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劝唐僧还俗?与政治血案频发有关?

 快乐老年435 2016-05-17

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法师回到唐都长安。一时数十里内外,都人士子、内外官僚争相立于道路两侧,欲一睹法师风采。由于场面过于火爆,为了防止踩踏事件发生,长安当局命令市民就地烧香,不要移动,维持基本秩序。玄奘这一去一回总共经历了多少年?有人说是十四年,为什么呢?因为《西游记》里是十四年,该书第一百回有这样的情节:太宗看了(通关文牒),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唐僧自己也说:“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所以,一十四年,不是证据确凿嘛。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劝唐僧还俗?与政治血案频发有关?

(玄奘取经图)

这就跟争论曹操南下究竟是带了八十万还是八十三万军队一样好笑,很多人把四大名著的一些情节误以为是史实,闹出过很多笑话。《西游记》是本小说,基本内容来源于真实历史,但跟历史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这个问题,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贞观这个年号总共只用了二十三年,何来“贞观二十七年”一说?在真实世界中,玄奘法师来回共十七年,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天竺游历学习中度过,并非在路上降妖除魔。《西游记》本身是小说,没必要什么都跟现实一样,当时又没有“玄奘研究会”“孙悟空研究会”抗议,但非要把小说情节咬定为史实就不大妥当了。

不止一次要求还俗

先前唐太宗听说玄奘回来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闻法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但是等玄奘抵达长安时,李世民并不在,负责接待的是梁国公房玄龄,此时唐太宗正厉兵秣马,准备御驾亲征,教训高句丽,于是玄奘又立马赶到洛阳与太宗皇帝会面。

当年二月,洛阳宫仪鸾殿,玄奘法师与唐太宗进行了平生第一次会面,这一年唐太宗46岁,玄奘43岁。双方就座后,唐太宗首先发问:“师去何不相报?”因为十七年前玄奘并不是奉皇帝的旨意去西方求法,那时边境管控甚严,他扮演的是一个偷渡者的角色。对于此事,玄奘也没什么好隐瞒的,说:“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顾微浅,不蒙允许。”实在是您老人政策不允许啊,现在想想也挺惭愧的。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之意,反而觉得玄奘以身赴险,造福苍生,着实可敬,并为玄奘孤身一人能顺利到达而惊讶。听闻此言,玄奘连忙说这是皇帝的功劳,“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李世民一听,不敢当不敢当,有我什么事,都是法师您的努力。

之后双方又谈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面对唐太宗的疑惑,玄奘回答得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唐太宗听后不禁竖起大拇指,龙心大悦,觉得玄奘“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比古代的名僧还要更胜一筹,侍立一旁的长孙无忌也深以为然。渐渐地,跟之前的高昌王麴文泰一样,唐太宗也被玄奘的才华给征服了,他希望玄奘能够留在宫里,与自己共事,只不过当的不是一国国师,而是还俗参与朝政,这样的人才,当和尚实在可惜。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劝唐僧还俗?与政治血案频发有关?

(唐太宗)

唐人赵嘏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多少士子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平时没日没夜地读书,争着抢着辅助唐太宗,这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机会。但玄奘婉言拒绝了。理由是从小就出家,“玄宗是习,孔教未闻”,只知道如何参佛,而不懂如何治国,况且自己还不是当官的料,“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几番推辞后,唐太宗也不好硬逼,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不能让法师身在曹营心在汉。

尽管被谢绝了,可唐太宗并没有打消这个念头,之后的三年内,二人多有来往,玄奘经常成为座上宾,李世民也愈发看重玄奘。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实在是忍不住,李世民再次向玄奘法师伸出橄榄枝,“帝以法师学业该赡,仪韵淹深,每思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只是玄奘再次婉拒了,他首先高度肯定了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认为贞观年间的成就都是在太宗皇帝的带领下取得的,并非借他人之手,说明皇帝能力很强,足以应付时局。况且朝中有能力的大臣很多,自己没必要还俗,“纵复须人,今亦伊、吕多矣”。最后表明自己弘扬佛法的心,决不改变。听说得道高僧把自己夸得跟朵花似得,李世民心里暖暖的,赶紧谦让,哎呀,那都是老天爷、祖宗、臣僚们的功劳呀,“朕安能致也。”话说到这份上,唐太宗心里也明白了,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就承诺一定帮法师弘扬佛法。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劝唐僧还俗?与政治血案频发有关?

