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了世间无有幸福之时,终得快乐

 kevingiao 2016-05-18

明了世间无有幸福之时,终得快乐

关于前三个圣谛的开示


阿姜布拉姆

张熠璇/译(微信:directpath)


译自阿姜布拉姆于1999年雨安居在Bodhinyana Monastery, near Perth, Western Australia的开示Joy At Last to Know There Is No Happiness In the World的编辑版。


转载请保留作者微信号。请勿删改原文,如有错误欢迎向作者指正。请勿删除此声明。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今晚我想要讲一下四圣谛(苦,苦因,苦灭和导向苦灭之道)。在一期禅修 —— 无论是三个月的雨安居还是短一些的禅修 —— 将要结束的时候,把禅修者的注意力带回到佛陀的核心教导上总是值得的。也许把注意力带回到这绝妙且深刻的教导上,刚好能够让禅修者走出那一小步,到达完全的觉悟、完全的理解,和对法的全部的亲身体证。这样你也许会看到佛陀在菩提树下所看到的。这让你达到入流,完成向圣者(Ariya-puggala)的转变 —— 即是,亲见这深刻而强有力的四圣谛的教导。很明显,首先从理论上了解四圣谛是很重要的,并且你们每个人都有这理论知识。我会试着在这个讲话中建立、加深那个理解。


终得快乐


我在开始这个讲话前,想起了我的老师阿姜查的一张很有名的照片。照片摄于他到访他在英国的第一个寺院的时候。照片中,他把手高举过头,模仿在另一个寺院中的雕像。这张照片下面写到,“明了世间无有幸福之时,终得快乐”。



Joy At Last to Know There Is No Happiness In the World


我要从这里开始,因为在我们的禅修练习和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寻找世间的幸福。我们在如此多的领域用如此多的方式找寻幸福,却总是找去了错误的地方。终于我们意识到在这些地方没有找到幸福并不是我们有什么问题,这不代表我们没用或没救了。洞见会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人能在我们所找寻的地方找到幸福。心会意识到世间只会是dukkha(苦)。有智慧的人不会因此而沮丧、沉沦其中,相反,他们会沉思佛陀关于苦的教导:四圣谛。也就是说,他们想要了解苦的整个过程。


有时苦很粗重,深入骨髓——也许更深,直触到我们自我认同的根源。它如此的深,可能会导致太多的问题。认识到这痛苦的存在是意料之中的事,并没有任何不对 —— 确实是一种解脱。这就是世间的本质。我们在期待什么呢?


有时我们有这样错误的期待:如果我们够机灵,如果我们够聪明,如果我们遵守所有的规则做所有正确的事情,也许我们能过上快乐的生活。有时我们认为除了我其他人都很快乐。这个寺院中经常有人这样想,“我打赌寺院中除我以外的所有人都证入了禅那”。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在我们练习时有些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应对的。阿姜查说过当我们初次来到寺院,初次开始用真正的方式禅修时,我们可以预期到痛苦。我们在逆流而行,我们可以预期会感受到烦恼的压力,就好像逆风而行时感觉到风压向身体的力量那样。


智慧力好过意志力


你会发现当苦生起时你有两个选择。你可以努力逃跑,或者调查它。


阿姜摩诃布瓦只在特别的场合时才会发表讲话。我很确定当我还是一位年轻的僧人,去拜访他时正是那样的一个场合,因为他要求他的一位资深的西方比丘为我翻译。幸运的是,我已经会讲泰语,所以我很清楚地明白阿姜摩诃布瓦在讲什么。我从他讲的故事中获益良多,那对我以后的整个出家生涯都很有指导性。


他讲到在阿姜曼时代,自己还是年轻比丘时的事。他曾经患了疟疾。没有躺在床上休养,他反而决定用典型的阿姜摩诃布瓦的方式与之战斗,和它对抗并用意志力征服它。所以他下了床,走出了小屋,拿了一把扫帚,满身是汗、浑身发抖地开始扫地。阿姜曼看到了他,然后批评了他。那晚阿姜曼给比丘们了一个讲话,说到:“这个寺院中的有些人生来就是拳击手,他们没有一点改变”。他当然是在暗示阿姜摩诃布瓦还是在家人时是一名拳击手。阿姜曼说那并不是佛教的方式。事实上他说那是印度教的方式。佛教的方式是去探索苦,不是抵抗它。因为如果你去抵抗,你会发现你只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苦。相反的,我们用智慧力,而不是意志力。智慧力总是更加有效,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来源。意志力,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来源于自我(ego),来源于我(self)。你不能指望有这样不幸的来源的东西能带来什么好结果。


用智慧力的意思是记住教法,并在那些教法的框架下,在四圣谛的框架下检视你的经验。佛陀教导生是苦,老是苦,病和死是苦;所有在那之间的也是苦。简单来说,生命就是苦。所以当苦到来时 —— 以失望,以困惑,以孤独或抑郁,或以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 你都在看着自然的基本实相。这实相每一个人,寺院中或寺院之外,都必须在生命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


有时因为太过痛苦,你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像阿姜查说过的,“你不能前进,你不能后退,你不能停住不动” —— 你不知道要做什么。这是美妙的时刻。这是你能真正了解佛陀教导的时刻 —— 关于生命的苦的教导。当苦生起时要做的事是调查它。调查的意思是看着,静静地观察。你必须不干扰、不被卷入地看着,因为当你被卷入你就没有在全面地观察。


