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壳牌如何打破组织的藩篱

 Purefact 2016-05-16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全球化经营的队伍中,各个企业所经营的业务种类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往往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对于那些业务跨越多个行业的企业来说,由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各有不同,企业常常会陷入因组织机构过于庞大而沟通不畅的苦恼中。


        部门功能的错位或者异位是几乎所有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部门本位主义和部门主管扩大影响圈的个人偏好。这种现象会随着公司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而愈演愈烈,成为阻碍企业前进的巨大障碍。


来看看壳牌是怎么做的

 
 
 面对频繁变化的市场,企业“简政放权”之声不绝于耳。传统思路一般是采取“瘦身之术”实现分权、放权的目的,但“瘦身之术”的效用往往达到极限,此时,企业需要采取创新管理理念——“分身之术”。面对频繁变化的市场,企业“简政放权”之声不绝于耳。传统思路一般是采取“瘦身之术”实现分权、放权的目的,但“瘦身之术”的效用往往达到极限,此时,企业需要采取创新管理理念——“分身之术”。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壳牌石油公司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就是在深海里发现了油田,从而增加了公司的产油潜力。但公司同时也碰到了一个挑战,就是过去从未在深海区进行过石油开采,而且公司现有的生产、勘探方法与技术不能用于深海作业。为了获得高额的收益,公司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开始,公司成立了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平行的深海作业部。该部由两个次级单位组成:勘探处与开采处。每个处又由若干功能各异的科组成。但是,在开始运作之后公司发现,由于各个部门的职能不同,两个作业部之间的交流受到了很大限制,下属组织间的交流非常少,而且效率低下。


        为了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促进知识的共享,加快创新速度,壳牌公司宣布了重组计划,将深海作业部分成三个处,这些处是根据油气资源所在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资源处。公司成立了交叉功能科来促进各处间的交流。三个资源处内均由各种学科的人员组成,既有地质学家又有采油工程师。各个资源处的人员都可以向负责整个项目的项目经理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此时,领导者意识到,公司只有进行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随着项目的进展,公司还对员工的层次和成分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不断地根据需要增加和减少专业技术人员。这种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上的改变,立即带来了员工工作和交流方式的变化。作为某一资源处的成员,员工对于各个工作程序的进展和相互影响都很清楚。更重要的是,由于知识的及时交流和共享,创新的思维更容易在不同的学科间传播。


        在随后的时间里,为了进一步扩大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公司还成立了知识共享社区,使得知识的共享不会出现断断续续或是难以形成体系。针对原来组织机构的弱点,公司将管理层中过多的层次统统砍掉,并集中所有资源进行专业化技术研究。经过组织机构的变革,公司最终形成了只有决策、管理和执行三个层次的“三层结构制”,把一个集团化的庞大组织变成了一个简单而便于沟通的结构。这样,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


        通过上述两个步骤的知识共享体系设立,壳牌实现了两个成果: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石油开采的准确率与质量。例如:在化学分析方面,公司使某个勘探区内的研究成本下降了60%。


        壳牌公司采用了一个简单而又常用的方法来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和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这种组织结构方法已被证明是实现功能交叉的协作时最有价值的方法。公司的实践也证明,部门间的知识共享的体系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


来源:本文摘自《管理决定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