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考试的几点断想

 御前陪读 2016-05-18
  文╱湘水无殇
 


  开科取士,选拔官吏,从隋朝创立,到晚清废止,历时一千多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学而优则仕”。当学子们披头跣足,鱼贯而入,唐太宗龙心大悦: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皇上搞个饼,每一个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好愿景的读书人,不断转圈拉磨,皓首穷经,孜孜以求,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相对于后期越来越重门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不看门第看考试,倒是给了下层民众挤进上流社会开了一个小缝。


  科举考试确实选拔了许多人才,有唐一朝,宰相出身寒门的比比皆是。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尤其明代八股取士开始,科举的各种奇葩之事,层出不穷。


  吴敬梓先生的《范进中举》,想来每一个人读来都非常感慨,这位范老先生为中举喜极而疯,其岳丈在其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言语表情上的刻薄,恶毒,范进尝尽了世态炎凉,乡绅前倨后恭由蔑视而巴结的丑态,演出了一出悲剧,喜剧,活报剧。好歹范老先生总算没有名落孙山,否则,穿长衫喝酒,受尽奚落的孔乙己便是他的归宿。


  正因为难,而且近乎瞬间改变命运,所以才有郊寒岛瘦的孟郊先生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狂喜。民间老太太看的能泪水涟涟的寒窑戏,最典型的桥段就是一个女人受尽各种磨难,含辛茹苦的把儿子拉扯大,最终儿子高中状元,从此自己封上了诰命夫人,终于得偿所愿,挤进了渴望已久、曾经那么可望不可即的阶层森严的上流社会。


  因为兹事体大,官场僧多粥少,利益攸关,所以,士人以科举入仕为正途,瞧不起其他途径出将入相的人。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晚清重臣,野史传言,左宗棠讥笑李中堂为小妾洗脚,出一联试图羞辱李:与如夫人洗脚。李对之:赐同进士出身。因为科举不利,赐同进士出身被左宗棠视为奇耻大辱。


  有考试必有作弊,虽没有明确记载最早何时出现科场舞弊,但这一出考与被考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不会比科举本身时间短。这也是考生进贡院考棚必须披头跣足,拎着个破篮子,像讨饭一样斯文扫地的举措的原因。笔者去南京江南贡院参观,看到各种作弊的实物,蔚为大观,方寸之间的小册子,写满文字,如此严格,不知怎样带入考场的。
 


  但是,这种制度,毕竟给读书人一个希望和糖饼,将他们嚣张的生命力禁锢在故纸堆中,于统治者有利,至晚清废科举后,就可以看到这制度的高明了,科举废止,读书人失去了正途,要么像张謇一样,以状元之身办实业,要么就咸与革命了。


  当然,如果你真的出身牛气,世袭罔替,以科举正途为荣耀的知识分子是不敢蔑视的,巴结还来不及,又如你爷爷牛逼,当个县丞那可是分分钟的事,还考啥试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