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主体协同:我国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思考

 Sophia胥 2016-05-16

一、多主体协同: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实践意图和内在机理

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表达着集思广益的旨趣,体现着“优势互补,联动共振”的内在机理,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高效、迅速地为决策提供服务,弥合职业教育研究与职业教育决策间的鸿沟,履行好解释、证实与预测的功能。

(一)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实践意图

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核心导向是“服务性”,即职业教育智库不仅要拿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思想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成果,还要使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动态系统性。与普通教育智库不同,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系最为密切,当下它重点围绕着“人力资源优势的开发和使用”这一中心议题而展开,因而其建设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都要超越其他类别的教育智库。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过程涵涉多主体、多方面、多侧面和多层面,因而对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思考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是基于多元主体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的,并且,以多主体协同的视角对职业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较为系统和细密地了解职业教育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呼吁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价值所在。

基于此,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实践意图就是希望能集思广益,实现“劲往一处”,产生1+1>2的效应,从而发挥职业教育智库“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内涵理解为:在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行为者(主要是指产、学、研、公众等主体,具体包括了行业、企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公众等相关部门、机构、单位、组织、团队和个人等)在政府决策需求的引导下共担科研项目,共同探寻事实、筛选梳理所获信息、作出预判、提供多种决策选项,并借助媒体平台反馈交流与宣传应用研究成果等多方位的交流与多样化的协作过程(图1)。

(二)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内在机理

从整体上来说,如图1所示,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是由多极互动组成的关系结构,其关键在于形成一种全方位、一体化、深度的主体融合与协作,产生优势互补、联动共振的效应。在垂直方向上,允许不同级别的组织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在水平方向上,允许不同的组织、部门间打破部门林立的格局以及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壁垒和边界。即要求建设主体们冲破传统体制、观念的束缚,在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益共享和同步互动的基础上,围绕着某一议题或领域在政策、人才、技术、服务、资金等方面形成有弹性、高效率的互动关系结构,从而实现系统性的分工协作和协调供给。

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和科研机构是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主力军和专业力量,拥有较先进的理念、研究基础、科研力量、仪器设备、学术资源等优势,这不仅能为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提供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还能借助图书馆平台等获取丰富的文献信息,因而能提供较高信度的研究成果,其以基础理论透视现实问题见长;行业与企业的相关部门、组织、集团,拥有资金、研究平台、场所、试验设备以及技术人员等优势,对市场的敏感性较高,以贴近市场优势研究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见长;而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灵活性的社会公众及民间组织,其所发出声音的基层性与多元性以及建设动机和行为的利他性与公共性的优势,往往容易从多元视角出发为职业教育决策提供多样化的方案和参考。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拥有靠近决策中心的“地理”优势,因而能够很好地引领并指导研究的开展与结果报告的呈送、监管与保障人才、信息、资金等的使用。此外,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在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过程中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沟通研究中心和相关机构、院校、政府部门、产业之间的联系,以其快捷的信息处理优势为研究过程找技术与平台、为研究成果找市场,从而促进研究成果的呈报、推广、扩散和转化。