(玄奘墓塔)

唐太宗为什么要玄奘还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当时朝廷的现状。原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四十多岁的李世民愈发苍老了,早年频繁的征战,壮年为国事的操劳,中年又受困家族遗传的风疾,早已日薄西山,状况堪忧。国不可一日无君,围绕储位的归属,上层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此外,一些多年辅佐唐太宗的大臣也老态龙钟、行将就木,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从贞观十七年开始,陆续有李世民的股肱重臣亡故,他们或病死,或被杀。死亡时间十分接近,因此李世民亟需补充新的人才。

太子谋反的血案

贞观十七年正月,重臣魏征病故,唐太宗思念不已,对侍臣说:“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魏征劝谏唐太宗的经典事例常被后人称道,唐太宗如此哀恸魏征似乎很正常,可是怀念之情仅仅只维持了几个月便破碎了。四月份,因为齐王造反,太子李承乾的手下纥干承基受到牵连,将被处以极刑,为了请求组织宽大处理,纥干承基将太子谋反之事和盘托出。唐太宗闻讯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查,调查结果是:“反形已具”。对此,唐太宗别无选择,只能把太子党连根铲除了,宣布废太子为庶人,侯君集、杜荷等人正法。

侯君集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就跟随秦王征战,是得力干将,当年玄奘的哥哥高昌王麴文泰就是被他的兵威吓死,现在即将下地狱了,唐太宗念及旧情,爱惜其才。想要功过相抵,可群臣不同意。因此太宗只能对侯君集说:“与君长诀矣。”事后回顾此事的来龙去脉,李世民不禁想到魏征曾经举荐过侯君集,说他可以当宰相,莫非...难道...魏征也是太子党的?还有,又有人说魏征曾特意把之前进谏的语录都交给了史官褚遂良,好传之后世。李世民更不满了,浑身上下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一怒之下,不把衡山公主嫁他们家了,为他立的碑也推倒。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劝唐僧还俗?与政治血案频发有关?

(昭陵壁画)

这样一来,太子之位就空出来了,到底谁是下一任太子,统领这个国家呢?似乎应该是魏王李泰了,李世民对他的印象非常好,还是长孙皇后所生,立他为太子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太子获罪以后,他每天都侍奉父皇,李世民也当面许诺太子之位。可是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的反对下,局势发生逆转,唐太宗意识到李泰其实是一个野心家,为人充满了虚伪与狡诈,连自己都蒙在鼓里。魏王曾说自己死了以后就把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不符合人情常理。后又去恐吓李治,说你跟谋反的汉王关系这么好,不担心嘛,李治于是忧心忡忡,被李世民发现,问知原委,十分不满。加上审讯前太子李承乾时,李承乾交代道:“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种种迹象表明,李泰藏的很深,一直暗地里谋求储位。当年李世民得到帝位靠的是非正常手段,现在让李泰也这么得逞,皇子们都不把制度放在眼里,以后骨肉相残的事还有完没完?于是立晋王为太子,将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玄奘归国前夕,不幸的事又发生了,武阳懿公李大亮在长安去世,当年玄奘出关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辖区正是玄奘出国所经之地,他们曾经见过一面,李大亮问玄奘西行的缘由,得知原因后,并没有同意,直接逼玄奘回京。房玄龄非常看重李大亮,认为他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如今离世,自然是大唐的损失。同月死去的还有废太子李承乾,他的死让李世民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政治局”内的血光之灾

