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塑*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GOGOTOO 2016-05-18


——山西五台山


唐——山西五台山——南禅寺


五代——山西平遥镇国寺



北宋——普贤菩萨——山西长治崇庆寺



北宋——山西太原晋祠



北宋——仙女——山西晋城二仙庙


辽——观世音——山西大同华严寺



辽——燃灯佛——山西大同华严寺



辽——胁侍菩萨(合掌露齿菩萨)-华严寺



金——月宫天子——山西大同善化寺


元——地藏王——山西晋城青莲寺


元——渡海观音——山西新绛福胜寺



元——二十八宿——山西晋城玉皇庙



元——睡罗汉——山西晋城青莲寺



元——太上老君——山西太原龙山石窟


元——自在观音——山西省博物院


明——大吉祥功德天——山西大同善化寺



明——弟子——山西隰县小西天



明——二十四诸天——山西长治观音堂



明——二十四诸天——山西长治观音堂



明——天王——山西灵石资寿寺



明——天王——山西灵石资寿寺



明——童子——山西灵石资寿寺



明——鱼美人——山西太原晋祠



清——侍女——山西介休后土庙


  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晋祠,有一处圣母殿,殿中有彩绘塑像四十余尊,均为北宋元佑年间时期作品,大约1082年左右,距今将近千年,保存完好。


  晋祠又名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兴建的,后来又多次重修翻建。现存建筑主要建造于宋金时期,以圣母殿最为著名。圣母指周武王王后姜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儿、叔虞的母亲,被当地人奉为晋水水神,并修建了圣母殿,供人们在天旱时前来祭祀。



  圣母殿中的彩绘塑像,圣母的端庄气派,侍女的生动秀美,皆表现得维妙维肖。众多侍女种,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喜形于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无邪,形象性格十分丰富多彩。如果把她们重新复原,移到光线适当的陈列室,将惊动雕塑艺术的爱好者。它们已成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雕塑品之一。


  由于彩塑年代悠久,保存不易,今天圣母殿已经像故宫中太和殿一样保护,谢绝游人入内,且严禁拍照。所以以下的图片资料,显得十分不容易,敬请欣赏。


 【国宝在线】十四世纪 <wbr>明代彩绘泥塑珍品:观音菩萨坐像

 

尺寸: H. 57.8 cm; W. 40 cm; D. 26.7 cm

明朝初年(1368–1644)  灰泥Stucco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这尊精致秀美的观世音菩萨坐像,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初年彩绘泥塑之珍品。观音菩萨头披风帽,风帽正面坐一化佛─阿弥陀佛,这是观音菩萨身份的重要标识。

 

    观音菩萨端庄静美,眉梢眼角暗藏秀气,和颜悦色展露慈悲,面容轮廓圆润清秀,眼部灵动逼真,五官精致秀美。神态慈悲柔和。其上身着通肩袈裟,胸部配饰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高束腰长裙,衣纹简洁流畅,双腿金刚跏趺坐安住于海水岩石之上,法座下方波涛汹涌。 

 

    观音菩萨慈悲秀美的面庞,始终微笑的脸颊使人望之而心安;灵动的眼神,是那样的柔和、那样的慈祥,似乎可以化解芸芸众生的一切苦难。整尊造像形象生动传神,表现出高超的塑形水准,充分反映了明代初期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风格,为明代初期汉地所造之难得一见的珍品。



【国宝在线】十四世纪 <wbr>明代彩绘泥塑珍品:观音菩萨坐像

 

【国宝在线】十四世纪 <wbr>明代彩绘泥塑珍品:观音菩萨坐像


【国宝在线】十四世纪 <wbr>明代彩绘泥塑珍品:观音菩萨坐像


【国宝在线】十四世纪 <wbr>明代彩绘泥塑珍品:观音菩萨坐像


【国宝在线】十四世纪 <wbr>明代彩绘泥塑珍品:观音菩萨坐像

在无锡的中国泥人博物馆里,即使是对历代泥塑、陶俑的介绍,也十分详细,分成了若干个朝代跨距。

   接着就看到了魏晋时代的泥塑,这里主要介绍当时的泥塑宗教佛像。


   这里是魏晋与隋唐宗教泥塑的开始。

 