这需要你有勇气和力量站定立场,只是观察。你会看到一点:苦会,并且总是会结束,然后又变成快乐。这就是轮回的把戏,白天与黑夜的把戏,温暖与寒冷的把戏。这是基本的二元经验。在这个世界或任何一个世界中都无法逃离。这二元的经验会永远跟着你。佛陀说过得到你不想要的是苦,得不到你想要的也是苦。我总是问我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把它作为行禅时,或坐禅散乱时的念诵词。“我想要什么?”我在这个世界呆得够久了 —— 四十八年 —— 我经验了这个世界的太多。我不是在寺院出生的。通过一切我所经验过、看到过、了解过的事物,我了解到这个世间没有一个角落能让我找到幸福。由于感官体验自然的本性,它们会让人失望。我了解,如果我向世界要求它永远不可能给我的东西,我会受苦。我知道当我渴望得不到的东西时,我只是在毫无必要地折磨自己。


在镜子上化妆


不再贪求其他的东西,你学着满足于当下拥有的。当你说“满足”时你在说第三个圣谛。第三个圣谛是放下贪欲。满足,是放下对另一些东西的欲望,是学着与当下拥有的和平共处。这里是需要抗争的地方 —— 要保持平和总会有一番抗争。当所有事都出问题时你要怎么满足?当身体痛得像火烧一样时你要怎么满足?当心好像疯了一样充斥着各种念头时你要怎么保持平和、并且满足?即使在这些情况下,你也能够满足:通过放下,放下“控制者”。


上周我给一些泰国人举了一个譬喻。我给那些泰国女士们讲这个譬喻,因为她们中有些人很虚荣 —— 你们都看到她们来寺院时的打扮方式了。我告诉她们这就好像一个人照镜子,看到了一个丑人,但他没有对自己的脸做些什么,反而开始在镜子上化妆。他想要让镜子好看!当然,这完全是浪费时间。镜子上有着化妆,也许会好看一阵子,但当他走去别处看到另一面镜子时他又回到了起点。在镜子上化妆就好像企图通过贪欲在“外部”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满足在“内部”解决问题。过去十六年里我很努力地工作 —— 非常努力,就像你们中很多人所知道的 —— 努力建立这个寺院。想要建立一个完美的寺院,或只是一个不错的寺院,都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它永远不够好。贪欲的工作方式,第二个圣谛,是误导你,让你以为如果你多做一点,如果你更努力地抗争,再努力工作一天,一切就都会好起来。“我只要再工作一年就能还清贷款。”“我只要再参加一次禅修,这就够了,我会得到禅那。”“这是最后一个疗程的药,然后我就会恢复健康。”你也许能推迟病痛,但你永远无法从中逃离。这只是身体的本性。你也许能推迟痛苦一段时间,但你永远无法以这种方式逃开它。你只是在推迟它。


感官的苦和乐只是对比 —— 仅此而已


人类的本性就是会经受大致等量的快乐和痛苦。如果我们现在受苦,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过去拥有过的一些快乐。快乐不过是痛苦的结束,就好像痛苦不过是快乐的结束。我们在一生又一生中经历这种循环。


这个存在的事实,就是佛陀在第一个圣谛中说组成人的五蕴是苦的原因。它们的自然本性就决定了它们是苦。所以,如果有人来找我小参,报告说经历了糟糕的时光,通常我会说,“当然,那有什么问题?”阿姜查经常说这就像是有人参军成为一名士兵,然后抱怨被射伤了。你参军时期待什么呢?那就是会发生的。当你成为人时你期待什么呢?是苦。


有时在这个世界中,人们逃离痛苦,他们躲开它。你问他们怎么样,他们说“我今天很好”,即使他们正经历离婚、心理治疗、化疗或类似的事情。他们坚持说他们“很好”,因为那就是我们在这世界中应该说的。那是对我们的期望。要是人们都真正诚实就好了,你问他们怎么样,他们会说,“我今天糟透了 —— 我头痛,还有胃痛,家里给我惹了一堆问题,我感觉很虚弱。”如果大部分人都诚实,他们就会那样说。如果他们真的知道在发生着什么,他们就会那样说。承认痛苦存在没有任何不对。这是诚实,是有勇气面对真相。


你知道多少快乐的人,真正快乐、真正知足 的人?不是那些说自己快乐的人,而是真正快乐的人。我四十八年的人生中见过的仅有的真正快乐的人是觉悟者(阿罗汉)。能遇到他们是我的幸运。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人!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从最深的层面理解了第一个圣谛:生命的本质正是痛苦。


我们有这五感的世界。当我们用佛陀要求的方式分析它时,我们带着智慧提问,“好了,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这个由眼、耳、鼻、舌、身、和心组成的世界?”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分析,我们能发现我们看到、听到、尝到、触到的一切的本性正是快乐和痛苦的二元经验。即使这里的食物这么棒,过一段时间它就不够好了。如果我们得到的是腐坏的食物,就像我出家的第一年中得到的那样,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开始喜欢它。这只是对比,仅此而已。感官的快乐和痛苦只是对比。


我知道有人去很好的饭店,只是因为食物不像上一周那样达到标准,他们就会生气抱怨。同时有些人只要有吃的就会很高兴,因为他们已经很多天没饭吃了。同样的食物,为什么有人很快乐,有人却那么痛苦?只是对比,仅此而已!任何这个世间你认为快乐的事物都具有这个本性。比如说性愉悦,它的大部分都来自之前的渴求。当得到那快乐时,它马上就变得让人疲惫。性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饥饿,一种干渴,一种和想要的事物分离的状态,然后你把它当作是快乐!佛陀说是痛苦的东西,你当它作快乐!


