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步教你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倾水心 2016-05-16

文/冬平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个孩子的妈妈


自从做了家长之后,就需要经常面对熊孩子的各种负面情绪:


比如,孩子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

孩子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发脾气;

哥哥和妹妹隔三差五就吵点小架……


怎么办?当孩子生气了、伤心了、害怕了、烦躁了,或者因不明原因而哇哇大哭时,家长该怎么回应和处理?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1


5岁小男孩哭着走过来对爸爸说:“xx抢了我的玩具,不给我了。”


爸爸说:“哭什么哭?是你的玩具,你去抢回来啊!”

场景2


7岁小女孩养的小金鱼死掉了,小女孩伤心地哭。


妈妈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条小金鱼吗?”

场景3


妈妈要出门上班了,4岁小女孩大哭着不让妈妈走,爸爸走过来说:“宝贝,别哭了,爸爸给你讲故事吧!”


我们可能会认为,孩子开心快乐最重要,而负面情绪对孩子是有害的、有毒的,所以当孩子出现了负面情绪,我们要么对孩子的情绪不理不睬,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如场景1);要么认为孩子的情绪是小题大做,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如场景2);要么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想让孩子赶快停止哭闹(如场景3)……当我们如此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在上面三个场景中,孩子的真正感受是委屈,是伤心,是依恋,但我们没有看到孩子哭泣背后的真正情绪,或者有时候是不愿意去看,我们仅仅希望孩子远离这种“有害”的负面情绪,所以采取忽视模式来回应孩子,那么,孩子将会从中学习到:


我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是不恰当的,是没有根据的。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


我们有时还看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1


公园里,5岁男孩哭闹着不想回家,妈妈对孩子大吼:“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再赖着不走,小心我揍你啊!”孩子如果再闹,啪啪两巴掌就下去了。

场景2


3岁女孩不想睡觉,闹着还想玩一会儿,奶奶吓唬孩子说:“你再不睡觉,一会儿大灰狼就来了把你抓走啊!”

场景3


9岁男孩因为输掉了比赛而哭泣,爸爸训斥孩子:“输就输了,哭什么哭?还像个男子汉吗?”


在上面三个场景中,父母不仅忽视和否认孩子的情绪,而且他们还因为孩子宣泄情绪而打骂、威胁、斥责孩子,这种回应模式实际上是在反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当我们采取反对模式来回应孩子,孩子将会从中学习:


我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同忽视模式)


宣泄情绪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它会给我带来抛弃、恐惧和痛苦。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如果我们用忽视或者反对的方式来回应孩子,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挫折,长大后在调整自己的情绪方面就会有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去体验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那么当孩子长大后面对生命的挑战就会准备不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呢?美国一项研究对上百个家庭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有一种回应模式会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那就是对孩子的情绪进行辅导,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这项研究表明,受过情绪辅导的孩子相比没有受过情绪辅导的孩子,更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别人相处更融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方面表现也更优秀。也就是说,受过情绪辅导的孩子情绪智力发展得更好,情商更高。




那么,父母要如何对孩子进行情绪辅导,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呢?父母可以遵循下面5步。


第一步:觉察自己的情绪。


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实的,都是可以接纳的。假如孩子做了一件事情,让你感觉气疯了,那么你有这种非常生气的情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父母也是人,不是神,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并不需要刻意去掩饰自己的愤怒。


我们需要觉察的是我们情绪的产生和变化,因为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发火,可能情绪产生的真正源头并不是孩子犯了错误,而是我们自己由于身体疲惫、睡眠不足、工作不顺心或者与家人发生争吵等其他原因,但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去觉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就会不断积累,而情绪都是需要出口的,最后就可能会宣泄到孩子身上。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可能妈妈昨天心情超好,就比较能宽容孩子,今天因为在公司受到领导批评而心情不好,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了。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不仅会伤害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惑,甚至受到伤害。所以父母要有觉察自己情绪的意识,要努力分清和识别出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


第二步: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真实感受,比如我们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关键是你如何表达,你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恰当,会不会破坏你和孩子的关系。


如果你知道自己很生气,但能够理性地和孩子说话,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告诉孩子你的想法和感受,并倾听孩子的回应,那么就可以继续和孩子交谈。如果你发现自己非常愤怒,根本没有办法冷静思考,甚至觉得自己马上就会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或者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比如骂孩子和打孩子,那么就必须对自己喊暂停,等情绪平复时再与孩子讨论。


在如何进行情绪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情绪的ABC理论告诉我们,事情本身只是引发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的间接原因,而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和评价,才是导致我们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所以,同一件事情,换个角度看问题,你的想法就改变了,随之你的情绪和行为也就会改变。




