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大变化看榆林“十二五”非公经济

 识途斋 2016-05-16

本报记者 吴杰

“十二五”以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把握市场脉搏、紧跟市场焦点,冲破重重困难,破浪前行,市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截至2015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8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6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1%,比“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常态下,我市非公经济“突围”谋奋起和“破冰”促发展相融并促,经济总量、主体地位和社会贡献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七大变化为“十三五”非公经济健康发展集聚了新动能。

1、变化之一:经济贡献不断扩大

“十二五”以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是“十一五”末的1.76倍,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体地位日趋凸显,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到15.8万户,比“十一五”末增加3.2万户,年均增加6400户,非公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2%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

社会贡献不断扩大,纳税总额达171.8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6.8%、全市地方税收的58.2%。

2、变化之二:吸纳就业作用凸显

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2015年末,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全市就业62.9万人,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的80%以上,全市新增就业的70%以上集中在非公有制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196.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6倍。

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工业、建筑业、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6个行业,占全市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总数的80%。

3、变化之三:技术创新做大名片

科技创新驱动是非公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期间,我市组建能化研究院、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粉煤低温干馏等攻关技术,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

市级科技经费每年安排3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640项,引导非公企业加快创新。

打造了“榆林煤”品牌,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府谷镁”标准。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名、优、新、特”产品称号的品牌产品20个,著名或驰名商标18个。

4、变化之四:转型升级效益提升

“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家的共识。

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实行倒逼机制,推进关、停、并、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闭小煤矿、小炼铁等500多户小企业,通过“关小上大”措施,腾出环境容量。

推进企业重组,如府谷县400多户能源民营企业联合组建的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特种合金五大民营集团,已集中200多亿元投资大型资源转化项目和综合利用项目。同时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中外合资的“南梁模式”、国资控股的“北元模式”等,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5、变化之五:产业结构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市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一、二、三产结构优化,补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加快煤干馏、煤分质利用项目建设,推广清洁兰炭,发展物流、旅游、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支持石峁遗址旅游开发等。

从行业分布看,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农业、零售业、餐饮业、批发业、租赁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住宿业8个行业,总户数占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90%,企业行业分布更趋合理。

6、变化之六: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产业聚集发展、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改善等系列工程推动下,形成了神木锦界、榆阳区麻黄梁、府谷清水川等20多个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成为了非常有吸引力的企业聚集园区。

培育产业集群,全市形成了以煤、电为主的产业集群,以煤化工、氯碱化工、冶炼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以羊绒毛加工、红枣加工、洋芋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为主的非能源产业集群。

7、变化之七: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我市把非公经济发展作为富民强市重要支撑。积极争取中省扶持资金,“十二五”期间中省非公有制经济项目共829个,扶持资金总额17638万元。

创新管理方式,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融资担保、科技服务等八大服务体系,组建专家咨询团,积极为企业开展创业辅导和人才培训,“十二五”期间共培训33400人。

通过财政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难题。“十二五”末,全市区县财政投入2亿元实施“助保贷”业务,撬动银行20亿元为中小企业贷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