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 1939年12月5日生于陕西三原,中国内陆男导演。 1960年考入西影演员培训班,197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1984年执导影片《人生》获巨大轰动,好评如潮,获得了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8年导演了电影《老井》,获得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第七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1994年吴天明执导《变脸》,获得1995年华表奖最佳对外合拍片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执导张瑞敏原型创作电影《首席执行官》。 2012年在《飞越老人院》中饰演老周。2013年9月凭借电影《百鸟朝凤》在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2014年3月4日中午,吴天明因心梗离世,享年75岁。 这是一部讲述民俗文化传承的电影。 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得一首《百鸟朝凤》。 也只有最厉害的高手,才能胜任。 吴天明也一样,年轻人已经不认识他, 《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逝去的故事,而终于公映的那天,来自一位逝去的导演。 当镜头缓缓推开西北山水的那一刻,喟然的叹息就从未停止下来,黄土地的淳朴和踏实穿越了岁月的长廊,仿佛一位沧桑的老人在娓娓道来当年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终究需要有人来一一见证。深嘘一口气,幸甚至哉。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表演,只有陈述;没有戏剧,只有生活。一切似乎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在四季的轮转交互之中,在日月的天光变换之下,唢呐的一声鸣响穿透层层叠叠交融的历史,绕梁三日终究化作浅吟低唱,渐渐没了声息。这时代,翻天覆地,这年月,再寻不到那些走街串巷的匠人们。无力感充盈在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之中,然你终究知道,再也不回头的,才是明天。
感动或许不是来自电影本身,因为短暂的一个多小时里,我好像回到了那个诞生了《城南旧事》、《乡音》、《本命年》、《人到中年》、《小花》、《老井》的年代,看见吴天明、谢飞、吴贻弓、张暧忻、黄健中等第四代导演最为意气风发的岁月,看见吴天明导演的背影和影片最后“唢呐王”焦三爷的背影重叠在一起,越走越远,消失在那片黄土地里。那个中国电影大口呼吸新鲜空气,最浪漫自由的年代真的就此逝去了吗? 就中国电影来说,一直都按“代”来区分导演,并以导演来划分历史。这是传承,师父带学生,学生再为人师的过程。虽然这种传承很多时候并不是导演本身有意识的去维护或者巩固,但这种延续的过程,见证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成长。 吴天明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他们接过从革命岁月中走过来的第三代导演们的旗帜,继续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塑造真实、鲜活人物形象的道路上探索。随后,学生辈的第五代横空出世,他们敢于剖析传统,用大胆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呈现出不一样的中国味道,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赢得了众多荣誉。 再后来充满叛逆与反思的第六代导演们,如横冲直撞的顽童,打开一扇扇封闭的窗户,并各自拾取历史的碎片,折射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鲜活百态的人间怪像,激起历史深渊里鳞次栉比的回响。随着电影市场的火爆,新加入的年轻导演们似乎已经没有机会像前辈们一样,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印象时代了,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商业狂潮。 我们见证着电影市场的逐年膨胀,却很难看到背后逐渐萎缩的文化土壤。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我们没能看到如唢呐等民间器乐以及皮影、变脸、剪纸、泥塑等传统技艺最辉煌的岁月,却要经历与见证这些瑰宝的没落,看着它们化作历史的风尘,重新回到黄土地里去。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代”的传承好像断掉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带动着国内相关行业的大换血和清洗整理。普通老百姓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强烈的渴望。好莱坞大片强势涌入,国产大片前仆后继。当电影行业逐渐成为一台能够制造源源不断金钱与名誉的机器后,我们迎来了疯狂拼票房,造明星的全民狂欢时代,电影的娱乐功能被最大化,它像一剂催眠药,让所有人沉醉在一片欢歌笑语之中。 虽然时不时的有如《闯入者》、《山河故人》等为代表的影片出现在影院中,提醒我们电影的另外的功能,但好像都被我们选择性的过滤掉,它们似乎与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格格不入,可电影这一艺术并不是因为它能带来巨大财富和荣誉而得以存在,在于它能给我们自己留下无数珍贵的影像,用以缅怀、反思、成长,用于审视我们自身。 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是奏在当下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电影圈上空的悲鸣,如同一曲挽歌,为那些逐渐冷藏在历史河流下的优秀电影而鸣。一个时代的逝去并非只是意味着伤感和无奈,遗忘和回避才是最大的悲哀。像《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注定票房惨淡,注定只属于一小部分的盛宴,那些在各大电影平台影评区里飞舞的“今年目前最好的国产电影”、“关于电影的尊严与信念”、“电影人的责任感”等亮丽的称颂,也无法挽回它在电影市场上的转瞬即逝。 但是,就像影片里焦老爷子的那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我想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吴天明老师拍给自己的,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一曲让世人珍重的绝唱,为他的电影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他的荣幸。 匠人以手艺为生,一辈子都为此而活,不管是民间艺术还是其他任何现当代艺术,只要你敢称自己为匠人,那就要用心到骨子缝里去。这部《百鸟朝凤》虽然在票房的狂欢中黯淡无光,但它将被写入中国电影史,放在一个逝去电影艺术家的旁边,陪着他在未来的岁月里熠熠生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