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最悠久和发展最完备的中国家教

 马默藏书 2016-05-17

历史最悠久和发展最完备的中国家教

历史最悠久和发展最完备的中国家教

摘自网上(张靖)

中国教育史家毛礼锐教授生前曾说:“西方教育家很重视古代希腊的教育,所谓‘言必称希腊’,而中国古代学者也是‘言必称尧舜’。‘称希腊’和‘称尧舜’是富有历史意义的,并非随便说说。我们要研究中国与西方教育各自的特点,就必须从这里开始。”这一深刻论断,为我们研究中国和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的家庭教育,源远流长,成效卓著,为世界所公认。这特点的形成,可以远溯至尧舜时代,他是我国原始氏族社会的遗风。我国进入奴隶社会之后,与西方国家不同,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宗族血缘习俗,古人以“家天下”来表述奴隶社会,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特点,由于此特点也形成了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中国最早的家庭教育,妇女起着重要作用。汉代刘向所撰的《列女传》记述的古代华夏女杰中的“周室三母”,可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最杰出的家庭女教师。“周室三母”的首位太姜,系后太王之妃,生太伯、仲雍、王季三子。她“贞顺率导”,“太王谋事迁徙,必与太姜。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 ,被认为颇有影响的“母仪”典范,世界最早的女子道德家之一。“周室三母” 的第二位,相传是王季之妃,为中国胎教最早的实践者和理论贡献者之一(本刊《我国最早提出和实践胎教》篇将论及)。“周室三母”的第三位太姒为周文王的妻子,生有十子。她“仁明而有德”,能为文王分担国家大政,料理家务,教育儿子,所谓“文王治外,文母(大姒号)治内”,“教诲十子,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成王、周公,便是太姐教诲的“弟子”。因此,可以说周室太姒,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家庭教育并取得显著成就、享有盛誉的家庭女教师。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母亲与孟子的母亲,均是实践家庭教育的模范。3岁成孤的孔子,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这与20岁开始守寡的母亲颜徵在,对其进行立志有为、克勤克俭、从事劳动、祭祀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密切相关。颜徵在被尊为中国的“圣母”,就是对她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实践的赞颂。孔母之后,“孟母三迁”及“断机”教子,是流传更为广泛的女子家庭教育的故事。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被尊为中国历史上的“亚圣”,就大大得益于孟母的深明“妇道”与教子有方。所谓“善以渐化”、“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以大伦”,“子之废学”,“断机示焉”正是对孟母家庭教育思想及实践的推 崇。

“母仪”风范,逐渐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有许多深明天义的母亲,她们虽然居处幽闭,却心怀天下国家,教育子女忠于祖国,服务于黎民百姓。岳母为子刺字,教诫“尽忠报国”,这是不朽的历史佳话。徐霞客的母亲,为了鼓励儿子冲破“父母在不远游”的礼教束缚,勇敢地去探索祖国山河的奥秘,特为其做“远游冠”以壮行色。顾炎武的嗣母王氏,太平时期教子关心百姓社稷,鼓励顾炎武立下“拯司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国难之际,教子恃志守节。在明朝京城失陷后,她即绝食示志,于生命垂危时嘱咐儿子, “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不忘母训,以韦布之士终身,并在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坚持为国家“明学术,正人心”,开一代学风,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他的作为,充分显示了“母仪”

的教育力量。

长老训教,是原始遗风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重要表现。我国夏商时期的学校,多设在养老、敬老的场所,家族中的长老就是当然的教师。史书关于这类教育的记载,多涉及帝王之家,例如著名的周公,是周成王的叔父,同时又是成王的老师,就是实施长老训教。至于一般人家的教育,国家也给予高度重视,并形诸于礼制,列为社会教化的内容。现存《周礼》规定对百姓进行社会教化的第一条,就是“以祀礼教敬”。祭祀祖先,是“祀礼”的重要方面。《礼记·祭义》认为这可以“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也就是通过祭祖培育崇敬祖先的孝心,加强家庭的亲情。特别应当提及的是,中国古代有“祖功宗德”之说,要求祭祀的祖先应当是为民建有功德的人,像为民治水的大禹,就受后人的公祭,被视为整个炎黄子孙、共同的先祖。这类教育活动,对于形成良好的家风,曾经起过很好的作用。《周礼》还将婚姻教育列为家教的重要内容,所谓“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阴礼”是指婚姻之礼,借婚礼阐明相亲之义,以建立和睦的家庭,使天下无怨妇旷夫。这促成了我们民族对婚姻的严肃态度,重视家庭人伦关系的建设,影响十分深远。此外,子继父业的家学,在西周时期业已形成,《周礼》

