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与重阳节

 老刘tdrhg 2016-05-15
  
 唐诗与重阳节

 

  唐诗与各个季节总是密不可分。“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一首《千秋岁》,拉开了一个让我穿越历史的帷幕,把我带进唐诗宋词里,与唐宋诗词大家一起,庆祝重阳佳节:时而与白居易一起,登上巴子台,慨叹“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时而与王维一起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而陪孟浩然“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此节有着特殊的感情,反复吟咏。以重阳节的习俗为题材的诗词不胜枚举,而在唐诗宋词里,对重阳节活动的描绘更是多彩浪漫,诸如出游赏景、登高怀远、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都留下了不少诗词佳作。
 
  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在民间在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杜甫的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悲壮激越,动人心弦。正如古文学家金性尧所说,此诗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重阳有吃重阳糕和插茱萸的习俗,杜甫的《都门杂咏·论糕》诗:“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将当时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辟邪消灾,故九月初九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九月又称菊月,于是,赏菊是重阳佳节的重头戏。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芬芳满枝,缕缕馨香,流淌秋天的诗意,别有一番情趣。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
 
  在我心中,重阳不仅是一个节日的概念,其登高怀远的庆祝元素,更是一种情感的归结,如令狐楚的《九日言怀》:“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赵善括的《醉落魄 一斛珠》:“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崖客。”诗人词客用平易的文字传达他们在重阳节到来时,“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无奈和悲怆。而刘兼《重阳感怀》:“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字里行间更是流露出诗人的离愁别恨,在重阳佳节怀念故土却“不忍上高楼”的情愫。特别是当他仰望长天,面对“万叠故山云总隔”,更平添几分云山望断,人何以堪的伤感。心中就像在滴血一样疼痛,“无语,唯有泪千行”。
 
  重阳是诗意的,在唐诗宋词里过重阳节,让我的心灵得到诗意的栖居。在这个“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的秋天里,我愿将一株淡定清香的菊花,栽种在自己的心田,体悟芬芳淡泊的人生。
 
  有关重阳节的记载,最早见于《西京杂记》,以后历代沿袭。至于唐代,风气渐盛: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花糕等诸项活动,俱已齐备。再加上唐朝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所以,唐朝诗人歌咏重阳节的诗章,蔚为大观,气象不凡。
 
  据资料记载,唐诗,写重阳节的作品达200多首。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白居易、杜牧等诗人,都有这个题材的诗作。
 
  然而,传唱广泛,妇孺皆知,最为脍炙人口的,还是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个“独”字,写尽了客居异地的外乡人的孤寂和落寞,以及无尽的悲凉。秋天,本来就是一个易于引发思乡情怀的季节,重阳之日,登高远眺,秋意萧瑟,旷野无际,思乡情怀,怎会不愈加强烈?诗人不仅思念家乡的亲人,更设想自家的兄弟于此日登高眺望,对自己的思念,这种“对想”的表现手法,强化了那种思念的强度和烈度。“茱萸”,色红,红色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避邪之色,所以“遍插茱萸少一人”,既书写了重阳的一种节日现象,更凸显了思念中,对对方健康的挂念和关心。“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经典名句,成为中华民族亲情文化的凝结,表现了人情、人性中的一种共有情结。
 
  李白,写有一首《九月十日》:“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这一首诗,虽无深意,但却集中展现了重阳的节日现象。“登高、举觞(即饮酒)、赏菊、插茱萸,食花糕”五件事,有其三。唐人以九月十日为“小重阳”,故李白有“两重阳”之说。重阳至唐,盛况空前,各种各样的活动,轰轰烈烈。唐人张说有诗句曰“西楚茱萸节”,反映出唐人已把茱萸作为重阳节的标志之一,而且自唐代开始,饮茱萸酒之风,广泛兴起。孙思邈《千金月令》说重阳节日饮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唐人于此日,还食“麻葛糕”“五彩糕”,而且朝廷以之招待百官,取“糕”与“高”的谐音,寓意步步升高,成为吉祥用语。
 
  重阳诗,写得最为大气雄阔、沉郁厚重的还是杜甫。他的《登高》诗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景,意象饱满,大气恢弘,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读之,那种深秋的肃杀和悲凉,那种广阔无际、澎湃汹涌的气势,扑面而来。雄浑、旷远,暗喻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后四句,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自己垂老多病的身体,动荡不安的时局,诗人忧国伤怀的情思,油然而出。所以,同是写重阳登高,杜甫的《登高》,忧时伤势,比之其他人的诗作,就更为大气厚重、沉郁悲凉。
 
  唐人,诗写重阳,虽写作对象相同,但却风格不一,各具神韵,把重阳的情致,书写成了一条文化的河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