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毕业小结(3)—科研经验教训(如何做出成果/写论文/作演讲)zz_zizhang

 Nalitao 2016-05-16
2012-08-19 12:24
来源: 冯维的日志 作为一个博士生,辛辛苦苦做了N年科研,我觉得应该从中学到点方法论的东西。即便将来不做原来的课题,或者完全不做科研了,这些方法也还能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诚然,本人的水平和真正的高手有极大的差距,以至于我一度不敢动手去写这篇小结;但是,我又觉得敢于班门弄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敢闯敢试才能让自己更快地进步。所以这里很乐于把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和大家分享。如果能够引来大牛发表高见,那真是意外之喜。
控制领域的大师何毓琦教授(Yu-Chi 'Larry' Ho)曾经说过,要成为好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在三方面下工夫,即:做出漂亮的结果、写出很好的文章,以及作一个好的演讲(presentation);这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做好其中某一件事决不意味着你能做好其它两件。所以下文将分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经验(以及教训!)。最后摘录一些牛人的见解,讨论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的区别~~。
(受本人的个人水平及专业领域限制,下列内容未必都对您有用,请批判阅读~~)
(一)如何做出好的科研结果
总体看法:
按照MSRA一位牛人的说法,如果你的唯一目标是发很多很多paper,那么只需要“keep reading, implementing and writing”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要做出真正高质量的结果,甚至是本领域内突破性的贡献,那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和一点运气,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一些经验教训:
关于阅读参考文献:a) 做研究需要阅读足够多的参考文献,博士生就读期间至少应该读过数百篇。我认识的一位“发paper机器”说他读博期间读了1000多篇。毕竟,你所能产生的idea只可能是来源于你曾经读过的东西。 b) 但是,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许多时候研究的idea就是来源于对他人的怀疑和批判。c)阅读要有详有略,大多数文章快速浏览即可,而一些与自己非常有关的文章则需要反复精读。 如何找到点:a) 研究的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突破往往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交叉之处。如果你发现A领域的方法/思想可以用到B领域去(以前没人这么做过),那么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前提是你对A和B领域都要真的懂。 b) 许多研究组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在同一个领域积累了很多年,比别人想得更多更深入,所以能够不断地发现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当然同一个“金矿”挖得太久了,也会挖不出东西,这时候需要找别的坑去挖。博士生在这种问题上需要多听导师的意见 做科研要多与人交流。在企业界工作有个说法,即:你能够独立工作(不打扰老板)的时间越长,你的工资就会越高。但是这个说法在科研中是绝对错误的!科学研究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蒙头苦干,许多时候别人一句话给你的启发就胜过自己闭门苦思好几个月。当然,独自工作和找人讨论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对一些顶级大牛,你应该在自己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功课的情况下去请教,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这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大牛的作用:在博士研究初期,如果能够“傍”上一个学霸级的人物,经常与其一起讨论,以至于合作发表文章之类的,那当然会顺利得多,文章也会比较好发。但是如果你毕业之后打算长期做学术,那么就应该尽早学会独立工作,摆脱学霸的阴影。曾有个华人学者,在读博/博士后期间几乎和所在领域的所有大牛都合作发表过文章,可是最后在美国名校求职却处处碰壁,原因是别人觉得他没有独自发文章的能力,最后他只能去了一所档次较低的学校任教职。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Make your hands dirty”,也就是说要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要勤于动手,把想到的idea真正做出来(编程实现/做出实验/推出公式等等),而不仅是在那里空想。听说T大计算机系有位著名教授,要求其学生紧盯业内顶级会议上的他人动态,相关paper一公开出来就要统统编程实现。虽然这个做法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但是其精神是值得借鉴的。 科研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毕业的时候我回头看看自己两三年前做的talk, 感觉内容真是太烂了,不知当初自己怎么敢把这种东西拿出来讲的~~ 如今虽然也不甚高明,但是比当初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大家在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着急,慢慢会好的~ 我的毕业小结(3)—科研经验教训(如何做出成果/写论文/作演讲)zz
(要做出真正的创新,往往要先经历一些”擦肩而过”)

(二)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总体看法:
个人觉得,对于理工科的paper写作来说,大多数时候能够做到逻辑严谨,结构清楚即可,把做出的结果说明白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文科来说,可能还需要比较好的文采,那方面我就给不出太多建议了。但无论什么学科,我想很重要的一点要”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 多从读者的角度着想,好好考虑怎样才能让他们弄懂。
一些经验教训:
我曾经问一位德国教授,怎样才能写一篇高质量的paper;他说, 最重要的是文中提出的每个观点都要有论据支撑,不要莫名其妙地抛出一个观点。这一点貌似是中国学生所非常欠缺的。此外,在用英文写作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在段与段,句与句之间要注意使用承上启下的语句,例如“on the other hand”,“in addition”等等,把不同的段落/观点衔接起来。这一点也是中国学生写英文paper时往往忽视的。咨询公司讲“金字塔原理”,我觉得对于论文写作其实也很有用,就是说要把文中的所有论点很好地组织起来。 其实对于许多学科领域来说,写作是有一定的“模板”的。虽然每篇paper的内容都不同,但是其纹章结构却大同小异,比如有些理工科领域的paper无非是包括“前言/文献综述/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结果讨论。。。”等几个篇章,在每一个篇章内部的编排方式也往往有较大的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你已经做出了不错的结果,要写一篇还凑合的文章并没有那么难。关键是要多看一些经典范文,在做科研初期多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 如果要写出真正高质量的文章,则需要不断修改,反复地锤炼。我的研究领域内有一位知名教授,他让学生把文章修改的每个版本都编上号,如版本1,版本2,。。。每次投稿的时候他要求至少要到版本20之后才能投出去。当然后期的各个版本之间已经没有实质内容的差别了,主要是字斟句酌,考虑怎样才能说得更清楚准确。 施一公教授倡导写论文的“闭关突击”法,我觉得也是挺有道理的。他和合作者曾经在一天之内写出被Science(或Nature)接收的paper。当然这样做有个前提,即:你的工作主要结果已经基本做出来了,只剩下写作而已。闭关突击的要点在于:1)写文章要一气呵成。如果一篇文章花了好多天才写完,那么当写到结尾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忘了开头在说什么。这会严重影响文章的逻辑连贯性。2)要排除外界一切干扰,最好让自己处于断网/关手机的状态。施教授的这个方法我试过一两次,效果还不错~ 在闭关之前最好把相关的数据结果先整理一下,并且把必要的图画好,自己心中对于文章包含的要点和主要逻辑已经胸有成竹。然后可以在1-2天内把全文写出来。

