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过江人数不多的情况下,不仅顶住了装备精良的国军突击队,还 协同后续部队顺势夺下漓江西岸防御要地伏波山,由此可见,日军的单兵素 质要比中国士兵高出数倍。 日军第 58 师团、坦克第 3 联队以及炮兵主力部队进攻桂林城北的国军第131 师 392 团阵地。 第 392 团在分列北门左右的鹦鹉山和铁封山上构筑了坚固的碉堡,两山 之间只有宽不足百米的隘口,在城外还已经挖了一条防坦克壕。依托这一有 利地形,第 392 团使用战防炮制约敌装甲力量,成功地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 防守城西的第 79 军一个加强团是刚从衡阳保卫战中撤下来的,士气极为低落,9 日黄昏开始,士兵大量溃逃,没过多久防线即告失守。 漓江防线和城西阵地接连丧失,韦云淞判断日军极有可能从城南完成对桂林的包围,他令参谋长陈济桓请示第四战区长官部,要求批准桂林守军突 围。张发奎无法做主,随即请示重庆,但被重庆否决。韦云淞连忙将战况电 报白崇禧,未及回复,又在 9 日下午四时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当晚午夜弃城突围。而阚维雍坚持据守与韦意见不合,因为此时部队虽然损失很大, 但还有一定实力,特别是第 170 师尚属完整。第 131 师布防在桂林城东和城北,在日军第 40 师团、第 58 师团的凶猛 围攻下,无法实施突围。而就在这个下午,阚维雍已获悉,防守北门的部队 全部阵亡,伏波山至中正桥头的数连守军亦几乎伤亡殆尽。 晚 7 时,阚维雍在防守司令部同韦、陈吃过饭后返回师部,心情十分沉 重,韦云淞的弃城命令不能违背,但又深感应尽军人守土抗战之责,弃城而 逃何以对得起牺牲的将士和全国人民?悲愤之余遂举枪自尽,兑现了与桂林共存亡的诺言。 --------------------------------------- 
阚 维 雍(1900–1944), 原 名 庆 福, 号 伯 涵, 祖 籍 为安徽合肥,生于广西柳州。早年毕业于广西陆军讲 武堂工兵科。国军第 131 师师长 1944 年 11 月在桂柳 会战中自杀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 9 日夜,日军已从四面攻入桂林市区。城南守军第 170 师向西南败退,与日军第 37 师团遭遇,其先头部队被俘 1 000 余人,后续部队被迫返回继续 与敌拼杀,战至 10 日下午,桂林全城被日军占领。 韦云淞 9 日晚带着预备队向城西突围。10 日,桂林城防司令部副司令兼 参谋长陈济桓指挥部队向侯山坳一带发起冲锋,遭到日军强大火力的阻击。 奋力激战中,陈济桓身负重伤,躺倒在地。他在一张名片的背后写下了给韦 云淞的遗言:“我口臂受伤,不能脱离战场,决定自杀成仁,以免受辱”,交给了身边的卫兵。然后举枪自杀,壮烈殉国。 --------------------------------------- 
陈济桓(1893–1944),新桂系将领。早年参加过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官至营长,后在演习中坠 马伤足。李宗仁出于照顾,任命他为广西绥靖公署 第二金矿主任。日军兵临广西,陈济恒自愿协助韦 云淞守城,不幸在突围时为国捐躯。 ---------------------------------------- 第 31 军参谋长吕旃蒙坚守不退,遂被日军包围,从容指挥所部奋勇拼杀,奋战至 10 日凌晨,吕旃蒙身中数弹,在德智中学附近牺牲。在这场战斗 中,为国捐躯者共有数百名校尉以及数千名士兵。战事之惨烈,殉城者之众 多,为八年抗战城市防御战中所罕见。 ------------------------------------------ 
吕旃蒙(1905–1944),湖南零陵人,黄埔五期, 陆 军 大 学 十 三 期。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后, 被 任 命为陆军第 31 军少将参谋长。1944 年 11 月 10 日晨,在桂柳会战中牺牲。1985 年,湖南省人 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 1945 年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阚维雍、陈济桓、吕旃蒙的抗日功绩,国民政府在桂林七星岩“八百壮士之墓”的旁边修建了三将军墓和殉职纪念塔。 新中国建立后,这三位殉国将领相继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文章不错,如何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