二、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态下,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政目标不明、研究队伍结构单一、协谐秩序不佳、协洽机制不畅等问题,进而导致职业教育智库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窘境。
(一)资政目标不明,主体“粘合度”低
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异质化的影响下,建设主体们有着自身的行动逻辑,彼此所追求的利益目标有所冲突,“粘合度”较低,进而造成了多元化意见场域的统筹与整合机制的缺失。作为育人机构和组织的院校这一群体,其参与职业教育智库建设是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学术成果认可为导向,以获得由此带来的学术地位、经费支持等相关利益为归宿。作为学术组织的科研机构,其行动逻辑是促使研究成果得到市场、同行乃至社会的认可,进而成功地兜售自己的科研成果、理论学说,以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和财政支持。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而言,利用机会主义,寻求最大的可能利益,是其参与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主要行动逻辑,因而,获取先进的技术、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份额,成为企业的重要目标诉求。无疑,在利益的驱使下,各主体为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而临时抱团,把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理解为将已有的项目、基地和平台等要素进行简单的整合与拼凑。此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我国对媒体、社会公众等民间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思想认识、制度准备不足,因而在潜意识中仍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排斥,进而导致社会力量没能有效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来。
(二)研究队伍结构单一,难以履行资政使命
受自身性质、年龄、职业、专业、学科以及研究能力与水平等诸多背景因素影响,职业教育智库研究队伍的结构较为单一,难以出色地履行资政使命。具体表现在:其一,科研队伍实力不足。我国职业教育智库的主体主要是高校学者或相关科研人员,他们的专业背景较为相近,在知识结构上偏于理论知识储备,而拥有专业特长、掌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及政策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熟悉世情国情省情校情产情舆情及决策流程的研究人员仍然不够,领导型、领军型的人才更是稀缺,因而,在短时间内难以组建高水平的梯度化科研团队。其二,研究水平不高,受传统学术逻辑的影响,研究者们多是从教育学的思维范式出发,开展对普职融合、校企合作、区域均衡等现实问题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而缺乏从最基层的职业教育实践出发对职业教育内生性发展的“草根化模式”的探索。致使研究者们既不能对职业教育微观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又不能对宏观层面的问题作出高屋建瓴的前瞻,致使部分咨询报告缺乏真实可靠数据支撑和系统的理论支持。
(三)缺乏协谐秩序,难以整体联动
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主体间共同参与、联合攻关,而当下的协谐秩序对于形成整体性联动并不十分有利。首先,相应的投入、分享、担当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主体间的责权关系、地位、身份不明晰,产生彼此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其次,缺乏对协同建设的整体统筹,面对某一重大项目、热点问题时,各方主体很可能为着各自的利益一拥而上,为资源、利益争夺而引发无序竞争。更有甚者,将参与职业教育智库建设视为一种投机行为,这无疑增加了协同建设的风险性。再次,主体间参与格局的固化。由于各方所处的地位和所占有的资源、技术基础不对等,通常情况下,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大博导、大领导在项目申请、人才招募、成果呈报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就就极易产生“近水楼台先得月”、“角色过载”的现象,导致其参与智库建设的时间、精力不足,以及项目基地运作不灵活等。而对于社会力量而言,只能被动地选择依附、隶属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的一部分,负责其中的一小块,这就极易造成研究结果的简单拼装。
(四)协洽机制不畅,咨询服务不到位
受信息共享与交流等协洽机制缺失的影响,建设各方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流不完全的现象,进而难以迅速地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服务。从建设主体间分工协作的过程来看,一方面,缺乏较完善的人员组织机制,不能准确掌握各方的优劣势,容易出现随意分工现象。另一方面,缺乏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机制,任务分工后,仍各自管理、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缺乏相互的对话、交流、理解与借鉴,缺少学科联合攻关,不清楚其他建设主体正在完成什么工作,完成得怎么样,这就很容易导致重复性研究和资源的浪费,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研究的纵深发展。此外,缺乏研究成果与推广的公共平台,通常我国职业教育智库建设主体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通过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等发布,因而,成果的受众较为狭窄,真正质量高、效果好、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较难进入相关决策者们的视野,造成了职业教育智库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
三、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基本策略
新的形势下,推进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需要建设主体们充分做好责权定位,认识好当前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问题和挑战,从自身建设入手,积极地克服协同障碍,切实为职业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撑。
(一)明确资政目标,探寻主体间的“最大公约数”
