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版唐诗故事之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

 老刘tdrhg 2016-05-17
诗文网转载唐诗故事之《回到唐朝》:56位唐朝诗人的心路历程,今天一起来读读唐朝诗人王昌龄的故事。欢迎赏阅,留下脚印!

王昌龄:冰心在玉壶
  
  
  
   唐朝的文化名人中,有两个昌龄,一个叫张昌龄,一个叫王昌龄。张昌龄文辞优美,曾经得到唐太宗的大加赞赏,并且有过一段中肯的告诫谈话,告诫他不要恃才傲物,以保万全。不过,相较之下,开元、天宝年间的王昌龄诗名更大一些,虽然毕生没有与皇帝近距离接触,却留下了自己的声音,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美称。诗歌盛于唐朝,唐朝的诗歌又多出自盛唐时期,盛唐时又多垂名千载的典范诗人。就像洛阳的牡丹园,集天下珍奇的花中之王于一地,满目牡丹,争奇斗妍,美不胜收。王昌龄,便是这牡丹园中的一朵奇葩。
  
   王昌龄赶在了唐朝史称最为繁荣的开元年间光荣地考上了进士,春风得意,随后又在张九龄做宰相的时候“举博学宏词科”,做了汜水县尉。“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王昌龄在他的早期生活里,呈现出了豪放的生活激情。由此,也决定了他的写作主题。今天,人们已经忽视了他的官员身份,而是以边塞诗人来定位王昌龄,主要是因为他的军旅题材的几首作品。实际上,王昌龄是否有过真实的军旅生活,一直是一个未知数。从寥寥无几的传记材料中,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他曾经历和体验过边塞生活,最基本的理由是,在担任公职时间内,他是没有那么多空裕的时间跑到遥远的边塞,官场纪律也不允许他这样做。除非在出仕之前,或者,中途有过一两趟与之相关联的公差旅行。借用公差旅行写作的,自古以来就屡见不鲜。
  
   王昌龄的边塞诗,生动而逼真。今天,我们可以沿着某些线索,抵达那个冷兵器时代。
  
   漫漫边关,风沙满地,他踏雪而行。阵营相连,帐篷相接,那是一个浸洇着血与火、激情燃烧的地方,里面住着一群长年浴血疆场、置生死于不顾的汉子,他们的肤色被大漠的骄阳晒得黝黑,因为经年的征战,有些士兵的盔甲,已被磨破。雪,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王昌龄坐在篝火前,杯盏里的酒尚有余温,将士们围坐在他周围。白天,他已见过他们在雪地里操练,旌旗猎猎,剑戟如林,红缨如潮,呼声震天,这是一支保家卫国的威武之师啊。有一个年轻的将领过来敬酒,王昌龄一笑,这仗打到什么时候呢。年轻的将领一仰脖,尽干杯中之酒,掷杯于地。王昌龄点头,看来将军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啊。目前的战事如何呢?王昌龄又问。将军微醺的面庞上已带着笑容,告诉您,前方传来捷讯,已报生擒吐谷浑。此番塞上之行,使王昌龄深有感触。他是一个何等聪明之人,一系列的边塞创作题材,已了然于心。
  
   酒过三巡,乐队奏乐了,那是一首故乡的老歌,悲凉的离愁,如笼罩在长城上的积雪,挥之不去。满堂喧哗,忽地变作一派肃然,大家都安静下来。有一位老兵的眼睛里,露出了闪烁的光。这一幕,被王昌龄捕捉到了。将士们这是思乡了啊。他想起来,在长安,曾经遇到一个战士垂老还乡,可是,这位战士没有还乡的欢乐,却有数不尽的悲伤,出征前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如今却是他一人只身返回京城,沙场的苦有谁知道呢,也许不需要解释,掀起衣服,裸露肌肤,身上那些星星点点的刀箭创伤不是可以说明一切么?回到住处,王昌龄辗转难眠,醉里,挑着灯,奋笔疾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