这时太子人选已经确定,应该不会再有人因为此事丧命了吧?然而并不是这样。起初围绕着魏王与晋王,一批大臣早早站好了队,他们把自己的前途甚至是生命都压在上面,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政治上站好队几乎是一辈子最艰难的抉择。其中房玄龄、岑文本、刘洎都是支持魏王的,可能还有马周。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是支持晋王的,现在晋王李治成为太子,李泰被废,魏王党自然是长孙无忌那边要打压的对象。岑文本被任命为中书令,朋友向他道贺,他心里清楚自己处境不好,说:“今受吊,不受贺也”。贞观十九年,在洛阳辞别了玄奘后,唐太宗挥师东北,讨伐高句丽,岑文本随军出征,起早贪黑、积劳成疾,李世民对身边人说:“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怕是不能活着回长安了,当晚,岑文本因病殉职。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劝唐僧还俗?与政治血案频发有关?

(昭陵壁画)

这还算好的,起码能善终,和他一个阵营的刘洎就没这么好的命运。太宗班师后,身体不大好,刘洎探望完特别伤心,说:“疾势如此,圣躬可忧”。结果褚遂良听后就向太宗进谗言,说刘洎认为国家的事没什么值得忧虑的,“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李世民一听刘洎要学伊尹、霍光废黜李治,一手遮天,勃然大怒,尽管有马周作证鸣冤,仍然下令赐刘洎自尽。

两唐书都说打小报告的人是褚遂良,司马光却不这么看,他觉得褚遂良人品一流,光明磊落,干不出这种卑鄙下流的事。所以《资治通鉴》里那个告密的人变成了“或”,意思是“有人”,那究竟是谁呢,司马光自个也不知道,所以写了个“或”字。但很多史学家觉得褚遂良并非不可能,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骨肉都会相残、父子都会相逼,人品算什么?李世民身为千古明君,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杀刘洎对褚遂良、唐太宗都着实有利,因为刘洎不是支持李治的人,他们关系也不好,为了消除隐患,排除异己,只能炮制个莫须有的罪名了。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劝唐僧还俗?与政治血案频发有关?

(群侍图)

大唐“政治局”内部的死伤仍在持续,一年后又有重臣被杀了,这一回的罪名比较怪异,竟然是因为收养的干儿子太多,坑爹了。事件主角张亮,草根出身,早年以务农为业。隋末大乱,先投奔瓦岗,后投奔李世民,受到李勣的推荐,担任高官。曾经上书举报过侯君集谋反,因为预判成功,唐太宗投桃报李,改任其为刑部尚书,以资鼓励。

但这人有两件奇葩的事,第一件,他带兵攻打高丽时,立足未稳,士兵正忙着樵采,突然遇到敌军袭营。张亮直接被吓破了胆,龟缩在营帐的胡床上,呆呆地望着外面,什么话都不敢说,将士们见主将如此“沉着冷静”,“毫不畏惧”,大受鼓舞,在副总管张金树的领导下取得大胜,张亮相当于躺赢了。还有一个是特别喜欢认干儿子,信仰旁门左道,有不臣之心,后被人举报,尽管谋反的事似乎八字还没一撇,太宗还是杀他,“亮有义儿五百,蓄养此辈,将何为也?”不造反养这么多干儿子干啥,明显是对皇权的威胁,趁我还在世,潜在的隐患能消除就消除了吧,不要留给李治,于是将张亮斩首。这回五百个干儿子都要问问爸爸去哪儿了。

