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文化 :读书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

 369蓝田书院 2016-05-18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世界称犹太民族为“书本的民族”,因为他们重教化,重伦理,在千年迁徙中顽强守住自己的文化品位。在这一点上,客家人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在乡村里,若出了秀才、举人、进士(到现代则是大学生)、不管是哪家,都被视为全乡、全村的荣耀。在许多乡、村也采取各种办法,筹集钱、粮、用于资助学生和奖励学生读书。
客家地区学风的兴起,还与当时府州、县的一些官员重视教育有关。《赣州府志》就有一段评述:“赣州文教盛于宋。其地,则周子,‘二程子’(指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辙迹之所到也。明,王文成(指王阳明)继之。我朝(指清朝)汤文正又继之。涵濡于教泽者深,故咸知自奋”.在许多旧志书记中,还记载着不少地方官员兴学育才,甚至捐出自己的薪俸修学校、置学田,奖励学业优秀的生员,资助生活贫困的生员等具体事例。
在客家地区,还有个人办学之举,且渊源久远。据载,在北宋年间,江西石城人氏温故,屡试不第,便决心在家乡兴办教育,让下一代人实现自己不了的抱负。他在石城柏中里建起藏书楼,开办柏林讲学堂,广纳本地及闽粤学生,亲自任教,一时学子盈庭,人才辈出,名声大震。在温革的带动下,兴起一股个人办学之风,私塾学馆大量涌出。客家人个人办学的优良传统流传至今,海内外有识之士,捐资办学者不胜枚举。
客家社会的崇文尚学,在许多民间歌谣中也能得到反映。客家地区广泛流传这样的童谣:

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口一口塘。

放条鲤嬷八尺长。

鲤嬷头上承灯盏,

鲤嬷肚里做学堂。

做个学堂四四方,

兜张凳子写文章。

还有一句流传很广的童谣:

蟾蜍罗,咯咯咯,

不读书,唔老婆。

山鹁鸠,咕咕咕,

唔读书,大番薯。

客家儿童从小就被灌输崇文尚学的观点。

  在客家的民间谚语中,也不乏这方面的内容:

“子弟唔读书,好比没眼珠。”

“不识字,一条猪。”

“耕田爱(要)养猪,养子爱(要)读书。”

……

这些童谣、谚语,是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是整个客家社会的共识。客家人把读书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





客家人为什么这么拼命读书?
 其一,客家先民乃炎黄裔胃,中原氏族,远祖多为仕宦之家、书香门第。

他们从东晋五胡乱华起,开始“衣冠南下”。这些南下的门户高贵的北方贵族,都存在儒家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传统观念。前述法籍天主教神父在他的《客家词典》的自序中亦云:“况其祖先由北方迁来省,皆为门第清高的人物,都存在读书为贵的观念。因此他们都极力想方设法设立学堂。”

而且,客家先民作为官宦世家,在当时来说,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生活优裕,地位稳固,便有能力有条件在文化教育事业上投入更多力量。黄河流域、中原华夏文化传统因而被移植于岭南地区,并得到普及发展。

 《江西通志·舆地略·风俗》中有载:“自永嘉东迁,衣冠避地,风气渐开”,“衣冠所萃,文气儒术为盛,闾阎力役,吟咏不辍。”可见,客家地区重文教,讲究读书,享“文化之乡”美誉,与南来的中原士族带来华夏文化传统是不可分割的,是一脉相承的。

其二,为环境所迫,必须识字读书,以求向外发展。

客家人经过颠沛流离的游民生活,在栖息地又要与当地原居民进行强烈竞争,身处逆境,更知知识、学阶、官阶的重要性,知教育对维系其家族,对仕途进取的重要性,为求发展,必须读书。正如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所载,南宋绍兴年间,“闽人方渐知梅州,尝谓‘梅人无植产,持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

在嘉应州传教多年的美国天主教神父托尔德尔在其著的《客家易通》的序文中也说:“吾人观于各地大中学校之学生成绩,客家学生常列优等,进而获选公费留学欧美日本者,更占较大之百分比,由此可知客家教育之特别发达,实由于环境压迫使然。”

其三,客家宗族重视提高族人文化素质,兴办族学。

客家各姓宗族对“入仕”的重视和扶助,往往使该宗族同官僚士绅阶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凡登科入仕的族人,不仅自己春风得意,前途无量,而且还给家族带来了政治上的权势。在旧时,政治权势往往伴随着经济利益,进而,整个家族得到光耀门楣的显赫社会地位。

宗族通过兴办族学,一方面对本宗族大部分子弟进行启蒙基础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又培养出一部分支撑宗族社会地位的士绅学子,维护了宗族的发展。

 其四,社会和家族重视教育

客家人认为,读书是谋生的必要途径,视不读书的人是没出息的人,不识字者是“睁眼瞎”。只有读书才能知礼识义,才会有出息。所以,一般的学龄儿童,都要进私塾或族塾粗识文字;而做父母的,为了维护祖先的声誉,或能在族中、乡间居于较优越的地位,对子女的及时上学堂、受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家中有断米之虞,犹省吃俭用,宁愿肩挑买卖挣点钱,自己捱饿受冻,也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子弟上学读书。正如《光绪嘉应州志》所写:“士多读书,多舌耕,虽穷因至者,也不肯辍业。”

社会上也颇尊重读书人。尊师是客家人的一大美德,尤其在乡间,对教师尊敬倍至。那些不识字或少文化的农民,更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教师。因此,对教师,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关心周到。有人说待老师犹如对灶君,“逢年过节必送礼,家有宴席必有请,杀鸡宰猪忘不了,新鲜菜蔬先敬尝”。


 客家地区“重文教”的传统,使交流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似是天然人库,从宋末的文天祥、明末的袁崇焕,到近代的洪秀全、孙中山,他们通过读书求得真知,名扬史册。千年的尊师重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传统的承继,构成了客家人有历史使命。随着客家人在中国各个领域中的崭露头角,可以预言21世纪。他们在履行自己的“使命”——中华民族的振兴上,也将会有更为出色的表现及更为辉煌的建树。


(来源:韦成 广东客商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