明确资政目标,寻求建设主体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是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基本前提,这已成为谋求多方协同共识的捷径和价值取向。在当前的历史方位下,要促进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发生,在明确目标上至少要做出如下方面的努力:
1.最大限度地寻求多元建设主体间的共识,放大主体间利益的共赢点
在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过程中,协同的根本前提是找准利益的结合点、放大利益的共赢点,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出力、共同安排、共同主事的格局,在对话与互动中实现共识的凝聚。从国内外许多智库的实践来看,“共识的达成是多主体协同合作的起点”,这一点在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过程中同样适用。因而,不断夯实主体间的共同思想基础,扩大信任范围,减少陌生感,形成伙伴情谊,是最终走向规模化、结构性协同建设的必然要求。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曾提出:从根本上说,现代性的整个组织机构一旦脱离了传统就必须依赖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的信任机制,这种观点对职业教育智库建设主体间新型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共同价值的追寻无疑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2.打破多元建设主体固有的行动逻辑,拉紧主体间合作的纽带
打破多元建设主体固有的行动逻辑,拉紧建设主体间的合作纽带是明确目标的根本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设主体们要跳出传统的学术思维逻辑,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智库的重要性,以解决国家、地区、院校、企业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集合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与职工、职校师生、媒体等多方智慧,汇聚更广泛的意见,建设职业教育智库双边甚至是多边联盟。据此,建设主体们尤其是企业要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建设,结合生产实践中的问题,重视并加强与职业教育决策机构、行政机关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部门、院所的合作,共同策划和申报项目,寻求差异化的定位和发展,实现“追求利益和承担责任”的双赢。
3.解放思想,广泛沟通,积极吸纳多元建设力量
释放职业教育决策的需求信息,采用社会互动的方式,动员更广泛的建设力量,面向更广大的研究工作机构、群体和相关人员,已成为凝聚共识的迫切需要。为此,建设主体们要从封闭孤立的思想束缚和利益至上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主动寻求与其他主体的协作途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开展多种契约性和制度性的协同。在具体的实践中,特别要注重释放官员的思想和垄断的资源空间,让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中来,尤其是体制外的知识分子、研究工作者和团队,博采众长,听取职业教育问题解决的多元化声音,降低职业教育相关决策的成本和风险。
(二)整合优势,构建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
解决建设主体间队伍结构单一、协同建设能力不足的问题,应从建设能力与行为的专业化提升上寻找出路,具体体现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范式转型等方面。
1.完善投入机制,夯实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源基础
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主体专业性进而提升主体间协作能力的核心因素,也是提升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实力的根本所在。在治理理论的视角下,职业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相关主体自治能力的增强,即主体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过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和社会融资、鼓励社会或个人捐赠的办法来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拓宽职业教育智库建设主体的范围,是夯实人才资源基础、增强各主体自我发展活力的首要方向。为此,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旋转门”、“挂职锻炼”、“任职指导”等机制[7],丰富研究者的阅历,凝聚来自不同背景的专家、委员、企业家、官员、媒体等高层次、高尖端人才,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科研团队、协同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专题数据库、科技园、产业园、工业园等。
2.强调跨界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相关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
科研人员的知识、素养、学术风格等直接影响着科研队伍的业务水平,[8]因而,强调跨界合作、逐步推进研究范式的转型是提升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相关主体专业化程度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学会采用多学科的视角,开展混合型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应用型研究的开展和定量方法的使用。因此,一方面要在研究理念与内容上,要摆脱以教育学研究传统研究职业教育,走出就职业教育谈职业教育的惯习。拓展研究视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视复杂因素和多学科研究。另一方面,要在研究方法与技术上跳出简单比较、经验式推理的传统模式,转向多维度、多因素的研究,加强基于数据、证据的实证研究,对部分重大决策问题要加强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实效性、公信力的研究成果。最后,在研究共同体的组建上,要推行多学科背景交叉研究人员的矩阵研究模式,[9]增强其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品位。
(三)建章立制,完善多主体参与的协谐秩序
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行动逻辑的复杂性和外部发展环境的束缚性,使得多主体间的协谐秩序不佳,迫切需要相关的政策配套与支持,以提供刚性的保证。从职业教育智库的成长逻辑来看,需要在职责权限、顶层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并要求这些方面的改革保持一致。
1.厘清职责权限,增强多主体间的协作水平