你认作快乐的其实是贪欲。但实际上这贪欲、这干渴、这筋疲力竭地想要抓住那些你永远无法抓住的东西,是苦。想要是苦。想达成你想要达成的,操纵、思考、计划,那些都是苦。这次雨安居你浪费了多少时间在计划、操纵和思索怎样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上面?如果你没有任何的“想要”,也不需要计划,你会变得多么自由?你能了解当一切操纵或贪欲都被抛弃时,随之而来的平和与满足吗?


拔出那根刺


通常,当身体有剧痛、或心很烦乱时,一个有经验的禅修者能只是说“停下!”他们能在瞬间放下,停止抵抗、停止贪求、停止试图控制。但当你经验剧痛时你也许认为你要疯了,然后更努力地挣扎。问问你自己,经验剧痛或经验极度沮丧有什么不对?回答是,没有任何不对。那些事情是生命中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是无法回避的。所以,放下“控制者”吧。


当你放下控制者,停止贪求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狂乱停止了,疼痛消失了。有一次我经验到剧痛。每个禅修者迟早都会经验到它。有些人想要逃跑,但他们知道逃不掉。这就是那种情况:你想要前进,却无法前进;想要后退,却无法后退;想要停住不动,却无法停住不动。你不知道要做什么!你不能前进,不能后退,不能停住不动 —— 这是你放下的地方。当你放下,你发现一半的痛苦都来自于抵抗。


佛陀说过有两根刺会让人痛苦(见SN 36.6)。第一根刺是五个感官的刺,生理上的痛苦。第二根刺是心理的刺。一根刺是生病,疼痛,不得不听、看、尝、闻、触不愉悦的事物。然后是对它的增殖,也就是心理的痛苦。觉知到生理的痛苦是很重要的 —— 看到不想看的,听到不想听到的,做不想做的。然后认出你能对它做什么也很重要。比如说,当我还是年轻的比丘时,我以为如果我成为住持会很好,因为我可以做我想做的,并且只下达自己愿意下达的命令。讽刺的是,我发现权力越大,我越像是被监禁起来。我不能只是做自己想做的。我有责任。我甚至比之前更受限制。所以最终我意识到我必须放弃控制的企图,放弃想要让事情有所不同的企图。


放下,只是活在当下这一刻。你会发现如果你放下疼痛,允许它在那里,整个情况就会改变。在泰国做比丘时,我第一次尝试这么做是面对牙痛。在我放下的瞬间疼痛消失了。即使是在我的出家生活中这也很让人印象深刻,看到如此强烈的疼痛突然消失 —— 仅仅通过智慧的力量。阿姜查以及其他伟大的比丘,追随着佛陀,总是这样教导第三个圣谛 —— 通过放下贪欲来结束痛苦。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教导,但理论永远不如实践有力。


如果你真的放下,整个问题就会屈服 —— 它逐渐消逝,然后彻底消失。这是有关洞见的美丽瞬间。不是基于思考或理论的洞见,而是基于实际经验。有个瞬间你停止抵抗,放下痛苦。然后第二和第三个圣谛不再是什么思维、书本或理论研究中的东西。它们被实践,尤其是关于放下的第三个圣谛。


所以在这个寺院中我一直在教导放下“控制者”的禅修,特别是当在深度禅修中,我们可能不当心地太过执着于让呼吸平静,或造出一些禅相然后去改变它们。我们这么做是为什么?—— 或者说,什么在这么做?当我们越来越深地调查这个问题,我们也许会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放下。每个向我报告进入了深度禅修的禅修者总是说这是因为他们放下了什么 —— 那个“控制者”,那个“做者”。


只有当一个人有了很多的禅修经验后才可能深入地教导四圣谛,因为苦、苦因和苦灭只能通过实修、通过放下痛苦来体会。当你禅修时你放下了这个世界。短短的一段时间,你放下了一根刺,生理痛苦的刺。你进入心的世界。


厌离于这个我们称之为“存在”的事物


佛陀一直在说五蕴是苦。我认识一些比丘,他们说只有对五蕴的执取是苦,并不是五蕴本身是苦。你们刚刚念诵了《无我相经》(Mv 1.6, 38-47),这部优美的经明确说明并不只对五蕴的执取是苦:色(rupa)——这个身体是苦,受(感受,vedana)是苦,想(判断、认知,sa??a)是苦,识(感知,vi??ana)是苦,行(心理造作,sankhara)是苦。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都是苦(sabbe sankhara dukkha)。


