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细菌性穿孔病防治-图文识别技术
作者:中国农业技术网编辑
穿孔病分布范围较广,常造成大量落叶、落果,削弱树势,影响产量,甚至导致枝梢枯死。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
穿孔病又称李黑斑病、细菌性溃疡病。分布范围较广,常造成大量落叶、落果,削弱树势,影响产量,甚至导致枝梢枯死。
【李细菌性穿孔病症状】

李细菌性穿孔病为害叶片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产生多角形水渍状斑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边缘水溃状,后期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病叶极易早期脱落。果实发病,先在果皮上产生水渍状小点,后病斑中心变褐色,最终可形成近圆形、暗紫色、边缘具水溃状的晕环,中间稍凹陷,表面硬化、粗糙的病斑。空气干燥时,病部常发生裂纹,病果易提前脱落。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tris pv.pruni称野油菜黄单胞杆菌桃李致病变种,属细菌。病原细菌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组织内越冬,次春气温升高后越冬的细菌开始活动,开花前后,从病组织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叶上的气孔和枝梢、果实上的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病害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生,6月梅雨期蔓延最快。夏季高温干旱天气,病害发展受到抑制,至秋雨期又有一次扩展过程。温暖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发病,大风和重雾,能促进病害的盛发。果园地势低洼、偏施氮肥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综合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合理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冬夏修剪时,及时剪除病枝,清扫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在芽膨大前,全树喷施下列药剂杀灭越冬病菌:l:l:100等量式波尔多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300—500倍液等。
展叶后至发病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施下列药剂:l:l:l00。等量式波尔多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600倍液;20%乙酸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2%松酯酸铜乳油600—800倍液等,间隔10—15天喷药l次。
发病早期及时施药防治,可以用下列药剂: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33.5%喹啉铜悬浮剂1000—15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300倍液;86.2%氧化亚铜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
更多病虫害图片:http://www./photo/slide/434771.html
上一篇:李褐腐病防治-图文识别技术
下一篇:李褐斑穿孔病防治-图文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