在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过程中,准确的职责定位有助于建设主体妥当地规避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督促主体们积极地投身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而,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公众等主体在人、财、物、信息、组织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增强其责任意识,明确研究机构与组织的功能定位,发挥职责权限的规范约束作用,平衡好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变更,积极地解决好主体间的矛盾、冲突,增进彼此间的信任以及对规则的认同。同时,还要按着科学布局、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起层次有序、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工作体系。
2.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应的社会配套环境
顶层设计的核心在于对相关建设主体的思想市场和协同模式进行规范,以此,充分利用好主体间的利益共赢点。其关键在于相应的社会配套环境的完善,以此,加强主体间的协同调度,化解好主体间的矛盾,形成整体合力。因此,要按照协商、互惠共赢的原则,建立健全包含利益分配、分工协作、成果评价等多样化、全方位、系统化的制度或契约安排;根据相关主体自身的特色以及项目的需要,对其建设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服务方向和工作重点,防止盲目建设;跨越纯粹的个人利益,形成全面、有序的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参与网络。从各建设主体内部到建设主体之间,加强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参与体系建设,形成合理布局、有机贯通的服务网络,实现资源整合和互补,克服闲碌不均的现象,同时也能向社会、决策部门及时提供项目的进展情况。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主体的创新活力
没有激励、约束的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多主体协同组织是不会健康、长效地运转的,是不会获得发展的持久动力的。总的来说,要根据建设主体自身的特点及所承担项目的特性,探索建立以贡献、效益、创造能力为主的科研导向机制。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项目特点,优化评价方法,注重研究成果被政府借鉴、参考、采用的情况以及对社会工作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考评,提高建设研究成果评价的科学化水平;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设立决策咨询奖项,以促进职业教育研究者群体及其生产的智力产品对决策需求的有效供给。此外,要制定并完善符合大部分建设主体利益的法律、法规,健全咨询问责机制,充分鼓励、引导多元主体的建设积极性,强化政策的引导力,形成立体交叉的综合激励约束机制。
(四)疏通渠道,形成咨询及其成果交流与转化机制
协洽机制问题是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着多元主体协同建设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在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过程中,必然牵涉到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市场的调研、法律咨询、成果的上呈转化与反馈改进等,这些都需要有顺畅的协洽机制为其提供深入、周到的服务。
1.健全多边组织领导机制,努力营造多主体协同互动氛围
具体来讲,健全多边组织领导机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多元管理主体。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媒体、公民等,都应是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主体,并且各个主体均具有建设的优势。多主体协同建设职业教育智库的领导体制,需要改变目前以学校科研机构独自主导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局面,要在营造互惠共享的氛围下,成立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智库协同联盟,使其成为能集人、财、物为一体的实体机构,具体的管理权限视项目规划和科研任务而定,从而形成各尽其责、各尽其才的多主体管理局面。二是形成平等的契约组织结构。保持多主体协同组织结构的弹性,使不同的建设主体可以基于项目而组合为不同的研究基地、平台或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如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借力政府部门及官员,利用其靠近决策中心的优势,形成以解决重大战略问题为导向的官方协同组织。此外,还可以充分动员民间力量的参与,形成以解决具体实践问题为导向的非官方协同组织。
2.建立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机制,增强提供咨询服务的反应速率
针对当前建设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首先需要从数据库、资料库的建设上进行完善。为此,应尽快成立由政府牵头、面向重大的决策问题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跨层级的统一信息资源中心库,在此基础之上,各建设主体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各自的专项节点库,节点库支持所购买的相关数据库、资料库的运行。当然,这些建设与购买行为都需要放在项目的语境下统筹考虑和协同推进,从而为决策提供菜单式的服务。
其次,需要改革交流协作机制,确定合理的协调机制,统一建设主体们的行为规范。根据项目的特点,成立政府引导、行业组织帮协的各种利益对话网络、沟通渠道和沟通交流机制,尤其是要鼓励民间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起一种涵盖多元性的、开放的、网络式的协同互动机制,进而扩大相关建设主体对共同利益和利益关系和谐的共识。
最后,需要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一方面,需要在所提供的咨询报告的语言表述上下工夫,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力求所呈现的报告真实可靠、简洁明了、平实易懂。另一方面,需要拓宽职业教育智库研究成果的发布与转化渠道。通过创办报纸期刊和网站、举办论坛和会议、专栏报道、简报、演讲、访谈等多种形式,在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这一重要传播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主流媒体的合作,拓宽职业教育智库研究成果的宣传发布途径,从而形成统一的研究成果发布机制,增强提供咨询服务的反应速率。
本文摘编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