如果看到这点,你会对五蕴产生厌离(nibbida)。厌离指你把这五蕴当作仅仅是苦的聚集。真正看到这一点,代表你已经厌倦了,你不再有兴趣了;你从五蕴中脱出。不是从其中的某一蕴,而是全部的五蕴,尤其是属于心的蕴。为什么你总是想走出到世间以得到更多感受(feeling),更多感觉(sensation),更多体验?“让我们出去看电影,获得更多体验吧。让我们去找一个丈夫/一个妻子,生几个孩子吧。如果你没有孩子,你就没有真正生活过”,人们这么说。那太愚蠢了!那只是得到更多需要担心,需要挂念,会折磨自己的感受罢了。第三个圣谛中表明的整个佛教修习的重点就是尽量放下感受(受蕴),尽量放下判断和认知(想蕴),尽量平静心理活动(行蕴)并且尽量消除感知(识蕴);让这一切结束。


有时当我说识是苦时我会遇到问题。我喜欢将识譬喻为电视机。当你真正调查它时,你看到这并不是一个装有六个节目(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的电视,而是六台完全不同的电视,每台电视只装有一个节目。这时你才真正看清识究竟是什么。有识的地方就有苦。“识是苦生起的因缘”(vi??ana paccaya dukkha),就像小部《经集》(734-735)中所说。如果你理解这点,你就理解了识的危险(adinava),然后你会厌离于识。


这世界、这生命,无论你怎样计划,总是会以苦结束。你得到一些快乐,然后是痛苦,然后是快乐,然后是痛苦;无论在哪个存在的领域都是这样。即使你进入了禅那的极乐,它也不能持久,你之后必须退出。你参加了一次很棒的两周禅修,然后当你出来,你发现你的学生爬到了墙上,你又有工作要做了。不论你在禅修中达到多高,你都必须下来。这只是生命的本质。所以当我们用智慧力时,我们实际看到无论我们去世界中的何处,无论我们做什么,最终我们拥有的只是苦。阿姜查曾经讲过一只患疥癣的狗的故事。它太痒了,于是跑到太阳下躲开疥癣。疥癣还在,所以它又躲进雨中。还是很痒,于是它躲进石头下、躲进森林、躲进村庄。但是当然,无论它去哪里都带着疥癣一起。我们去世界中的任何地方,或是去其他任何世界都无关紧要,我们现在经验的痛苦会和我们一起。我们无法用这种方式逃脱,因为苦深埋在人类,甚至天神存在的本质中。


无论你是否在禅那中,始终都有苦。过一段时间,看看所有不同类型的快乐的不同方面 —— 性、毒品、摇滚,乃至禅修的极乐 —— 你看到它们每一个的自性就是无常,所以会导致苦。不久,你意识到佛陀在说什么:色是苦,受是苦,想、行、识也是苦 —— 这一整个聚集都是苦。


当你真正看到苦,看到无论去哪苦都会跟着你,你就会对这个我们称之为“存在”的事物产生厌离。你发现不论是去到天界,去到地狱,或去到人界,都像是一条狗想逃离身上的痒。只不过有些世界比另一些痛苦,但所有的世界都是苦。当禅那的世界解体,痛苦到来了。你得到的快乐越高,那快乐消失时你承受的痛苦就越强。就像这世界中的人,他们越是爱某个人,那个人死去时他们就越伤心。你对你在禅那世界的存在,在梵天界(brahmaloka)的存在的喜爱越强,当那存在垮塌消失时就有越多的痛苦。这就是经验的本性。不久,你会了解到佛陀教法的全部目的是通过结束出生以结束痛苦 —— 发现导致出生的原因,并除去那个因。


为什么你要贪求痛苦


就你现在拥有的这个生命来说,你被它困住了。如果你太早地结束它,你只会得到另一个生命,然后你要重新经历这一切。自杀并不是结束生命的方式。你通过切断贪欲,切断因来结束生命。如果从缘起法(Paticca Samuppada)的角度调查事物,你会了解再生是怎样发生的,以及让你在未来获得新生命的过程是什么。由于错以为有自我,错以为世界中的某处也许会有快乐,你现在就在为这一过程添加燃料。你的贪求建立在谎言之上:也许在某地、某处,可能会有幸福,可能会有满足,可能会有你真正想要的。你认为,你真正在这个世间寻找的东西,“就在那边的某处”。所以你贪求。


如果你知道这世间没有任何一处有什么幸福可言,为什么你还会贪求?各种各样的贪欲都会消失。如果你看到所有的“行”(心理造作)都是苦,如果你能真正了解、接受它,那会是贪欲的结束。为什么你会贪求苦?你只会贪求你以为是快乐的东西。这个“快乐”燃烧了你一生,又一生,又一生。


当我问自己我想要的真正是什么,我总是得到相同的答案。我想要的正是更多的苦。“蠢货,闭嘴!”看清你正在追寻更多的苦,是结束欲求的一个好方法。你真正看到错觉(无明,avijja)就是你以为你会得到快乐。如果你带着清楚的理解看到你真正追求的是苦,你就能够放下欲求。你在这个世界中追求什么呢?你想要的真正是什么?你要求的不过是更多的苦。放下吧!


