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附中,高三女生苏美儿(化名)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群,简称“苏粉儿”。
2015年的第三届“书院杯”舞蹈节上,和其他六个书院不同的是,至善书院推出的舞剧《夜莺与玫瑰》为女主角设置了两个演员,苏美儿和另外一个高一女生作为A、B角在不同场次中参演,“苏粉儿”们会专门挑选她演出的场次观看,并且每场必到。
三岁半开始练习舞蹈,主修芭蕾和古典舞的苏美儿从初中开始就加入了舞蹈团,像每个爱美的小姑娘一样,她很幸运地拥有了一个展示自己青春和才华的舞台,但那时的她并不知道这一切对她意味着什么。直到初三前的那个暑假她们去西班牙演出,想到即将参加中考要暂时告别舞台。那次演出结束后,她和一个同学在后台抱头痛哭。
那一刻,她突然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舞蹈,舍不得离开舞台,而舞蹈团就是她“特别喜欢待着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从北大附中初中部以优异成绩顺利考上本校高中以后,苏美儿在学校为数众多的艺术类社团中,还是选择了舞蹈团。
在她高一那年,学校举办了首届“书院杯”舞蹈节,作为舞蹈团的成员,她顺理成章地报名参加了舞蹈节剧组,但她并没有想到,这将成为她十几年舞蹈生涯中,一次有着转折意味的经历。
和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那种举办艺术节主要依靠特长生、重在艺术展示的形式感、突出一种欢乐热闹的气氛不同,北大附中的“书院杯”舞蹈节是向内走的,是为了增强书院内部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社区——书院的归属感,同时也是为了对广大同学进行艺术普及而举办的活动。在这个取消了艺术特长生的学校,每一个艺术节都是开放的,面向最广大的学生群体,由学生自己做主,同时也提供各种平台,让更多零基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到艺术实践中,改变大家对于艺术只是高高在上的、少数特长生才能从事的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勇敢地走上舞台,充满自信地展示自己。
可以想见这样的活动实际操作起来会有多大的难度——很少有人这样做过——要让学生真正从认识上改变之前的经验,从“他们的事儿”变成“自己的事儿”,从“少数人”变成“多数人”,从“我不行”变成“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他们艺术修养上的提高,更要让他们通过完成一个作品,大胆地接受挑战,突破自我,实现超越,从而真正实现艺术教育、艺术普及的最大价值。
在这个实行选课制的学校里,所有的活动都被纳入课程。舞蹈节的筹备也被设为专时专用的学段课,报名参加舞蹈节剧组的学生也就同时加入了舞蹈节的剧组课程,他们有三个月的时间,在课堂上,在专业的剧场里进行排练。学校与北京舞蹈学院开展长期合作,来自舞蹈学院编导系、民间舞系、现代舞系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们会作为剧组课程的指导教师深入各个书院,针对书院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确定主题、剧本创作开始,在舞台调度、动作编排、灯光、舞美、音效等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指导和专业培训。
毫无疑问,专业力量的介入成为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然而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从编剧、导演到制作人、项目负责人,从舞美、灯光、音效到舞台监督和纪录片制作,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承担,需要整个剧组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需要团结协作,共同进退。
这三个月对所有人都是一种磨炼,对书院的集体荣誉感成为最有效的推动力。一些学生最初其实只是抱着试试看、玩一玩儿的想法报了这门课,带着好奇、观望的态度进入剧组,随时都准备撤退,但是课程一旦开始之后情况却变得完全不同,尽管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依然咬牙坚持走下来,一直到走上舞台面对观众。背后支撑他们的动力,就是想要用自己的力量为“我们的书院”做点儿什么的愿望。
同样也是抱着“我整天训练把自己练得美美的,也希望能给别人带来点儿什么”这样单纯的想法,苏美儿报名参加舞蹈节并当上了她所在的至善书院的舞蹈节项目负责人。在高三学姐的带领下,她不仅参加了演出,还完整经历了舞蹈节课程和赛事的全过程。
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有机会发挥特长,为自己的书院贡献力量,也是她第一次和舞蹈团以外的同学,尤其是那些从没有练过一天舞的同学合作一部舞剧。演出的效果出乎意料,最终他们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这一次的经历给她带来了极大触动,让她对自己一直深爱的舞蹈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在舞蹈团,她是公认的白天鹅,练功很苦,技术娴熟,一举手一投足自然带出一种高傲和优雅的美感。之前她曾经很享受这种受人追捧的状态,可是参加了舞蹈节之后她对天鹅的评价却变成“很美,很无聊”,因为它只是“表面高傲,脑子里没东西”。
