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三个儿子》引发的思考

 晓光999 2016-05-15

                     
 由《三个儿子》引发的思考

                            吉林省柳河县圣水中心校    郭晓光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是一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文章。这篇文章 引发我很多的思考。  
   《三个儿子》的原文 :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ji)聪(cong)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s3ng)子。”
  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
  那两个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te)别的地方。”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lin)着水桶(tong)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huang)荡(dang),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tong)了,腰也酸(suan)了。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lun)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dian)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一个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子。”

    读完《三个儿子》的课文,相信你也和我一样感到心情沉重,并且有了很多思考。
    首先我们看到三个妈妈的价值取向不同,三个孩子的表现和素质就不同,价值观和品质也不一样。这正证明了家长尤其是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我是一位小学教师,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家长的素质影响孩子的品质,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可以大体的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谁的孩子像谁。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是一样的,成长的环境是一样的,老师是一样的,接受的德育教育也是一样的,可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使我想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素质有待提高的重要性。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多都居住在农村。全国的孩子中大多也是农村孩子。农村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多数能读完,但是升入高中和升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就只有初三毕业生的40%到50%。其他孩子大量地流入社会打工或在家什么也不做,整天玩乐。出现了很多的“啃老族”。从初三毕业到二十几岁结婚前,不再受到来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再加之家长素质不高,教育不够使得很多孩子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影响了农村一代又一代家长的整体素质。
   其次,我们也看到现在孩子的道德品质是何等的令人担忧。三个儿子只有一个帮助妈妈,是孝敬的,只有一个是爱劳动的,只有一个是不张显的。这也是学校学生的道德现状。多数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文化考试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思想品质较差。出现很多令老师和家长担心的早恋啊,追星啊,群殴啊,吃穿攀比呀,群殴老师呀等不良事件发生。更可悲的是孩子们做错了事,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种现象需要全社会重视,升学和就业要有一定标准的思想道德的考核。现在高智商低品质的人越来越多,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最后,我还想到我们国家应该设置一些成人教育机构,如技校,夜校等,对社会 的青年和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文化深造和各项 技术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
   《三个儿子》清醒地认识到“终身学习,德育为先”应常抓不懈,落到实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