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新中国开国将帅中的那些“双料”将军

 雲泉 2016-05-15

说说新中国开国将帅中的那些“双料”将军

1904年,积贫积弱的清政府为了强兵富国,决定学习西方国家实行军衔制。

从1904年到1911年的六七年时间内,清政府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了以日本军衔为蓝本的三等九级军官军衔,军士和兵各分三级,加额外军官,共计六等十六级的军衔制度。

这,是中国第一个军衔体系。

清政府灭亡后,虽然衔级具体名称有所变化,但其等级设置措施连续被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1935年以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4年7月24日颁布的《陆海空军官职表》规定:陆海空军军官分为上、中、初三等,每等分为上、中、少三级,三军均以上将为最高军阶。

1935年3月,国民政府接受德国顾问的建议,结合多年实行军衔制的经验得失,又正式确立了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

说说新中国开国将帅中的那些“双料”将军

其中,特级上将的名额只有一个,3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特级上将授任条例》,4月1日,授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特级上将军衔。

必须说明的是,作为最高军衔的特级上将自始至终为蒋介石独占。

1935年,国民政府总共授任特级上将1名、陆军一级上将8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陆军二级上将21名。

该八位一级上将分别是: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不难看出来,这八位一级上将除了何应钦、朱培德是中央军的代表外,其余六位其实是各派军阀妥协后的结果。

另外,二级上将中,仍然以军阀头目为主,如韩复榘、傅作义、白崇禧等。

也由此可见,国民政府的一级上将相当于现在的大将或元帅,二级上将即相当于现在的上将。

1936年1月28日,美国驻华武官根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军政部官员估计而撰写的关于中国陆军军官出身的统计报告中披露,国民政府共授上将124人、中将418人、少将1240人、上校3223人、中校4707人、少校 13178人、上尉39736人、中尉37554人、少尉36284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八一”南昌起义前,即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武装之前,中共党员至少有20多人在国民革命军任职,并且都有军衔(当时叫做军阶或阶级)。

这些人有:朱德、刘伯承、贺龙、郭沫若、周恩来、李富春、林伯渠、叶剑英、叶挺、李之龙、刘伯坚、周逸群、孙炳文、季方、萧劲光、刘志丹、蒋先云。

说说新中国开国将帅中的那些“双料”将军

其中,朱德、刘伯承、贺龙三人的军衔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郭沫若、周恩来、李富春、林伯渠、叶剑英、萧劲光、叶挺、李之龙、刘伯坚、周逸群等为中将;孙炳文、季方、刘志丹、蒋先云等为少将。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一个比较奇怪的军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军衔呢?

原来,国民政府对二级上将的总人数控制得很严格,要求全国范围内不得突破22人的限额。

蒋介石多次强调要严格控制高级军衔的数量,提出“我们个人的阶级(即军衔)愈低,国家的地位就愈高”的口号,严格执行军官的考绩和停年规定,要想晋任、授任、叙任陆军上将衔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中将加上将衔的实质,就是指已经符合了晋任上将条件的中将,由于员额有限,无法正式晋升为上将,只能暂时先加上将衔,服制军衔与上将相同,行使上将职务,但俸薪就照中将最高俸额支给,等二级上将出现空缺员额,再正式授予上将军衔。

实际上,国民政府在1936年到1949年间,包括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在内,总人数一直都控制在60人的情况下。

所以说,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是一种含金量非常高的荣誉。

说说新中国开国将帅中的那些“双料”将军

后来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蒋介石后来又接连授予刘文辉、杨森、唐式遵、孙震、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等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但诚如黄埔七期毕业的史说所说:“到抗战前夕,又定中将加上将衔二十八人,这些人大部是预备做集团军总司令的。如张发奎、张自忠、张治中、陈诚、薛岳、熊式辉、杨杰等都是那时由中将加上将衔的。自此以后直到抗战末,没有加任上将或上将衔的,高级将领职级也降低了,胡宗南、汤恩伯升任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升到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其官阶还是中将,官阶晋升都迟于职级。”

也就是说,能够被授任、晋任、追晋、追赠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的将领,一般得是位高权重、名高望崇之辈。

从1936年到1949年间,国民政府发布公告授任、晋任、赠加、追加等各种类型的陆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追赠陆军上将衔的,前后不过53人,其中的张治中、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孙连仲、盛世才等均属此类。

所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评衔中,朱德、刘伯承、贺龙三位被授为我军元帅军衔,那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

试想想看,他们原先在旧军队中军衔已经这么高了,而在我军中又劳苦功高,德高望重,评上元帅,那还不是意料中的事呀?

《贺龙全传》记载,新中国评衔前的两年,即1953年10月,贺龙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在志愿军王必成兵团视察时,在对兵团高级将领讲话,谈及到国内正着手施行的军衔制之事,他曾说:“不瞒同志们说,军委已内定我为一名元帅了。我知道,这元帅衔是党和毛主席给我的荣誉和勉励,也是无数战友和先烈流血牺牲的结果。”

说说新中国开国将帅中的那些“双料”将军

当然,象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廖运周等在解放战争中投入我军阵营的人在原来的国民党军队都有授衔,1955年,也应该参与授衔,但应该给他们授何种军衔呢?

象董其武,国民政府曾经批准其任上将(职务军衔)。而在《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军官佐属现职录》、《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登记 官籍簿》的史料中也都记载董其武职衔为上将。但董其武在填写履历时始终填写自己为国军陆军中将军衔。

所以,1955年评军衔,董其武就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

原先的中将董其武被授上将;那么,董其武的老上级傅作义应该授予什么呢?这傅作义原先可是二级上将呀。

当时,中央军委就曾讨论拟授傅作义大将军衔。

但问题接着来了,比傅作义地位更高的程潜、龙云、卫立煌等人这时候都在人大国防委员会里任职呢,这些人,又该授什么军衔呢?难道评元帅?

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因为,这些人从国民党军队倒戈过来,和朱德、刘伯承、贺龙等人是有很大不同的。

说说新中国开国将帅中的那些“双料”将军

朱德、刘伯承、贺龙等人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武装后,怀着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主动放弃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和高官厚禄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的。

所以,对傅作义、程潜、龙云、卫立煌等人,中央军委实在无法评定,最后只好来了个“一刀切”,一律未予授衔。

补一句,从理论上来说,在抗战期间,八路军旅长以上的干部都应该具有国军少将、中将以上军衔。比如说,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应该是上将,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应该是中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应该是中将……但这些都是未经正式铨叙的职务军衔,在《国民政府公报》中并未记载,而且没有占用国军将官名额,也没有数额限制,因此不能据此算认军他们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授该军衔。

而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评衔中,郭沫若、周恩来、李富春、林伯渠、季方等人均不在军队中任职,没有参与评衔;叶挺、李之龙、刘伯坚、周逸群、孙炳文、刘志丹、蒋先云等人已经在革命战争中牺牲,只有曾国民政府中为中将的叶剑英和萧劲光参加了1955年评衔:叶剑英受元帅军衔,萧劲光授大将军衔。

也就是说,朱德、刘伯承、贺龙、叶剑英、萧劲光堪称是新中国开国将帅中的 “双料”将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