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舞蹈团苦练技术形成的审美观念,过去她喜欢当高高在上众人瞩目的女神,现在她发现那种高高在上反而凸显了内涵的空洞。过去她喜欢在舞蹈团待着,因为那是一个大家庭,所有人像姐妹一样亲密,但是现在她不再满足于简单又无忧无虑的日子,那些被安排好的训练日程和演出表,和那些编创好的别人的作品。
十五岁的她,在参加了舞蹈节之后,开始萌生了越来越强烈的自主意识:她不再满足于如何将自己的形体练得更美,如何在技术上更胜一筹,如何在比赛中赢得冠军,如何拥有热烈的掌声和崇拜的眼神,对于心中深爱的舞蹈,她想要的更多。
三届舞蹈节上的出色表演,让苏美儿拥有了众多粉丝,她成为学校里名副其实的舞蹈明星。但是每当她站到聚光灯下发表获奖感言,或是在谢幕之后的“演后谈”环节中面对观众提问,她很少谈自己,而总是津津乐道于整个剧组整个团队为至善书院共同努力的那个过程,以及她在每个人身上看到的成长和进步。
这个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女孩儿,原本应该是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艺术家,然而舞蹈节让她的心胸和视野全都打开了,她对舞蹈的情感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舞蹈节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我自己的进步,最幸福的是从一开始大家都非常羞涩,觉得自己不够好,到后来彩排的时候都变得特别自恋特别臭美,比我们得一等奖都要重要的是:帮助更多的人体会舞蹈的美。”
回顾这一切,她特别诗意地总结道:“我们演的不是一个舞台剧,而是一个传奇故事。”
现在,美丽的天鹅,精灵般的夜莺就要飞走了,带着青春记忆的玫瑰花飞向远方,她对未来满怀期待,但同时心中也充满了依恋:作为参加了三届舞蹈节的学生,苏美儿希望北大附中的舞蹈节能一直这样办下去,因为它让那些没有机会跳舞的同学勇敢地站上舞台,用自己年轻的身体表达他们丰富的情感,也让学校里越来越多从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同学,身临其境地领略到舞蹈的魅力。
正是通过舞蹈节,让她对自己生活了六年的学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她看来,北大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你去做一个人,做一个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一些希望的人。
“在这个学校里,我能去尝试一些没有她的庇护就不敢做的事儿,她能替我背黑锅。在一般学校里我不敢这样做,年轻人需要做一些看似不着调很出格的事儿,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一个没有意识到的全新的自己。”
有人问她,毕业以后会怎样向她的大学同学介绍北大附中,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会告诉他们——是一个给我很多勇气的中学。”■
摘自《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 沙蕙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推荐 详细解读了北大附中的走班制、书院制、自治会、学长团、综合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整体思路和由此展开的课程建设的探索发展。 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书院你要自己选,课表你要自己定,导师你要自己找,宿舍你要自己申请,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由你自己规划设计。上课还是自习,选这门课还是那门课,加入社团还是俱乐部,找进展还是拼学习,在书院活动室玩儿三国杀还是去图书馆写作业,百分百由你做决定。你不再是青春片剧本里呆头呆脑的学生甲和学生乙,你意外地成为你自己,成年人和你平等相待,学校把全部的信任交给你,那是一把万能钥匙,通向内心指向未知。 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有人说它像刺猬,有人说像长颈鹿,有人说它像发动机,也有人说像推土机,有人说它像世外桃源,有人说像野生动物园,有人说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也有人说是乔布斯统领下的苹果公司。有人说它是树上的那只窝儿,所有的鸟儿都会从四面八方飞回;也有人说它只是一个梦,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从梦中醒来。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愿意为它付出,你就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想象——有点儿难?那就翻开这本书,让我们开启一段奇妙的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