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公司总裁 2016-05-18

在河南,因为不同地域内陆形和文化的差异,人们在童年的时候常玩的游戏也存在着差异;又随着时间更替,游戏的形式和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河南人,在童年时,常玩的游戏有哪些?我们还记得这些游戏的具体玩法吗?通过一位“60”后和一位“90”后两位作者的梳理和回忆,我们能够看到,这些游戏在不同时空内,如何陪伴我们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孩子们对天堂的想象,为何是游戏的模样?

范孟广/文

幼时的乡下,月亮是晚间的灯笼。春末夏初的天气,不热不燥,清爽宜人,圆月把苍穹映照成了白昼。晚上不用干活,作业也少,夏天的月夜就是孩子的天堂。

藏老闷儿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晚上,大人或蹲或坐或站,在十字路口、谷场上吃饭、聊天,小孩儿就躲在树影、草垛后面“藏老闷儿”。一个或几个小孩儿以一棵树当“老营”,另外几个小孩儿藏起来趁守营孩子不备,袭击老营,只要不被“守营兵”找到抓住,摸到树即算赢。

孩子瞌睡大,有时候藏在草垛里久了,就会睡着,害得大人在村子里找一夜。还有的“孬蛋”躲起来,喊一声“藏好了,找吧!”守营的孩子开始四处寻找,而他撒泡尿却回家睡觉去了,可怜的“守老营”孩子,就撒开腿在村子里到处找,直到父母吆喝回家睡觉,才满腹狐疑地回家,第二天一问,才知道他早早回家睡觉了,几个孩子恨不得要锤他。

吹柳笛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春天,杨柳抽出了新枝,直挺细长光润而又韧性。小时候,俺们剪一截一乍长的明条,小心翼翼将皮拧脱,抽出完整管状树皮,一端用指甲刮掉外皮,只留内膜,柳笛就做成了,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呜呜作响。一群孩子在微雨的春日,吹着柳笛在旷野里奔跑,柳笛的声音在草尖、花间、树趟子里回响缠绕,就像是一群呼唤春天的使者。柳笛的鸣音根据粗细、长短而不同。细而短者,声音尖响,粗而长者,音调沉闷。

拧柳笛是技术活,拧不好,外皮就会开裂,前功尽弃,大多都是拧成香烟粗细长短的柳笛。但手巧、力大的孩子,能拧出一尺长、拇指粗的笛子,吹起来呜呜响,像电影里八路军吹的冲锋号,这往往能获得小朋友们的赞叹和钦佩。有的女孩儿心细、劲小,也能拧出筷子粗、半乍长的笛子,吹起来声音响而尖,总能先声夺人。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到春天看到柳树抽出新枝,总想起来拧柳笛的乐趣。

捉泥鳅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风暖蜂蝶欢,雨润花叶新。一场场春雨催开了一番番花事。泥塘、小河也开始温润出缕缕清泉。泥鳅在干涸的泥土中憋闷了一个冬天,春水、草虫滋养了它们干枯的躯体,开始变得鲜活和肥美。它们在泥水中畅快地呼吸春的气息,稀薄的泥面就会冒出一层气泡。

我们脱了鞋,拿着筐跳进塘子或小河捉泥鳅。捉泥鳅不能像捉鱼一样追着游鱼用手抓,泥鳅太滑,抓不住,就要用手捧。这就要站在泥巴里一动不动,观察泥面的气泡,如果泥鳅露出头呼吸,脚一动,稀泥就会鼓涌,泥鳅就立即缩回泥巴里不再出来。有经验的孩子一看水泡就知道泥鳅有多大。气泡大,泥鳅就大,就需要用大捧。

气泡小,泥鳅就小,就用小捧。方法是双手以气泡为中心,迅速横切进泥巴里,然后在泥中快速合捧,将泥鳅带稀泥一起捧出来放进筐里,在水里一涮,光剩泥鳅在筐里活蹦乱跳了。有时候还能捧出来黄鳝和鲶鱼,谁捧出了大泥鳅就会情不自禁地惊喜呼叫,周围的孩子都围拢过来羡慕地你摸摸我抓抓,估估有多沉多长。泥鳅是“水中人参”,拿回家去,开膛破肚,洗净油炸、干煸,滋补而味美,是贫困时代的美味佳肴。