对此也大加提倡,特规定“以世事教能”,通过家族世业的继承与传习,使百姓学有所能,使家业不致失传,这是我国最早的家庭职业教育。《周礼》所记西周 时期的家庭教育规范,奠定了我国古代家教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逐步进入了封建社会。我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家庭的建设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创始人孔子深黯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序列,将家庭教育视为个人从政治国的基础。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出“家为国之本”,将家庭教育提到重要国策的高度。自此之后,家庭教育逐渐发展完备。家庭教育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伦理化的变化。孔子首先指出:“孝弟(即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将孝悌之德视为做人的基本修养。他总结上古以来的人伦道德内容,提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一系列维系家庭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至汉代,在王权的干预下颁定了“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体现了极强烈的封建专制思想,它与神权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四大绳索”,成为人民革命的对象,也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糟粕所在。至于“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涉及五方面的人伦规范,世人也称之为“五伦”。其中“君臣有义”体现了封建政治的需要,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其他“四伦”均为家庭教育的规范,是我国古代进行家庭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对于组织家庭的生产、生活和教育,曾起过重要作用。它提出的四个方面,几乎囊括了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如果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仍将有现实意义。

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使家庭教育走上了封建专制的轨道,另一方面也使之进一步规范化、社会化。汉代以《五经》为教,《礼记》是士子必读的教材。《礼记 ·内则》和《大戴礼记·保傅》篇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已经由家族内部走向了社会,成为“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因此产生了许多家教的读本。例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天下闻名,广为传诵。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则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专著。它不仅为颜氏家族奉为家教的“圭臬”,而且成为社会公认的家教“之祖”,称之曰:“乃书(指《颜氏家训》)之传,以提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则不独颜氏一家之训乎尔!”

至此,可以说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系统”。以后各代家教的发展,一方面日益完备,家庭学校纷纷建立,诸如“家塾”“义塾”的问世,家庭学校有师、有书、有则。最为著名的有 “程氏家塾分年读书日程”,它还被选用为正规学校的教学计划。家庭教育的读本也如汗牛充栋,《朱子治家格言》的名句,竟成为社会成语。以上都是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积极影响。像中国古代如此发达、完备的家庭教育,为世界教育史所仅见。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至宋以后,其封建专制的内容日益加深。各种“家法”、“宗法”、“乡规”、“民约”,成为朝廷加强社会教化、严密控制人民思想的重要手段,致使家庭教育的主流发生了质的变化,变为封建专制的武器,这是它的历史局限性。

纵观我国五千年家庭教育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一整套与西方国家迥然有别的特点,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终身家庭教育。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与西方国家不同,它不局限于对儿童学龄前实施教育,它对家庭成员的终身,都负有教育之责。人们要在家庭中学做人,而且是“活到老学列老”。

第二,家学世传。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是人成才的重要场所,家教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众多的家族学术群体,最为著名的有以王安石父子为代表的“王学”,以苏轼一家为代表的“蜀学”,以黄宗羲父子为代表的“浙学”等等,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学世传的典型。通过家学,形成学派,造就人才群落,这一现象,为世界文明史所罕见。

第三,家风多亮节。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又是培养良风美俗的重要场所。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爱国世家,)杨家将、岳家军、戚家军等就是由这样的爱国世家所组成。有许多家长,身为爱国风范,经常通过遗嘱、家训等形式进行尽忠报国的教育。“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示几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85岁高龄时,写给儿子的“遗嘱”,“叮咛孩儿勿忘统一祖国的大业。家风影响世风,家庭教育在我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这一经验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深究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应当指出,这和我国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的婚姻家庭观念密切有关。我国的传统美德内容包含着如下的观点:结婚不单单是爱情的结合,也是延续人类生命、文化的道德的结合。婚姻是人伦的开始,家庭是培育下一代的温床,美满的婚姻、家庭,是国家、社会进步与稳定的基础。审视中外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的经验及教训,难道不正说明这种价值观念十分值得珍惜吗?

 

文章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