比如,当孩子爬上窗台或者桌子时,如果你认为孩子就是故意和你对着干,那么你就会很生气。可是,如果你意识到孩子正处于空间的敏感期,他是在进行空间的探索,那么你就不会那么生气,而是能理解孩子爬高的做法,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而不是对孩子发火。所以同样是孩子爬高这件事,因为你的想法变了,你的情绪和行为就不一样了。


当然,如果万一我们的情绪失控,对孩子发脾气了,事后我们往往会感到后悔,那么我们要及时对孩子说“对不起”,弥补我们的错误。我们知道,孩子一般都渴望父母的亲近和温暖,他们是会宽容地给父母第二次机会,甚至无数个第二次机会的。


第三步:觉察孩子的情绪。


跟所有人一样,孩子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尽管有时候他们不能清晰地表达出这些原因。


最近一段时间女儿总是要求晚上我陪她一起刷牙,如果不陪她,她就会闹情绪。为什么呢?我想她的行为背后一定有需求,回想我最近陪伴她的时间只有晚上下班回家到睡觉之间两个小时,早上因为要送儿子上学,往往她还没睡醒我就出门了,所以大概她觉得和我一起刷牙会感到和妈妈共同做事的亲密吧。但是一个4岁的孩子不可能告诉你说:“妈妈,因为你陪我的时间少,我感到很失落。”但失落很可能就是她的感受。




孩子有一些行为都是阶段性的,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能那么准确地觉察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因为孩子的情绪有时候是间接表达的,所以如果我们发现孩子为了什么看似不合理的事情生气或者哭闹,我们需要退一步看看他们整体的生活状况,可能就更能理解孩子,帮孩子解决问题。


其实,孩子闹情绪的时刻正是我们和孩子亲近的机会,孩子会因为我们的理解知道我们是他的同盟军,这样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更亲密。


第四步:以同理心去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同理心是指以设身处地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同理心是情绪辅导的基础。


从繁体字的听字“聽”可以看到,倾听需要用到“王者的耳朵”,还有“十个目”和“一颗心”。当我们倾听时,除了专注地用耳朵听孩子的诉说,还需要用眼睛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手势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真正地去感觉孩子的感受。


然后我们需要用表示理解的语言反映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帮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这也叫反映式倾听。


当我们帮孩子描述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孩子把一种无形的、恐慌的、不舒服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定义的东西。孩子也由此了解到,愤怒、伤心、害怕等情绪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经历,而且是可以处理的。




研究表明,当我们用具体的词汇描述情绪时,会对神经系统有安抚的效果,能帮助孩子从让他不安的事情中较快地恢复过来。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一些表达情绪的词汇,除了我们常见的高兴、生气、伤心、害怕等词汇外,其实还有许多词汇是描述感受的,我们用的词汇越能准确地表达感受就越好。比如,当孩子表现出生气的时候,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愤怒、混乱、妒忌、着急、委屈、气馁、挫折、尴尬、不公平、被忽略、无能为力,等等;当孩子表现出难过的时候,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受到伤害、被排斥、被拒绝、空虚、无聊、失望、沮丧、能力不足,等等。


第五步:设立规范并帮孩子解决问题。


当我们花时间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帮助孩子了解和描述他的情绪之后,很自然地就会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要的一点是要设立规范。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所有感受、情绪和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们需要对孩子的行为设立规范。


比如,当孩子受到挫折后,可能会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如摔东西、打别人、骂别人等。当我们了解了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帮孩子描述他的感觉后,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有些行为是不恰当的,是不被容忍的。


面对孩子不恰当的行为,家长要如何做呢?有些家长会用打骂等方式来惩罚孩子,但问题在于,打孩子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因为孩子会为了避免皮肉之痛而顺从。但从长远来看,打孩子一点效果都没有,而且常常会造成反效果,比如孩子被打之后会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会怨恨父母,会更多地想要报复而不是改善自己,或者他们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避免在犯错时被逮到。打孩子也会成为孩子示范的例子,研究发现,小时候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攻击性更强。


我们可以运用其他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惩罚来对孩子进行管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温和而坚定”。温和就是要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就是尊重孩子,坚定并不是惩罚、说教,也不是其他形式的控制,而是我们内心有原则有底线,制定的规范就要贯彻执行。




最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在很多情况下,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了接纳,他的感觉好了,他自己就会恢复理性思维,这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


其实,家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练习和分享我们彼此感受的地方,家是情感流动的场所。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不忽视也不反对孩子的表现,而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利用这些时刻与孩子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做孩子的情绪教练,就好像运动教练一样,需要我们付出耐心,与孩子交流并提供指导,而这,将关系着他们未来一生的情感幸福。


欢迎随手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