摘野果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天热了,野菜杂草越长越旺,田野里除了会有可作菜蔬的荠荠菜、曲曲菜、狗狗秧、马齿菜、灰灰菜外,还能看到一种叫“梢瓜”的藤本植物。它的果子像纺锤,食指一样长,把绿皮剥开,一丝丝吃里面的白瓤,有点甜味还带点青气。

但相比之下,黑色的“天里豆”就比较好吃,这种木质的草本植物能长半人高,枝桠上挂着一串一串黑蓝色豆大的浆果,像蓝莓一样,汁液是紫红色的,揪一串放在嘴里,有种暧昧的甜味。现在想来,这是纯绿色黑色野果,营养应该十分丰富。

过了清明节,一场春雨过后,坡地和沟边就会长出一层尖尖的茅根,这是茅草的嫩芽,拔出来,剥去裹在外面的绿皮,里面是白嫩的瓤,放在嘴里嚼,有种隐约的甜味儿。倒不如地下一节一节白茅根更甜,这种东西不挡饥,也不解渴,就是在田野里吃个乐趣。

这些游戏所代表的时空,是我人生的起点

康定宾/文

我所记的这些游戏并非全部,我所玩过或见证的还有很多,比如女孩儿们爱跳皮筋、踢毽子,男同学爱玩的弹弹珠、打陀螺,以及男女皆可玩的呼啦圈、跳大绳、玩胶泥、过家家等等。

丢手绢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丢手绢是少有的要唱歌谣的校园游戏。印象中,游戏通常由学校的女老师主持。她将同学带到校园空地上,组织大家有间隔地围城一个大圆圈席地而坐。之后,老师先指定或通过猜拳选出第一个丢手绢的人。

选定后,大家会拍着手掌合唱《丢手绢》,这样游戏就开始了。丢手绢的人伴随着大家的歌声在大圈外围来回活动,要趁同学不注意将手绢丢在他的身后,然后围着圆圈跑。如果被丢了手绢的同学发现手绢已在身后,他就要迅速追击刚才丢手绢的那位同学。

如果追到,则原来丢手绢的同学或表演节目,或继续自身角色。如果没有追到,丢手绢者跑到了被丢者的位置坐下,二者交换角色,游戏继续。

同学们热情很高,会主动提醒被丢手绢的人,因此被丢者没有发现手绢的情况很少发生。

贴烧饼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校园常见游戏之一,其形式与丢手绢相似,只不过参与人数一般更多、游戏主角始终保持在两人。小伙伴们间隔地站成一个大圆圈,使得圈子尽可能的大。每个站点要前后两人。

游戏开始时,有两个人站在圈中,他们通过猜拳,分为追击者、被追者。分定角色后,游戏主持者喊“开始”,然后追击者开始追击被追者,若在追击中碰到被追者,则两者角色立刻转换。

被追者在跑动中可以圈内圈外自由活动,他可以选择在合适时机突然跑到圆圈站点外面那个人背后。如此,则站点前面同学变成新的追击者,原追击者变成被追者。这样,游戏就可持续进行。

如果被追者自恃跑动能力强,在追击面前可以游刃有余,他就可以充分调动追击者。若被追者跑动能力较弱,他可以利用圆圈站点,做左或右的虚晃,主动制造出逃跑机会,快速贴到站点外面,促成角色转换来结束危机。

老鹰捉小鸡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老鹰捉小鸡也是校园常见游戏。这个游戏有三个角色:老鹰、鸡妈妈、小鸡。老鹰与鸡妈妈对面而立,小鸡们站在鸡妈妈背后,拉着前面人的衣服排成一列。老鹰不能抓鸡妈妈,它的任务是抓鸡妈妈身后的小鸡。鸡妈妈负责保护小鸡,通常张开手臂,根据老鹰行动决定自身站位,始终保持在老鹰面前。小鸡们依靠鸡妈妈的保护,要跟随它的行动移动起来。

若老鹰捉到小鸡数量的一半,则老鹰获胜,游戏结束,需重新分配角色。否则,游戏继续。一般而言,鸡妈妈角色重要,通常由身材高大、反应灵敏的人担任,如老师、同龄人中的高个子。老鹰常常要使用假动作,为自己行动获得便利。

开交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开交是一种比较文静的小游戏,只需要一根具有弹性的绳子,将其两端系在一起。游戏通常两个人,开始时甲用大拇指、食指搭住绳子两端,构造出一个简单的形状。乙需要通过挑、穿、勾,上下左右地想象,将绳子从甲手中接过来,并改变造型。

