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古来摆:龙城街巷系列——因方位得名的柳州街巷

 三叔收藏 2016-05-15


命名街道古仔多,区分方位有讲究。

前段时间我们给大家摆了蛮多柳州街巷名称的由来,有因山得名的、因水得名的、因人得名的,还有根据不同时代特征得名的等等,其实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变迁,一条街巷、道路的名称往往也是蛮重要的地理坐标,比如今天,我要摆这种道路命名的方法,它可以明确指示出东、西、南、北不同的交通方位,给过路行人、车辆提供方便


大家都晓得我们柳州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以前咧就有蛮多街道是根据不同方位来命名的,打比像老柳州城里比较出名的西大路、东大路等街道,有人肯定要问了:西大路和东大路在哪里咯?我怎么没听讲过咧?

[《摆古》顾问沈培光:我讲你听,西大路是现在的中山西路,东大路是现在的中山东路,在明朝、清朝年间,柳州府城就是这么大一点点,东西长,南北短,像个鸡蛋形。城内有西门大街、东门大街、北门大街,北门大街就是现在的解放南路。]

民国22年(1933年),柳州的西门大街改称西大路,1947年才喊做中山西路,东门大街则改名为中山东路,这两条街是以前柳州东西方向的主要街道,人口密集,商业繁华,在城里的名气真是蛮大啵。沈老师讲,现在以柳州城东方位命名的街道也有蛮多啵。


[《摆古》顾问沈培光:东台路、东环路、东堤路、柳东路、东城路、东晋大道等,这些街道都位于柳州城东部,东台路最早喊做缆子街、鹧鸪堆,因为在旧城东面又与柳江南岸的东台山相对,于1933年扩建后改称东台路。]

东环路、东堤路、东城路、东晋大道这几条路都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柳州城区向东扩展时开辟出来的新路,其中东环路是在1978年得名,东城路、东堤路和东晋大道都是2006年才命名的,用“东”这个方位字来命名街道也是有寓意的。

[《摆古》顾问沈培光:东晋大道的名字还意味着柳州工业向东、向前发展,它东起桂海高速公路柳州出入口,西至静兰大桥东端,中段与古亭大道、阳和大道连起来,是通往阳和工业区的通道。]

摆完了城东的街道,我们再往西边看看,哦哟,以城西方位来命名的街道也确实不少啵。

[《摆古》顾问沈培光:柳西路、西环路、西鹅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都是很简单的乡村道路,到七十年代以后逐步拓宽、拉直、降坡,才先后正式命名。]

这些路里头最长、最显眼的就是西环路了,它到底有几长咧?


[《摆古》顾问 沈培光:西环路是一条环城路,南北走向,南起磨滩路、鹅山路、和平路交叉口,北到双冲桥南端,宽41米,有快、慢车道和人行道,有3000多米长]

除了西环路以外,其他像柳西路、西柴街、西城巷和西闸巷等小街巷就不得那么风光了,莫看这些巷子不起眼,里头的古仔真是不少,比如这条西柴街,就是以前柳州居民买卖柴火的重要集散地。

[《摆古》顾问沈培光:抗日战争前,这条街分为西兴街和柴行街,1942年才合并为西柴街。那时候西兴街是挨近城墙的正街,砖瓦房比较多;柴行街在西门大码头下面的河边一带,以板房居多。]


沈老师讲,西柴街位于柳州旧城西部,对于老柳州人来讲,这个街道名称有着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

[《摆古》顾问沈培光:这两条街都是做柴火生意,从柳江上游融安、三江放木排运柴火下来,挑到这两条街来卖。那时候这里是石板路,下雨涨水,水退以后路很烂很滑,挑夫经常挨跌倒,现在的西柴街找不到一根柴火了,但是城西卖柴火的历史记忆,因为这个街名永久地保留下来。]

再比如东起映山街北段、西至红光桥东端引桥的西城巷,是一条只有300米长、5米宽的小巷子,当年柳州老百姓就是沿着西面的旧城墙,一个脚板、一个脚板踩出这条小路,后来不断有人在墙脚、路边搭棚盖房,定居生活,才逐渐形成小巷。同样具有纪念意义的还有这条小南路,它也见证了我们柳州曾经的繁华。