我的毕业小结(3)—科研经验教训(如何做出成果/写论文/作演讲)zz
(此图来自新浪微博,原先是描述德国亚琛工大学生的苦逼生活的,我觉得也适合于大多数博士生~~)
(三)如何作一个好的演讲(Presentation)
总体看法:
根据前人经验,要想做一个好的学术演讲,必须反复演练,熟能生巧('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同时对现场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最好还要和观众互动、调动场内气氛等等,可以说对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成为演讲大师,绝非一日之功。
一些经验教训:
在演讲过程中,时间控制非常重要!!在国际会议上,或是在答辩仪式上,每个人演讲的时间都有很严格的限制,如果你超时过多,一方面显得对大家很不尊重(事先显然练习次数不够),另一方面如果被别人强行喊停的话,自己一些很好的内容没法展示出来,甚是可惜。所以事先一定要进行限时的演练。 关于学术报告的结构,有人给出了如下的“四步曲”,我觉得很不错:1)说明你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2)说明我和别人的不同之处;3)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讲思想,不要涉及太多数学公式细节);4)主要结果。 “一个好的演讲是由一串珍珠串成的项链”。这里的“珍珠”是指主要的亮点,例如,你研究的这个问题特别新颖?考虑角度和别人不同?用的方法特别前沿?或是结果特别漂亮?都可以成为吸引听众眼球的卖点。一个学术演讲中如果能有3-4个亮点,那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有多个亮点的话,应该认真思考演讲的逻辑,把它们连贯地串起来,一步一步地抓住听众的心。 在用幻灯片(slides)作演示的时候,每页只应该有一个主要的观点(point)。如果一页里面包含了很多point,很容易把听众给搞晕了。在听众当前目光所及之处,你如果能把一个点说清楚,就足够了。 “One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s words”,即:图表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纯文字。这点对于写作亦然。在作演讲的时候,适当使用一些关键的图表,往往能一下子把观点展示清楚,并且迅速引起听众的兴趣。 在演讲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与观众进行一些互动,比如问问他们“你对这个问题看法如何?”“你同意这个说法吗?”有时候还可以走下讲台在观众中间走一走。这样能够使会场气氛活跃,并且有利于防止听众睡着~~ 在演讲的时候,刚开始5分钟和最后5分钟往往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头5分钟的时候听众们还没有睡着;而在最后5分钟的时候,他们已经睡醒了。所以,要争取在这两段时间内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哦~~ 我的毕业小结(3)—科研经验教训(如何做出成果/写论文/作演讲)zz
l
(四)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的区别
1. 牛志升教授曾经在2008演讲中论述过从高中到大学、研究生学习的飞跃。我觉得很精辟,就直接把其slide摘录在这里了:
我的毕业小结(3)—科研经验教训(如何做出成果/写论文/作演讲)zz
2. 清华IE系第一任系主任Salvendy曾经说(大意): 硕士主要是解决问题,而博士主要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如果你整天只是在解决一些导师给你设计好的研究问题,那么你还没有真正达到博士的水准。
3. 关于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和强度:
a) 对于本科生来说,首先应该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有人说“任何一门新课程让你自学三天,你就要能够考及格”,这个意思可供借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本科学习是一个投机取巧的过程!至少对于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学习得非常扎实,最好能够到达倒背如流的程度(我不是在夸张)。如果你被问及自己专业的核心知识,还说“我现在想不起来,但是我回去很快就能查到”,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正面教材是:我所知道的一位德国WZL研究所的教授,他毕业之后已经工作N年了,还能够熟练地背出其专业领域的各种基本公式(包括高中和本科层次的一些物理公式),真是可敬可叹
b) 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来说,学的知识会越来越专,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可以只知道自己那一小块的东西。对于博士生来说,“博”和“专”是缺一不可的。清华何金良教授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在电机系有个学生,在硕士期间修了70多个学分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无所不包。后来他去了MIT读博,你们等着看吧,这个人肯定会成为超级大牛!”我听到的另一个例子是,John Hopkins有个诺贝尔奖级别的生物学家,也是无所不能,对于生物/物理/化学理论、数学推导、以及各种实验技术都是顺手拈来,想做什么就能随时做什么。
当然世界顶级的大牛是常人模仿不来的,但至少再一次启示我们:新知识的产生往往在学科交叉处。这也是为什么说“专业越细化越需要学习其它专业的知识”。
4.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从知识和学习能力来说,应该是一个逐渐提高,不断增强的过程。诚然,这些东西未必对就业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尤其是在找非科研类工作的时候如此;但是,如果你在硕士或博士期间真的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有所长进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因为你“变聪明”了,变得更有后劲,这优势总有一天会显现出来。
关于科研的总结就写到这里了,这也是我关于自己学生时代的最后一篇小结~ 从此再也不能以学生心态来面对生活了。希望自己能够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今后拿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和大家分享~
Good luck to everyon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