游戏越往后,越考验玩耍者的空间想象能力。当其中一方无法从对方手中接过绳子时,则其失败。一般而言,文静的女孩儿玩得多。另外玩得多的,估计就是家中有姐弟、兄妹的,年长者陪年幼的玩。

抓石子儿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抓石子儿有一段时间非常受欢迎,我和邻居家的小鹏经常在他们屋檐下的平地上玩。每个人五个石子,我们都是在村中人家盖房的石子堆那里挑选回来的。好的石子,五个个头儿都要差不多,而且要圆润些,少棱角,这样抓起来才不会受伤,也相对容易。至于大小,通常取决于自身手的大小,太小了不容易抓起来,太大了影响抓其他的。总之,石子儿一定要适合自己。

抓石子可以多人对战,也可两人对战,规则基本一样。抓石子儿的先后问题与其他游戏不同,它本身也考验功夫。两人都将五个石子放在掌心,抛起来,用手背去接,接得多的一方率先开始。

这其中有些小技巧,比如你要尽可能把石子聚集在掌心,抛起的高度尽量低,手背去接时手指间微微张开,空隙要小于石子本身,这样可增加接石子的手背面积。同时,手指微微上翘,防止掉入手背的石子滑落。

游戏开始后,甲先将石子撒在地上,然后拿起其中一个,抛起来,用手心依次抓起其余石子,并接住抛起的石子。第一次,要一个一个抓,且被抓的石子要一直存在手掌里。然后再撒,依次抓两个、三个、四个。完成这些后,再从一个开始,只是这一轮必须用手背接抛起的石子。出现失误,则由乙开始,依次交替进行。

这个游戏当然需要手指的灵活性,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注意撒石子时的布局与抛抓间的配合。如果把石子撒得彼此间距离较远,在同时抓两个或多个的时候就加大了难度。万一出现这种情况,只能将石子抛得高一点来赢取时间,但确实增加了失误的可能性。

跳马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跳马曾是男孩子喜欢的游戏之一。课间的时候,猜拳决定谁当“马”。“马”需要摆出蹲在地上、微膝蹲、弯腰蹲等姿势。其他同学需从其身上跳过。

开始时,难度不大,有些小伙伴显得气定神闲,走到“马”那里轻松跳过去。往后,随着“马”的高度渐增,有些人就得借助助跑,同时在会用双手按在“马”身上获得一个支撑,从而跳过去。一旦有人跳不过去,他就将成为下一轮的“马”。

当年我作“马”的时候,最怕那些胖胖的同学了。当你弯着腰,斜着眼看到一个胖子向你呼啸而来,只能吞咽一下口水。待他双手支撑时,原本弯腰蹲的我一下变成了微膝蹲,其中滋味,至今难忘。

丢沙包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小时候,我们也常玩丢沙包。丢沙包的场地与前面摸瞎儿类似。一般先将小伙伴们分为两队,猜拳决定谁先上场,谁丢沙包。

以甲队丢,乙队先上场为例。甲队派出两名反应、配合较好的人分站场地两端,丢出沙包,以砸到乙队队员为目的。对于甲队而言,派出的两人要尽可能接到另一边扔来的沙包,这样才能加快扔沙包的速率。

为了提高命中率,他们可以采用突然改变节奏的手段,也可以做假动作骗乙队队员。乙队队员要尽量保证自己不被沙包砸中,因此必须时刻面对准备丢出沙包的那个甲队队员,为此当然要频频转身。

如果被砸中,则必须下场。乙队队员可以想办法接住甲队扔出的沙包,每接住一次,本队积累“一条命”,接住者既可留给自己,也可令本队已下场的成员复活。一旦乙队没有“命”可用,则游戏角色发生转换。

有经验的丢沙包者有时会将沙包丢给很低,这样会迫使对手频繁跳起躲避,而且不容易被接到。对于接沙包的那队而言,你需要尽可能面对沙包,实在躲避不及,就要想办法接住,尽量利用身体。走运的话,双手将沙包抱在怀里,或者腿都有夹住沙包的可能。