厌离导向宁静


当你禅修时,你发现最快乐的时光,最接近真正的快乐的时光,是你知足的时刻。你发现你能在生活中拥有如此少的东西并感到快乐。事实上,你拥有得越少,你就能越快乐。所以舍弃和放下的道路能克服贪欲。这是第三个圣谛的道路——出离导向宁静。


在你的生活中实践这个原则。每当有什么痛苦产生,你就在那里放下。你在紧抓着什么?舍弃一些,放下一些,知足吧。一旦你感到满足,问题就解决了。你不需要再思维它,只是平和地接受发生的一切。谁知道呢,也许有人雇了黑帮要在今晚揍我。没问题,我能搞定它。不论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懂得知足,你就懂得了通向苦的解脱的道路。这就是第三个圣谛。不要只是思维它,要实践它 —— 放下贪欲。如果你的禅修中或生活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比起寻求以其他什么方式战胜痛苦,试试第三个圣谛的解决方法吧 —— 放下些什么,放下贪欲。你贪求着什么,那贪欲正是痛苦的来源。所以放下它。找出你想要什么,你想要的真正是什么,你就会知道是什么让你痛苦。放下它!


“我想要健康”,—— 放下它!满足于生病吧。“好的,我生病了。让我看看能病到什么程度!”那种态度才真正让魔罗(Mara)[ii] 担心。当你那样做时,会有回应说,“得了,别傻了,你会病得更严重然后变得更痛苦。”看看你能病得多严重。那是与贪欲相反的方向:知足。解脱就是这样。


不要再建造未来的房屋


“被无明蒙蔽,被贪欲束缚”,我们实际接纳并建造了我们未来的“房屋”(Dhp 153-154)。为未来建造房子的是“有”(bhava)。这就像我们在这寺院中建造木屋;我们必须先把木屋建起来,别人才能住进去。在这一生中,我们用无明和贪欲制造下一个存在。我们造业(kamma)并创造下一生的“有”。我们只是在为未来建造房子。


所以你会听到佛陀直接教导,对于做了很多功德的人来说,天界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座天上的宫殿(vimana)。对那些造恶业的人来说,地狱则为他们烧好了开水,等着他们掉下来。你已经在建造你未来的房子了。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出家人、一个独处的修行者(anagarika),你不应该只是卖掉这个世界中的房子。相反,要确保你没有为了幻想、美梦和对未来的某些快乐的期望,去建造未来的房屋。再说一次,你只是在用那些幻想和美梦建立行为模式,你在建造房屋,建造你会投生到的存在。不要低估心创造存在的能力。“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Dhp 1-2)。心是重点。世界存在于心中。心能通过无明和贪欲创造出一切的世界,一切的宇宙和一切的存在状态。


佛陀一直说,因为你无法忍受,因为你沮丧到疯狂,因为在你身上发生了这件事或发生了那件事,你在过去生命中流过的眼泪比世界上所有大洋中的海水还要多(SN 15.3)。你流过了太多眼泪,哭泣过太多。什么时候你的眼泪才会停止注满海洋?什么时候你的尸骨才会停止填满坟场?就在当你看到四圣谛的时候。佛陀说过一旦你看到四圣谛,看到生命固有的苦,你就会生起厌离 —— 这美丽的、绝妙的厌离 —— 它不是向外在寻求逃避,而是从内在寻求解脱。你不再像那只患有疥癣的狗,到处乱跑希望能从疥癣中逃离,或尝试自杀以逃避它。相反,你试着接纳疥癣,学着接受它而不是与之对抗。你发现当你接纳它时,它消失了。由于贪欲你了解了苦。苦带来厌离。厌离带来离贪(viraga)。离贪是一切的渐渐消散,事物消失、离去、结束。当你开始看到事物消失,整个世界逐渐消散直至空无,这真的很棒。看到事物消失是很不可思议的。


我记得年轻时在墨西哥南部旅行,到达了叫做Oaxaca的城镇。它是迷幻药文化的中心,但我对它不感兴趣,也没有使用,因为我当时已经是佛教徒了。我记得在一个房间中生起了禅相,看到墙和天花板像黄油一样融化并消失成为无物。当时那真的很吓人。但这只是一个标志,意味着我开始了解什么是判断和认知(perception),并能够放手让事物消失,逐渐消逝,成为空无。


一切你认为真实存在的都是幻觉。就像佛陀说过的,你认为属于你的这具身体就像是恒河上的泡沫(SN 22.95)。你戳破它,就会发现实际并没有什么东西存在。它不是你的,它只是身体,只不过是由食物产生的骨与血。你看着感受,它就好像打在水洼上的雨滴。我在一次禅修时,在暴雨中,走向阳台下的行禅步道的尽头。那里有一个水洼,由于排水沟的水流,它的一侧有一些泡沫。我想,我的身体就像是这些泡沫。而感受,不过是打在水洼上的雨滴所产生的水泡。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中间的感受,啪! —— 然后它消失了;另一个,又是另一个,又是另一个,完全不确定并且无法控制。你知道有时你会感到快乐,有时不快乐,而且关于这点你什么也做不了。这只是自然。