尴尬的老革命

政治风暴频频触发,有一位老革命的位置相当尴尬,他身居高位多载,数十年如一日,替唐太宗看家护院、夙兴夜寐。还记得三十年前渭水河畔的房玄龄吗?那时李世民年仅18,风度翩翩;邂逅了年方40的大叔房玄龄,从此开始一生的缘分。他和李世民就像是萧何与刘邦,诸葛亮与刘备。如今确立了李治的地位,房玄龄自然就不在未来的计划之中了,除了政治倾向以外,相比于长孙无忌,他已年近七十,老朽一个,估计称不了几年,而且功劳虽大、能力虽强,毕竟是外人,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忠诚没得说,更加可靠。

如今岑文本、刘洎已死,魏王一派实力受挫,应该掀不起什么大浪。不过说来也巧,房玄龄和马周恰好在太宗驾崩前夕纷纷病故,贞观二十二年正月,马周病重,太宗亲自为其调药,派太子慰问,不久死去,享年47。七月,房玄龄病亡,唐太宗拖病体和他握手告别,享年69。他们俩“及时”去世,免去了新帝继位后可能遭来的清算。试想如果太宗驾崩,马周健在,就凭当年给刘洎作证的事,褚遂良、长孙无忌恐怕都不会放过他。房玄龄就更是了,后来高阳公主谋反案,房家受重挫,处置完活人,长孙无忌没有忘记已经入土的房玄龄,把他配享太庙的待遇撤销了。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劝唐僧还俗?与政治血案频发有关?

(昭陵六骏图局部)

同时期离世的重臣还有高士廉、萧瑀、李靖,都是经历过整个贞观之治的老臣,凌烟阁上有画像的,看着旧日的心腹、好友、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自己,重用的人才一个接一个的凋零,世事无常,李世民能不伤心吗?尽管辽东之战,薛仁贵脱颖而出,让李世民看到了未来的将才:“朕诸将皆老,思得新进骁勇者将之,无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但明显不够,这时他结识了玄奘,希望能够为己所用,充当后备力量,弥补人才去世的损失。而且玄奘出国多年,属“海归”性质,在朝廷里面没什么根基,肯定不会支持魏王、吴王。太宗真心不希望那些爱将能臣因为党争而死,可又无可奈何,他的仁慈就是对李治的残忍,就是对大唐江山的不负责任。李世民第二次求玄奘出山是在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也就是房玄龄去世那个月,凄凉之情蔓延的日子。

长孙无忌的手遮不了天

但唐太宗也发现了问题,放眼望去,朝廷里长孙无忌的人太多了!没有哪个文官能制约他。政权过度是稳定了,可儿子难受了,登基后肯定要受不少气,处境会比较艰难。做个最坏最坏的打算:如果长孙无忌他们有不臣之心,该如何是好?

思来想去,太宗决定把李勣贬为叠州刺史,李勣心领神会,接到命令后连家都没回,直接上任去了。有人认为是李勣突然意识到了皇帝的心思,所以立即赴任,如果拖沓将面临处死的厄运。而实际上,唐太宗早就跟李勣交过底了,事情发生在贞观十七年,太宗对李勣说:“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在李世民眼中,当时还能打的名将主要有三员:“于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等到太宗病入膏肓时,薛万彻已经被“除名徙边”,李道宗因病赋闲,且跟长孙无忌一伙不和,所以辅佐新帝的军方代表人物非李勣无疑。

这次贬谪主要是认为李治对李勣没有恩德,想通过李治来提拔他,好为新皇帝出死力。只要李勣为首的军方保证对新帝的绝对忠诚,长孙无忌怎么样都翻不了天。果然,在李治和元老重臣权力斗争的关键日子,也就是“废王立武”的重要关头,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让唐高宗倍受鼓舞,皇权和军权加在一起,长孙无忌的末日也就指日可待了。

李世民晚年为什么劝唐僧还俗?与政治血案频发有关?

(李勣墓)

尽管玄奘没有同意还俗,但他依然是唐太宗的重要客人,从他的经历中,可以对李世民晚年的一些举措有所了解。补充人才只是要玄奘还俗的原因之一,那么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我们下次说o(∩_∩)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