[《摆古》顾问沈培光:那时候柳州的府城在河北,才一点点大,今天的曙光路这一带就是城南了,小南路在清代后期叫苏杭街,卖苏州、杭州的绫罗绸缎、布匹的商店比较多,民国21年(1932年)才喊做小南路。]


现在的小南路是柳州最热闹的小吃街,整条街都是卖狗肉、羊肉、兔肉和鱼肉的餐馆,走过这里的人个个馋得直吞口水。其实,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拜四方神灵的习俗,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虽然四方神灵的文化寓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清楚,但是以不同方位来命名大街小巷,还是让人特别容易记住,柳州还有哪些因方位得名的街巷咧?我们接着摆。

以柳州城南方位命名的街道有南环路、南站路和南竹路等,其中南站路修建于1949年,1966年改称红旗路,1975年又喊回南站路,南站路为南北走向,南起城站路西端,北至鹅山路、鹅岗路交叉路口,约一千多米长。

[《摆古》顾问沈培光:南站路的得名是因为柳州火车站,按所处方位分别命名为南站、北站、东站,东站后来改名城站,南站、北站的名称就保留至今,这条路人来人往,车如流水,热闹得很。]


哈哈,聪明的观众已经猜到了:既然南边有南站路,那北边就肯定还会有北站路咧,不过大家可能不晓得,这条路最早的名字其实不叫北站路啵。

[《摆古》顾问 沈培光:1940年以前,这里是出城往北走的一条泥沙路,因为路口有一个很大的凉亭,喊做更新亭,所以这条路最早喊做更新路]

民国时期,更新亭位于连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口,蛮多从城里送别亲友北上的市民就在更新亭留步,正式道别,更新亭也成了我们柳州本地的“十里长亭”。从什么时候起,这条路才被喊做北站路咧?

[《摆古》顾问 沈培光:1942年建好火车北站的时候,就改称北站路,有了火车北站以后,旅客搭火车往北方走,也都经过这条路去搭火车。有了汽车北站以后,又通过这条路去搭汽车,接送旅客的黄包车、三轮车、马车来来往往,你讲忙不忙]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旅客不再从火车北站下车,北站路也逐渐发展为固定经营的商业街,粮食、百货、纺织和食盐等商品都在这里出售,北站路的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此外,我们柳州还有一些街道,是因为首尾距离太长,需要按照方位进行分段式命名。

[《摆古》顾问 沈培光:比如柳北区有一条胜利路,全长2403米,它分东段、西段来命名,胜利东路是1960年开始修的,最早喊做大同路,1966年改称胜利路,1998年再改为胜利路东]

类似的例子还有潭中路,潭中路首尾全长6490米,从学院路中段到壶东大桥东端为潭中东路,从壶东大桥西端到壶西大桥东端为潭中中路,再从壶西大桥西端到柳太路南端为潭中西路。

[《摆古》顾问 沈培光:潭中东路是1988年开始修建,潭中西路是1994年开始修建,当时喊做潭中大道西路,1998年1月壶东、壶西大桥相继通车以后,同一条线的道路,分成东、西、中三段来取名。]

沈老师讲,有些街道是以它对柳江河所处的方位来命名的,比如河西路、河东路、水南路、滨江西路、滨江东路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水南路了。

[《摆古》顾问 沈培光:因为它在柳江南岸,有“柳水之南”的名声,所以喊做水南路。]


沈老师还讲,柳州有些老街的岔路口特别多,东边一个岔口,西边一个岔口,巷子连着巷子很难区分,怎么办咧?后来人们就想了个好办法,按照每条巷子的方位来起名字,这样就不会乱套了。

[《摆古》顾问 沈培光:比如荣军路有6条巷子,东边有三条,西边有三条,它们按每条巷子所处的方位来分开命名,街东边的喊做荣军路东一巷、东二巷、东三巷,街西边的喊做荣军路西一巷、西二巷、西三巷,这样行人就容易找对地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