你放下的越多,就会越快乐


“明了世间无有幸福之时,终得快乐。”那意味着你并没有任何问题。当你真的理解这一点,你就能放下,不再建造更多房屋。当你理解这点,之后,在禅修中,你会让世界越来越简单。还有什么能比进入深层的禅修,到达几乎没有什么留下的状态更简单呢?有时你会达到整个世界中只有呼吸存在的状态。那真的很棒。有时你能放下呼吸,只剩下禅相存在,只是心中美丽的“光”。它没有离开,完全稳定。那太美了!这也许是你曾体验过的最高的快乐。但是更深入地到达禅那,完全、稳定、令人满意的禅那,非常纯粹(simple),又有极致的快乐。


能回观禅那是很棒的。初禅比你过去所拥有的少了太多。你放下了那么多。几乎没有什么“存在”剩下,除了被称为初禅的那小小的光。你进入二禅,就只有一半的光还在。已经很接近了,你很难说你还存在。你什么都没在做,就像一块石头,稳定、宁静。没有太多的事情发生,因为你放下了那么多。这只是识存留的最后一点痕迹。你发现那是至今为止最棒的经验。当你进入三禅,你甚至放下了更多。你真的在认真“放下”。你真的热衷于它。你真的热衷于出离(nekkhama)。你等不及要放下更多:“我还能再放下些什么呢?”


你理解了这条导向苦灭的道路 —— 放下。你理解了为什么,因为最深处并没有一个人在那里。当没有拥有者时,随便谁想来拿走你的财物都没问题。当没有拥有者时,自然(nature)可以拿走快乐并给你痛苦,因为你知道它以后会拿走痛苦再给你快乐。这些东西并不属于你。


我们的一切欢乐和沮丧,智慧和疯狂,不属于任何人 —— 它们的一切都只是自然。就只是这样。所以我们可以放下,学着容忍这点,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会改变。每次我们失落,我们知道不久我们就会振作起来。每次我们振作,我们知道我们会再次失落。这只是我们的自性。所以当失意时我们可以微笑,因为我们知道它不会持久。所以当我们得意时我们也能保持平和,因为我们知道这也不会持久。


这就是面对痛苦、放下事物的方法 —— 了解到你放下的越多,就会越快乐。不过这需要时间,你要给自己时间来做到这些,你要有耐心。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你们中的每个人都早已有足够的能力开始。你们在这个世界中经验了太多的痛苦;所以不要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快乐,不然你只会受更多的苦。不要学那只生了疥癣的狗。只需要呆在一个地方坐下,什么都不做,看着痛苦自行消失。作为出家人,当你遇到困难时,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待在原地不要动。


像佛陀那样做吧,就像在《恐怖与恐惧经》(MN 4)中所讲的。如果在经行时恐惧生起了,他就继续经行直到恐惧消失,然后才改变姿势。如果在坐禅,他不会起身,他会坐到恐惧平息。当他站立和躺卧时也是一样。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痛苦时也这样做吧。不要改变你的现况。我这里说的是不要做任何特别的事,只是坚持下去,然后我保证你在经验的无论什么痛苦都会消失。你会发现苦和你怎样努力去控制它没有任何关系。它和这个寺院没有关系,和你的身体、健康、年龄或随便什么都没有关系。苦就是这样;它自行到来,自行离去。


不论你是什么,不论你做什么,苦的本性就是这样 —— 它想来就来。没有邀请,它就到来了,它离去时也不请求允许。它会在自己想离开时离开,而不是在你希望它离开时离开。事实上,你越希望它离开,它就停留得越久。它就是这么别扭。事实上,如果你邀请它并允许它留下,它就会无法再忍受你而离去。那是苦的本性。


但深刻地理解五蕴本身,就连识蕴都是苦,是很重要的。你识知的越少就越平和。禅那是你能体验到的最高的快乐,直到你完全放下,到达了灭尽(niroda samapatti)。那里没有任何的识存在。五蕴停止工作了一段时间。一旦五蕴停止,你之后从那种状态出来,一定会发现 —— 没有其他的可能 —— 识是苦,想是苦,受是苦,色是苦,行是苦,出生是苦,生活也是苦。所以当你受苦,这只是证明了佛陀是对的。并且,你知道你放下的越多,痛苦就越少。那也只是又一次证明了佛陀是对的。如果你能彻底放下,你会知道所有会导致未来的苦生起的因都已被超越。


等待发薪的工人


在《无我相经》(Mv 1.6, 38-47)中,佛陀说厌离带来离贪 —— 当你厌倦了五蕴,它们就开始逐渐消逝。然后离贪带来解脱(vimutti)。从解脱中你知道你不会再建造任何的房屋了。你完全地放下了一切。你知道出生已被灭尽。你只余这一生。你就像是一个工人,等待领到薪水(Thag 1003)。你做了你的工作,你知道你在未来不会再有任何的存在。这本身就是极大的快乐 —— 了解到从现在到五蕴消亡(parinibbana),无论你还要经验什么痛苦,就只剩那么多了。那是你要在轮回中经验的最后的苦。


如果你还未达到那里,或如果你还未入流,这意味着轮回中等待着你的痛苦是无尽的 —— 一生又一生地经历这一成不变的循环。但不要把你的痛苦怪罪到任何人身上。这只是存在的本性。只要去应用“放下”的第三个圣谛,或实践第四个圣谛:道德(戒,sila),持续的正念(心/定,samadhi)和智慧(慧,pa??a)。持戒,你就会减轻痛苦。培育持续的正念,轻安、耐心、稳定的心,你减轻了更多的痛苦。培育智慧,你就结束了痛苦。终得快乐!



