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茶叶博览

 yangyuchun杨子 2016-05-17

  茶叶博览-何谓“茶道”

  2010-04-19 14:17阅读:

  何谓茶道

  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茶不只是解渴而已,而是充满着大宇宙的智慧及禅机,是上天赐予人们最富生机的恩典。十年百年乃至千年以后,仍留下今人饮茶、爱茗的风尚及社会形态,犹如今人咏颂唐宋茶诗,传颂唐人、宋人的“茶世界”。

  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加深了对茶自然品性的了解。茶叶虽苦却回味甘美,香浓而不烈,茶性清淡、醇厚,且性洁而不染尘俗,这正是国人所推崇的清雅平和、简约恬淡的人文情操的最真实、最贴切的写照。将茶的自然属性同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将饮茶所带来的纯生理享受提升为凝聚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艺术追求与心理满足,进而发展为中国文化史上极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精妙深邃。

  日本茶道与其柔道、剑道一样,把做人的道理、个人修养、气质带球一体,茶香弥散,馥郁浸喉,丝竹舒缓,人便有超脱的妙感,所谓“品得其中味,不觉茶、器精”。中国茶道则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为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三源讲。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其著作《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性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诗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修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随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为一。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中国茶道的四字箴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有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外茶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茶道的真髓。其中,以林治先生认为的“和、静、怡、真”最为世人所推崇。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得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用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央”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超然境界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的沉润你的心田和肺腑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得以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古往今来,无论是隐士高僧还是儒生雅士,都不约而同地喜欢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机,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可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必执着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保真”。

  所谓“茶道”,绝非挂在口上,流于形式,或自我标榜的题目,也非讲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艺,什么物质一与“道”字相关,便生出无穷之奥妙、无尽之遐思,不是文化、技艺、说教所能包容的。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6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我的更多文章

  哈佛大学凌晨4点半的景象

  一个男人关心的东西决定他的层次

  成事在人

  茶叶知识-什么是普洱茶

  茶叶博览-了解普洱产地:云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