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孟君
炫耀武力,自古以来,从来就不是君子所为! 上古周朝,周穆王将征伐犬戎,大臣祭公谋父劝阻说:“先王主张彰显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兵力,需要集聚而待时而动,一旦动用兵力,必要使人有所畏惧;炫耀武力就会导致滥用,滥用就不能使人畏惧。所以,周文公曾说:‘聚敛干戈,韬藏弓矢;追求美德,广施天下,永保长久。’先王对于百姓,努力端正其德行,使民性情宽厚;增加百姓财源,改进其工具;指明利害的方向,用礼法规范百姓,使之趋利避害,感怀恩德,畏惧威力,所以能使周王室世代相承,日益壮大。”(《国语·周语上》) 在君子看来,德治,是治国之本。兵力,作为保国之力,不可一日没有,却又不可以炫耀。 在易经师卦(如图)中,对于如何蓄聚使用兵力,有着精到的论述。 易经师卦《象传》说:“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里涵养水源,此即为师卦的象征。君子因而容保其民,蓄养其兵众。 宋代大儒程颐解读说:“地中有水,水聚于地中,为众聚之象,故为师也。君子观地中有水之象,以容保其民,畜聚其众也。”(《周易程氏传》) 程颐认为,“地中有水”,水聚于地中,恰是兵众集聚的象征,此即为师卦之内涵。君子观察到“地中有水”之象,因而悟到要容纳保护其民、集聚蓄养其兵众的道理。 在上古时代,兵力的集聚和蓄养,就是以此道理为据并衍生的。 明代理学大儒陈琛曾说:“盖田以民分,兵以赋出,故当无事之时,必制田里,教树畜,使比闾族党州乡之民,无不各得其养,民既有养,则所谓伍两卒旅军师之众,以为他日折冲御侮之用者,皆畜于此矣。”(清李光地《周易折中》) 从陈琛叙述中看出,上古时代,民众分得田地,兵卒依靠赋税养活。所以,当无战事之时,一定要料理田地、栽种畜牧,使得乡里族亲的百姓,各得其养。而百姓既然得以休养,那么作为他日抗击敌人而用的军队之师,也就于民众之中得到集聚和蓄养了。所谓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力得以保持长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气不润,土枯不养”。 “地”与“水”之间,“水”依地而安居,“地”得水而滋润,进而生育万物,水土相依相亲。 “地”与“水”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君子眼里,即成了战时之兵与平时之民的表象。由此,生发出了关于兵力蓄养的一套方法来。 其实,何止是兵与民的关系,此中道理,亦可推而广之。 宋代颇有治国韬略的政治家司马光说:“师之所以为容民畜众者,非特施于治兵之谓也。故天子用之以治天下;诸侯用之以治其国;卿大夫用之以治其家,其道一也。”(司马光《温公易说》) 可见,“地中有水”,可以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水行由地,依地形而动,流行于地中;逐渐集聚能量,涓涓细流,终成江河;浪奔浪流,淘尽天下千古事。这倒真是一种极其富有意味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