阿姜布拉姆


(Taken from: The Dhammasara Journal, Buddhist Society of Western Australia, July 2001)



缩写


Mv  大品(律藏) Mahavagga (Vinaya)  

MN  中部  Majjhima Nikaya

SN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

AN  增支部  Anguttara Nikaya

Dhp  法句经  Dhammapada

Sn  经集(小部) Sutta Nipata

Thag  长老偈(小部)Theragatha



原注:


[i] 了解到这一点很重要:尽管一个人会谈到生活中快乐和痛苦的交替,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是苦。你现在认为是快乐的体验是由于之前经受的痛苦;在未来,当与更快乐的经验比较时,同样的经验也许会被认为是痛苦的。所以,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经验都是苦。


[ii] “魔罗...是佛教的‘诱惑者’——它在文献中以实际存在的天神,和恶意与激情的化身、世间存在与死亡的化身存在。” 见Nyanatiloka Thera, *i Buddhist Dictionary (4th Rev. Ed.) p116,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Kandy, Sri Lanka, 1980.



(译注)以下是一部分相关的经文:


[1] 长老偈 1003(阿罗汉Sankicca Thera所说)


“我不期盼死亡,也不渴望生存;犹如工人等待发薪,我静候时间到来。”


'I do not long for death, for life I have no yearning; Like a workman, waiting for his wages, I await my time.'


[2] 法句经 153-154(佛陀觉悟后所说的最初偈)


“多生轮回中,探寻造屋者(贪)

而未得见之,再生实是苦。


造屋者已见,不再造新屋(色身)

椽柱均断折(烦恼),栋梁亦摧毁(无明)

我心证无为(涅槃),一切爱欲灭。”


(法增尊者译)



“我曾徘徊于无数的生死轮回之中,寻找造屋者,却始终找不到,不断出生是痛苦的。哦!造屋者,你已被找到,你无法再为我建造房屋了。椽已断,横梁已碎,我的心已证无为,一切贪爱皆已止息。”



'Through the round of many births I roamed

without reward,

without rest,

seeking the house-builder.

Painful is birth

again & again.


House-builder, you're seen!

You will not build a house again.

All your rafters broken,

the ridge pole dismantled,

immersed in dismantling, the mind

has attained to the end of craving.'


(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3] 相应部36, 6《箭经》


“比丘们!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感受乐受,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也感受乐受,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在那里,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与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有什么高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差别呢?”


“大德!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导引,以世尊为依归,大德!如果世尊能说明这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说]后,比丘们将会忆持的。”


“比丘们!当未受教导的一般人被苦受接触时,悲伤、疲累、悲泣、搥胸号哭,来到迷乱,他感受二受:身的(受)与心的(受)。


比丘们!犹如他们如果以箭射男子,如果接着以第二支箭射中他,这样,比丘们!那男子感受因二支箭的受。同样的,当未受教导的一般人被苦受接触时,悲伤、疲累、悲泣、搥胸号哭,来到迷乱,他感受二受:身的(受)与心的(受)。又,当被苦受接触时,对它有嫌恶;当他对苦受有嫌恶,则对苦受之嫌恶烦恼潜在趋势潜伏于其中。当被苦受接触时,他欢喜于欲乐,什么原因呢?因为,比丘们!未受教导的一般人不了知除了欲乐之外还有对苦受的出离。当他欢喜于欲乐,则对乐受之贪烦恼潜在趋势潜伏于其中。


他不如实了知那些受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当他不如实了知那些受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则对不苦不乐受之无明烦恼潜在趋势潜伏于其中。如果他感受乐受,他被束缚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被束缚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被束缚而感受它。比丘们!我说这被称为:‘被生、老、死,愁、悲、苦、忧、绝望所束缚;被苦所束缚之未受教导的一般人。’


而,比丘们!当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被苦受接触时,不悲伤、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号哭,不来到迷乱,他感受一受:身的(受)而无心的(受)。


比丘们!犹如他们如果以箭射男子,如果接着第二支箭没射中他,这样,比丘们!那男子感受因一支箭的受。同样的,当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被苦受接触时,不悲伤、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号哭、不来到迷乱,他感受一受:身的(受)而无心的(受)。又,当被苦受接触时,没有嫌恶;当他对苦受没有嫌恶,则对苦受之嫌恶烦恼潜在趋势不潜伏于其中。当被苦受接触时,他不欢喜于欲乐,什么原因呢?因为,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了知除了欲乐之外,还有对苦受的出离。当他对欲乐不欢喜,则对乐受之贪烦恼潜在趋势不潜伏于其中。


他如实了知那些受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当他如实了知那些受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则对不苦不乐受之无明烦恼潜在趋势不潜伏于其中。如果他感受乐受,他离束缚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离束缚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离束缚而感受它。比丘们!我说这被称为:‘不被生、老、死,愁、悲、苦、忧、绝望所束缚;不被苦所束缚之已受教导的圣弟子。’


比丘们!这是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与未受教导的一般人的高下、的不同、的差别。


  多闻的有慧者不感受苦与乐受,

  此为善巧的贤者与一般人的大差异。

  对多闻的悟法者、此世与来世的观察者来说,

  对可爱的法不使心搅乱,不爱的不嫌恶。

  对他来说,顺意或排斥都被破坏、灭没不存在,

  知道远尘、不愁之足迹后,已到有的彼岸者正确地了知。”


(庄春江译)



[4] 相应部15, 3《泪经》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轮回是无始的,无明所盖、渴爱所系之众生的流转、轮回,起始点是不被了知的。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你们经这长途流转、轮回,与不合意的结合、与合意的别离而悲泣、哭泣流出的泪流与四大海中的水,哪个较多?”


