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悟道、 张川诗词鉴赏)
赠江湖竹琴 序:适逢巴蜀首席江湖竹琴兄由重庆万州入京来访,赋诗一首,权作留念。 赠江湖竹琴 作者:山水悟道 知君今日来,昨夜把诗裁。 江湖行不尽,怡海筑琴台。 寂月花间酒,酬风扇底杯。 京城多妄事,聊寄蜀公怀。 【注释】: 江湖竹琴:重庆万州人,竹琴传人,原名将其书。 怡海:作者在北京居住的地方。 蜀公:蜀公范缜居住许下,在居住的地方造了一个很大的厅堂,取名长啸。堂前面有个荼蘼花架,每到春季花朵盛开的时候,就在花下宴请客人,约定说:“如果有飞花落到酒杯里就喝一大杯。”有时说话笑闹吵嚷的时候,微风吹过,那么满座的杯子都会落入花瓣,当时叫作“飞英会”。虽然生活在闹市之中,但能在车马喧嚣处找到一点只有隐者才有的快乐。 【赏析】: 此首作品“偷春格”,又有古风格调,诗中暗嵌“江湖竹琴”友人之名。本诗书写朋友之情,但格调高雅,不落俗套而别有一番韵味。首联写琴友即将到来,便头夜做了迎接准备,虽有些仓促,然亦可见心切。朋友非一般之交,乃雅友知音,今得两琴相悦,何其快哉?王勃《滕王阁序》有言“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然也。但接下来本诗人并未写两人弹琴论曲之事,而是闲话人世江湖之难,唯“乐琴书以消忧”,清净微热的晚上,作者与琴友在花间边摇扇,边畅快的喝酒闲聊。当说及京城妄事,则以蜀公飞英会的典故暗示两人超越世俗,与世无争,乐得琴趣的闲逸洒脱。全诗语言冲淡自然,颇有山水田园诗的妙致。(谢永旭)
张川: 笔名无为子,男,祖籍安徽无为县,从事印刷业。喜爱文学,尤其是古诗词,对联等,曾得到当代诗人山水悟道(黄莽)及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马俊祥教授的指导。安北网(安徽人在北京)副站长,北京安徽青年网络团工委副书记。皖江诗书画联谊会会长。诗作入选《当代中华诗词精选》《当代诗人选集》等,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
无题 策马江湖数十年,山重水复别人烟。 花开花落春秋叠,斗转星移日月牵。 空有宝刀难一舞,总无挚友助三拳。 再怀雄志天将老,已是青丝换白颜。 【简析】: 这是一首抒怀七律,显得厚重而大气。作者以《无题》作为题目,表现了对人生经历的复杂情感及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首联直入主题,写出自身在社会中数十年的奋斗。以“江湖”喻社会十分贴切,暗指社会中的沉浮。“策马”显示出作者的一股豪气,表现了作者当初的雄心壮志。“山重水复”喻指生活中弯曲坎坷之路,在寻寻觅觅之间,难以辨别人事的纠葛。
颔联对仗工整,自下而上地表现了时光匆匆之意,从而生发出对人生之短暂的感慨。“花开花落”属自然现象,春秋更替,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亦是表现了日月交替如白驹过隙,让人不得不伤怀一把。此联写时光易逝实是一种铺垫。
颈联沉郁顿挫,表现一种壮志难酬的遗憾与无奈。“空有宝刀难一舞”写出了身怀才华却无法施展的愤懑;“总无挚友助三拳”则表现了千里马难遇伯乐之落寞与孤独。人事无常,空有抱负而无所作为,实是令人伤怀。感慨于尘世的无奈,在尾联作者更是将人生的沧桑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怀壮志之时,已是人生之暮年,这是多么令人伤怀啊!以此结尾,令人不禁唏嘘不已,沉浸于人生的无常与无奈之中难以自拔。这,就是诗作给读者情感的感染力!(张金英)
秋深独醉 张川 花谢长亭静,云牵雁字寒。 荷残犹抱韵,枫落亦成篇。 把盏勤邀醉,横琴更尽欢。 不喑尘外事,枕月梦长安。 【简析】: 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不胜枚举,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之悲秋,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之伤秋意识由来已久,亦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之赞秋。此作采用新韵,独树一帜,深秋醉秋,陶然其间,喜秋之情流于笔端,并将自身的理想与抱负隐于其中,表现手法非同一般。
作者如一位摄影师,在前两联摄取了这样一幅深秋景致:听着花谢的声音,长亭静静地伫立于风中。飘渺的云端上鸿雁成字,书写着秋寒,似将秋天的清笺寄去。残荷依然还留有余韵幽幽,似火枫叶飘飘洒洒落成一地诗篇——这秋天的诗韵!是深秋赋予了作者创作的灵感,在这个季节里逐渐成熟。作者巧用“长亭”、“雁字”、“残荷”“落枫”等秋之意象,营造秋之意境,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诗词的热爱与追求。
深秋的景致让人陶醉,作者在后两联自然而然地怡然醉秋,把盏邀秋共醉,横琴与秋尽欢,将自身融入深秋,达到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作者探索诗词的真谛所在!李白“斗酒诗百篇”,作者亦把盏在深秋里同醉,“勤”可见诗人对于诗词的勤奋学习与执着的追求,在追求中感受着快乐。此种忘我境界,全然不问红尘之俗事,纵横自我之理想,一枕秋月,托月捎一个梦想予长安。在尾联,作者憧憬着美好的人生之路。
如果说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表现了理想破灭之后报国无门之痛,而作者则是渴望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诗至此,一个爱在深秋、醉在深秋、满怀抱负的诗人形象如在眼前。(张金英)
中国汉诗协会/铃歌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