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性防癌生活指南:哪种癌症会最早被消灭

 昵称27713597 2016-05-17

在过去20年间,人均寿命得到了普遍的延长。尽管如此,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却在上升,以女性为例,从1990年-2010年,肺癌的死亡人数增加了71%,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死亡人数增加了38%。考虑到女性特有的器官如乳腺、子宫、卵巢的肿瘤发病率均不低,而且卵巢癌属于高度恶性的肿瘤,有研究者指出,恶性肿瘤对女性的影响可能被低估了。

卓正医疗内科李爽医生用这篇科普文章告诉你,三大女性肿瘤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到底该如何预防和筛查。更多靠谱的肿瘤科普文章,您可以在卓正诊所微信公众号(Distinct-HealthCare)上查询。

NO1:乳腺癌

乳腺癌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女性第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可以说是治疗手段最多、普遍生存时间最长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转移性乳腺癌的生存时间相当长,已经被当成一种慢性病来看待了。当然,我们期望的是能预防和在肿瘤早期即发现和治疗。

预防乳腺癌在生活上要注意什么?其实与保持健康的常规手段是一致的。

1、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慢跑、乒乓球、骑单车、游泳、高尔夫等。这些运动最好是比较均匀地分散在一周中进行,比如一周有4-5次的规律运动。

2、 健康饮食:让你的一天进食的食物一半来自于蔬菜和水果,具体来讲,如果主食吃得比较多的话,可以适当减少主食,用蔬菜水果替代。

3、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避免体重超重或肥胖。要知道,肥胖可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部分原因是雌激素在脂肪中的转换增加,而雌激素暴露过多与乳腺癌的发生是有关系的。

4、 戒烟、少酒:烟就不说了,绝大部分恶性肿瘤发生都与吸烟有关。而饮酒也是会造成乳腺癌发病风险升高的。

是不是以上都做到了,就不会得乳腺癌?

乳腺癌的发生不仅仅与以上因素有关,还与基因等因素有关,做到以上4点,从整体人群范围来讲,可以减少乳腺癌的发生机会。对于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个体,可以通过内分泌治疗来进一步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能杜绝任何一种肿瘤的发生,因此早期发现乳腺癌尤其重要。在美国,为什么很多乳腺癌患者都能彻底治愈,与美国乳腺癌发现绝大部分为早期有关。相比之下,国人发现乳腺癌时相当多的都偏中晚期,治疗效果自然较差。

乳腺癌该如何做筛查?

乳腺癌的筛查指南是随着新的证据在发生变化。以前认为乳腺每月的自我检查、医生每年的临床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但最新的证据认为,由于这些手段的准确程度因人而异,整体上讲,对于筛查的帮助不大。

我们鼓励女性在发现乳腺异常时主动看医生,但作为更普遍的作法是需要客观检查如彩超和钼钯。简单来说,40岁以上女性可以每年1次乳腺钼钯摄像,40岁以下的女性因为乳腺对X线比较敏感,可以用彩超来进行筛查。

NO.2 宫颈癌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能杜绝任何一种肿瘤的发生,如果有,宫颈癌很可能是第一个被消灭的肿瘤。因为宫颈癌的发生绝大部分跟HPV的感染有关。目前国外和我国香港已经上市了针对HPV的疫苗,可以预防80%以上的致癌HPV感染。

随着这些疫苗的普遍接种,也许若干年后宫颈癌的发病率会低到惊人的程度。

HPV疫苗应该怎么打?

按照美国CDC的推荐,HPV疫苗最佳接种年龄为11-12岁,最早在9岁可以接种,13-26岁的高危人群也可以接种。

如果超过26岁是否可接种呢?26岁以后接种HPV疫苗,能产生有效抗体的比例大约为40%,26-45岁的女性注射HPV疫苗,还是会有一半的人有效果。另一方面,即使感染了HPV,接种疫苗既不会帮助清除HPV也不会加重HPV的感染,考虑到女性不太可能同时感染多种HPV,所以这时候接种可能对预防部分HPV感染还是有益的。是否接种,最好与医生商量后决定。

宫颈癌该怎么筛查?

宫颈癌的筛查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没有性生活不筛查;二是有性生活的话,筛查的起始年龄为21岁;三是筛查的项目为宫颈TCT检查、高危HPV检查。

一般来说,30岁以下只查TCT,30岁以上可查TCT+高危HPV。目前的观点是TCT三年查一次,TCT+高危HPV五年查一次。但有些国内专家认为这个间隔时间可能太长了,主张缩短筛查间隔时间。

另外,26到29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考虑只用高危HPV检查进行筛查,目前主要是专家意见,需要更多的研究肯定其筛查的地位。

NO3:卵巢癌

相比于乳腺癌和宫颈癌,卵巢癌的筛查办法相对“落伍”。

2015年12月发布的英国多中心非高危人群的筛查研究表明,普遍人群进行彩超+/-CA125,计算风险指数的方式筛查卵巢癌确实减少20%死亡率。当然,在临床上做妇科彩超,不完全是为了筛查卵巢癌,超声也是发现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很好的辅助手段。

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每年一次妇科超声检查,当然也取决于是否有高危因素和症状的改变。

免责声明:

本文经卓正医学顾问委员会审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可以发邮件至: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想看更多靠谱科普文章,请关注卓正诊所微信公众号(Distinct-HealthCar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