“大德!如我们了知世尊教导的法,大德!这里,这比较多:我们经这长途流转、轮回,与不合意的结合、与合意的别离而悲泣、哭泣流出的泪流,而非四大海中的水。”


“比丘们!好!好!比丘们!你们这么了知我教导的法,好!比丘们!这里,这比较多:你们经这长途流转、轮回,与不合意的结合、与合意的别离而悲泣、哭泣流出的泪流,而非四大海中的水:比丘们!你们长久经验过母亲死亡,当经验母亲死亡时,那些与不合意的结合、与合意的别离而悲泣、哭泣流出的泪流(较多),而非四大海中的水;比丘们!经验过父亲死亡,……(中略)经验过兄弟死亡,……(中略)经验过姊妹死亡,……(中略)经验过儿子死亡,……(中略)经验过女儿死亡,……(中略)经验过亲族的不幸,……(中略)经验过财产的不幸,……(中略)比丘们!你们长久经验过疾病的不幸,当经验疾病的不幸时,那些与不合意的结合、与合意的别离而悲泣、哭泣流出的泪流(较多),而非四大海中的水,那是什么原因呢?比丘们!轮回是无始的,无明所盖、渴爱所系之众生的流转、轮回,起始点是不被了知的。


比丘们!你们这么长久经验过苦,经验过沉重,经验过不幸,增多了墓地,比丘们!到此,就足以要对一切行厌!足以要离染!足以要解脱!”


(庄春江译)



[5] 相应部15, 10《人经》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轮回是无始的,……(中略)。


比丘们!由一劫的流转、轮回,如果被聚集者聚集,且不消失,一个人会有如毗富罗山这么大的骨骸堆积、骨骸累积、骨骸聚集,那是什么原因呢?比丘们!轮回是无始的,无明所盖、渴爱所系之众生的流转、轮回,起始点是不被了知的。


比丘们!你们这么长久经验过苦,经验过沉重,经验过不幸,增多了墓地,比丘们!到此,就足以要对一切行厌!足以要离染!足以要解脱!”


这就是世尊所说,说了这个后,善逝、大师又更进一步这么说:


    “一个人经一劫的骨骸聚集,

    会成为如山一般高,像这样,为大圣所说。

    又,这被说:它有毗富罗山的大,

    在摩揭陀的山域,耆阇崛山的北边。

    当以正确之慧看见圣谛,

    苦、苦集,苦的超越,

    以及八支圣道:导向苦的寂静。

    那人最多七回流转后,

    从一切结的灭尽,得到苦的结束。”


(庄春江译)



[6] 相应部22, 95《像泡沫团那样经》


有一次,世尊住在阿毗陀的恒河边。


在那儿,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犹如这恒河带来了大泡沫团,有眼的男子会检视、静观、如理审察;当检视、静观、如理审察时,对他来说,它看起来只是空无的、空虚的、无实心的。比丘们!在泡沫团中,有什么实心呢?同样的,比丘们!凡任何色,不论过去、未来、现在……(中略)或远、或近,比丘检视、静观、如理审察;当检视、静观、如理审察时,对他来说,它看起来只是空无的、空虚的、无实心的。比丘们!在色中,有什么实心呢?


比丘们!犹如在秋天下大雨时,水泡在水面上生起、破灭,有眼的男子会检视、静观、如理审察;当检视、静观、如理审察时,对他来说,它看起来只是空无的、空虚的、无实心的。比丘们!在水泡中,有什么实心呢?同样的,比丘们!凡任何受,不论过去、未来、现在……(中略)或远、或近,比丘检视、静观、如理审察;当检视、静观、如理审察时,对他来说,它看起来只是空无的、空虚的、无实心的。比丘们!在受中,有什么实心呢?


…………


比丘们!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上厌,在受上厌,在想上厌,在行上厌,在识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这就是世尊所说,说了这个后,善逝、大师更进一步这么说:


  “色如泡沫团,受如水泡,

   想如阳焰,行如芭蕉,

   识如幻术,已被太阳族人教导。

   如是如是静观、如理审察,

   凡如理检视它者,它(只)是空与虚伪。

   关于此身,广慧者已教导:

   三法舍断,则见舍弃色。

   寿、暖与识,从身分离时,

   那时被抛弃而横卧,(成为)无思、其牠者之食物。

   此如是相续,此幻术欺骗愚者,

   说这是杀害者,这里不存在实心。

   具活力的比丘应该在诸蕴上这样观察,

   日夜正知与忆念。

   应该舍弃所有的结,应该自己作归依,

   愿如头被燃烧般的而活,希求不灭之足迹。”


(庄春江译,略有删改)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