打洋牌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所谓洋牌(音),就是废纸叠成的四方块,有些地方叫做面包。打洋牌的规则其实非常简单,可两人玩,可多人玩。大家猜拳决定先后顺序,然后每人出一个洋牌放在地上。第一个人拿起自己的洋牌,通过摔打将别人的洋牌反个儿,就可以将其赢走,然后继续打下一个。如果没有赢得洋牌,就按序由下一个人进行。输了洋牌的人要及时补上新的洋牌。

打洋牌的技巧,要从洋牌的制作说起。虽然什么纸都可以叠成洋牌,但其实效果差别很大。就个人经验看,比较硬的纸张叠成的面包不容易反个儿,纸张偏软、偏薄则容易得多。因此,我通常会叠几个比较难反个儿的洋牌作为自己的法宝。另外,有些只能自己用的小技巧。

比如,将洋牌的四角稍折一下,使得它中间略鼓,四周向下,导致与地面缝隙减小。还有一些人比较烦,会用一点水点在洋牌四周,让它有一点点湿润,这不仅增加了重量,还增强了洋牌与地面的贴合性。

爱玩的其实都知道。有些同学喜欢将外套敞着,是为了挥动手臂时用衣服加大风力,增加洋牌翻个儿的可能性。当初我赢了不少洋牌,可惜它们最终逃脱不了可悲的命运,这些曾经的“战利品”都被老妈拿去卖废品了。

拍画片儿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这个游戏有点像摔洋牌,只不过方式有点改变。画片儿很小,大概相当于现在一角纸币的三分之一。但与洋牌比起来,它单薄得多,就一层硬纸而已。画片本来是一版,常常是人物系列。买回来后,我们先要将它小心翼翼地剪成一个个画片儿,然后就可以开始“战斗”了。

和洋牌一样,每人先出同等数量的画片儿丢在石板上。小伙伴们根据决出的次序,用手掌拍石板,通过风将画片儿翻个儿。凡是成功翻个儿的,都是“战利品”,而且可以继续拍,直到没有一张画片儿翻个儿。若台面没有画片儿,则这轮结束。双方重新投入画片儿,开始新一轮。

手拍石板或者桌子,那可是有点痛的。其实,画片儿用得久了,容易变皱或者不平整,你要观察它翘起的那点,然后将手掌稍微鼓起,在翘起的那点外拍击。如果依靠蛮力,手心重重地拍下去,那么一场游戏下来不仅手掌通红,画片儿也得输不少。

每局投入画片儿的数量要根据对手实力也确定,基本原则就是“和强的一张张玩,和弱的多张多张玩”。小伙伴们非常注重口碑,对于那些赢了就走,不给人翻本儿机会的同学,很多人不愿意跟他一起玩的。

推铁环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游戏道具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圆形铁环,加一个顶端是U形铁丝的木棒。老家那边都是自己玩,我玩得一般,热情也就不高。父亲还后悔给我做了这个,说我玩什么都没长性(就是感受了新鲜劲就不玩了)。

但有的小伙伴玩得特别好。他推着这小铁环来回奔跑,上坡也没问题。在家时,听到门外“咣啷”的声响,我就知道肯定是他在路上跑过。现在想想,这个比较考验平衡能力。同时需要对路况以及路况给铁环造成的影响非常了解,因此也能锻炼观察能力。

弹弓与筷子枪

河南人的童年,都玩什么游戏?│豫记

俺们小时候没扛过红缨枪,但是拿过筷子枪,玩过弹弓。这两样的制作都非常简单:弹弓架需要找一个适当的“丫”字形树叉,然后在弓夹两端系上皮筋,皮筋中间用一块黑色皮块连接,用以稳定“炮弹”——通常是小石子。

筷子枪则更简单,用一些筷子,几根皮筋等就可以制成。男孩们总是跑到树下,想打鸟,却从来也没打着。后来,就开始比赛。到人少又宽阔的地方,在地上或台子上摆上捡来的健力宝罐或者在篮球架上悬一张硬纸,一排小伙伴分别站立,依次“射击”,击打罐子或硬纸。每当打中,总是欢呼雀跃。

弹弓、筷子枪有危险性,虽然父母、老师一再叮嘱千万注意,但还是有同学调皮捣蛋,偶尔打了别人家的玻璃,惹得人家揪着他的耳朵向其父母告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范孟广,笔名植梅先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中原油田作家协会副主席。

康定宾,河南巩义人,现就读于中山大学历史系。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