是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匈奴王冠 ![]() 西汉时期黄金皇冠,国宝级文物。黄金制成,重1394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金冠由金鹰和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金冠顶上,俯视着冠带上狼与羊搏斗的情景。 安徽博物院:战国楚大鼎 ![]() 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国宝级文物。圆口,方唇,鼓腹,圜底,蹄足。附耳外侈。腹饰一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模印菱形几何图案,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口沿刻铭文12字,研究者释读不一。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此鼎形制雄伟,堪称楚国重器。 黑龙江省博物馆:金代铜坐龙 ![]() 金代铜坐龙,体高19.6厘米,重量2.1公斤,黄铜铸造而成,1956年内蒙古阿城会宁府遗址出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金代铜坐龙的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龙文化的精华,无论从考古还是从艺术的角度,这尊铜坐龙都有很大的文化研究价值。通过对铜坐龙造型和饰纹的研究探讨,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吉林省博物馆:青花云龙纹高足碗 ![]() 元代青花云龙纹高足碗,该器物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纹,呈竹节状。口沿为青花唐草纹。内壁暗花印行龙二条。外壁用青花绘一游龙,并衬以火焰纹。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线条流畅有力,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辽宁省博物馆:清代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 ![]() 清代象牙制品,全高52.2厘米,上为一直径12.9厘米的大球,镂雕祥云缭绕,十余条健龙或藏头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于云层之间;大球内分层透雕二十一个小球,球球相套,层层能转,满地纹饰。三节台柱,上为六层透雕小象牙球,纹饰同顶上之大象牙球;下有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顶柱状承盘,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天津博物馆:《雪景寒林图》(范宽) ![]() 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 南京市博物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只以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为主体图案的梅瓶,造型端庄,胎坚釉白,在制坯、绘画、施釉、烧制等方面均达到极高的水平,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浙江省博物馆:《富春山居图》(前段) ![]()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别号: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江西省博物馆: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 ![]() 此甗甑鬲连体,鬲裆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顾。鹿竖角,短尾卷,身披鳞片。甑腹饰四组展体的兽面纹。鬲足袋满饰浮雕兽面纹,它体形巨大,气势雄浑,奇美诡异,稳定性良好,有“甗王”之誉。 上海博物馆:王羲之上虞帖 ![]() 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书法史上称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写的一份信札,名为上虞帖。卷子前后盖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历代收藏印记,同时保留着北宋内府的装裱格式,是一件难得的艺苑瑰宝。 湖南省博物馆:素纱禅衣 ![]() 重量仅为49克的素纱襌衣,是马王堆汉墓随葬物品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件文物,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正如古人形容的“轻纱薄如空”,其质地及纺织技术都让现代人称奇。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 ![]() 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 云南省博物馆:牛虎铜案 ![]() 牛虎铜案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青铜器。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 贵州省博物馆:开元投龙铜简 ![]() 开元投龙铜简是公元783年,53岁的唐玄宗派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京师来到南岳朱陵洞投放的铜简。除了祈求自己长生不老外,玄宗还将至爱杨玉环的名号——道真,写在祈请人一栏。可见痴情的玄宗希望神明庇佑他们做一世的神仙眷侣。而当年这一“洞天投龙”的盛况,详细记载在《南岳志》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翔鹭纹铜鼓 ![]() 此面铜鼓距今约2200年,鼓身所刻图案纹式内容丰富、活泼生动,鼓底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弥足珍贵,整器品相完好、铸造精良,在国内实属罕见,堪称国宝级文物。 广东省博物馆:千金猴王砚 ![]() “一石三砚”之首——千金猴王砚,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清朝张之洞做两广总督时,他有名何姓顾问在肇庆主持开发大西洞,得到一块上等石料,遂请名匠依形制作了这三方砚台。这种天然的名石与能工巧匠的雕刻,使得这三方砚台成为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 福建博物院:云纹青铜大铙 ![]() 云纹青铜大铙通高77.8厘米,铣间56.6厘米,重100.35千克。西周。乐器。平口,钲部两侧有36个冏纹乳突状枚,枚直径3.5厘米,高2厘米。鼓饰变形兽面纹,两侧饰云雷纹。甬亦饰变形兽面纹。大铙双范合铸,浑大厚重,作风稳重古朴。 海南省博物馆:越王亓北古剑 ![]() 越王亓北古剑,又称“盲姑”剑、“不寿”剑,系越王勾践之孙王不寿的自用剑,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存世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馆的这柄最为完整,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剑中最长的一把,品相极佳。 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翠玉白菜 东坡肉形石 毛公鼎 ![]() 这棵翠玉白菜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料,绿色的部分雕成菜叶,白色部分雕成菜帮,看上去是鲜活欲滴。菜叶上还停留着两只昆虫,它们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 ![]() 这块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 ![]() 毛公鼎是据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却铭刻了32行497个篆书文字,是铭文最多的青铜器。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 国学第一网微信号:guoxuediyiwang 请长按识别下方的二维码每天读一篇,最纯粹的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