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各自的优缺点
2014-09-07 14:30阅读:
中医与西医各自的优缺点 现代医学,即西医 其医理特点是:宏观描述有缺陷,微观操作步骤明确。重在看病。 1、以解剖学实证为基础,研究人体患病的状况; 2、以现代物理、生物、化学知识,解读认知人体内的种种现象。 3、以消除致病因素(病菌、病毒及生化伤害)为主要治疗手段。 其优点是: 1、它展示的知识,都能得到实证的支持。因而,清楚、确定、明白、易懂。 2、对疾病的诊断,有种种明确的生化物理指标支持。因而,诊断与治疗的操作,都有绝不含糊的明确步骤。疗效也可预见。 所以,它能借助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医疗操作的精准度,从而不断提高疗效。 其缺点是: 1、对不能明确显示现有生理指标异常的疾病,无能为力。 具体表现在对很多所谓疑难杂症,无法明确诊断,更无法治疗。 2、对一些虽能显示生理指标异常、但尚不明其产生原因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无法治愈。 3、导致西医存在上述第1、第2点不足的原因,是因为整个现代医学体系,都是基本建立在已不具生命活力的人体解剖学问的基础之上,故而,重要考量致病因素及消除它。而对有生命的活人其内在脏器及所有构件的运动、或工作状况,还远远缺乏足够的认知,也重视不足。 毕竟,即便同一个脏器,在有生命时与已死亡时的状况,绝不会一样。在有生命体征时,有许多状况是可以看到,而在一具尸体中,那些状况则可能已消失。 —————————————————————————————— 中医学 其医理是:宏观描述全面,微观操作模糊。重在观(病)人。 中医理论的来源与基础,就是“天人合一”的思考。 即古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大自然的所有构建与运行规律,在人体上都能得到反映;或者说,人体机制与运行,就是大自然全息的一个缩影。 对“天人合一”理论基础的解读方法,或诊治的操作方法,就是“取类比象”——用自然界的事,来比喻人体的事。 “取类比象”的具体内容,就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及其平衡与生克关系。 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理论,使人们对人体状况、及其运行规律,便有了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的认识与思维,从而,既摆脱了对疾病原因无知的盲目性,也能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纯粹经验性医治弊端。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及其平衡与生克关系,则建立了整套中医学判断疾因及治疗的程序。 虽然,大自然的构建与运行,与人体的机制与运行,这二者之间为何存在、或是否存在着全息与缩影的关系?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关系,是否代表了人体内的脏器及其他构件的运动真实?这一切,至今并未得到科学的证明。 但,在数以千年、甚则万年计的时间中,中医学的无数成功实践的经验,却又表明,这种理论,似不是虚妄。 由于中医学是建立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因此,中医在诊治病人时,无论对什么病,他们都是站在审视病人整体状况的“全科医生”角度,去探寻、发现、判断病人的全部现状与致病的原因,由此,再作出应对的医治方案。 所以,中医的诊治过程,不仅仅是看病,而是更重在看人——看病人体征的全部状况。 如果说,西医是重在“驱邪”——消除致病因素(杀灭病菌病毒);中医则是重在“扶正”——调整、恢复人体内受病因伤害的部位。 照说,中医学的这种诊治思维,应是较高明,也应是很有疗效的。 然而,大量现状,却表明,当代中医的成绩,非常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其疗效,很不理想。 疗效的不理想,其原因,是在于诊治操作方法的不精准。 在实践中,诊断与治疗,都常常难以命中疾病病因的靶心。 导致这种不理想局面的原因,就在于“取类比象”为基础的种种方法,均太粗犷。 因为,无论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还是风寒暑湿热燥之六淫比喻,在中医学中都缺乏“量”的精准衡度。 例如:五行的生、克、乘、侮状况,其发生,都缺乏可以度量的标准;而风寒暑湿热燥之六气,入人体后,何种程度才成了有害之“淫”,也无标准可判量。 这样,对病人状况的判断,在脏器功能上,因对五行生克关系无标准;在对风寒暑湿热燥之状态影响的或益或害,无法正确度量,故而,诊断便没有了确定性,却往往出现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会出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性局面。 而没有量的精准衡度,在医疗实践中,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用药,便容易广泛出击、似是而非,难以命中疾病的真正病因,更遑论消除病因了。 2014/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