   甘肃麦积山第五窟彩绘塑像介绍。

 


   甘肃麦积山第五窟彩绘塑像。

 


   甘肃敦煌彩绘塑像。敦煌壁画世界闻名,其实那里的泥塑也相当精美,看这姿态多么优雅。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彩绘塑像。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文字来自网络)

 


   克孜尔石窟彩绘塑像的上半身。

 


   克孜尔石窟彩绘塑像上半身。

 


   看着文字,宋元明清的泥塑,是以民间题材为主了。

 


   山西平遥双林寺的护法金刚。

   双林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但至少已有1400多年了。

 


   甘肃麦积山石窟佛像。

   麦积山石窟,也是中国四大著名石窟之一(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可惜至今只去了洛阳的龙门石窟。

 

 
   甘肃麦积山石窟泥塑佛像。

 


   五世纪克孜尔石窟塑像。

 


   敦煌莫高窟泥塑佛像。

 


   隋代敦煌莫高窟泥塑佛像。

 


   麦积山微笑的小沙弥。这尊小和尚的微笑也是制作的绝佳。

 


   明代的平遥双林寺泥塑。

 



   北齐安阳固岸陶俑。

   河南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固岸村和施家河村东部的高台地上,漳河南岸,总干渠里程728公里处,海拔87—93米。发掘面积25000余平方米。已经清理出和正在清理的墓葬333座,据不完全统计,已发掘出的墓葬有战国32座、秦汉68座、魏晋6座(曹魏3座)、十六国3座、北朝144座(东魏50座、北齐92座、北周2座)、隋3座、唐3座、宋1座和清6座。其他正在发掘时代尚待判定的墓葬60余座。出土文物2201件。

 


   彩绘双环髻女俑。

 


   宋代仕女泥塑。

 



   宋代罗汉泥塑。

   历代的著名泥塑、陶俑还有很多,也不去全部拍下来,有点因为玻璃反光无法拍摄,就放弃了。

015-07-20 主编:丁易名 搞艺术

艺术的瑰宝 图像的世界——中国美术史·宋辽金雕塑(四)

从宋代开始,在佛教雕塑方面开始出现转折,总的趋势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造像活动开始出现停止的迹象,佛教造像的中心向南方转移;佛教造像的风格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佛教造像的题材方面,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为接近的罗汉造像越来越多。这些都是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进程是一致的。

0001.侍女立像,北宋,彩塑,左像高173厘米,右像高181厘米,山西晋城玉泉庙

0002.侍女立像(局部),北宋,彩塑,高173厘米,山西晋城玉泉庙

0003.侍者立像,北宋,木雕,通高115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0004.观音菩萨坐像,北宋,彩塑,通高450厘米,山西大同华严寺

这一时期代表南方地区造像成就的是四川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最精华的部分位于北山和宝顶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的人间情怀见长。除大足外,这一时期浙江杭州地区的造像、陕西陕北地区的造像也比较突出。

宋代有一些佛教寺院造像得以保存到现在,比较著名的有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保圣寺、山西晋城青莲寺等等,他们都以罗汉塑像而著名。

0005.菩萨立像,北宋,铜鎏金,通高18.8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0006.供养菩萨坐像,辽,彩塑,通高1530厘米,山西大同华严寺

0007.佛坐像,辽,铜鎏金,高20.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0008.观音菩萨坐像,辽,铜鎏金,高18.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我国北方现存的辽金寺院里,保留了一批可贵的辽金时期的雕塑。著名的有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善化寺等等。

在纪念雕塑方面,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彩塑堪称代表。圣母殿保留了43尊宋代塑像,这批塑像不同于宗教造像,而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塑者能够大胆、鲜明地表现人物不同形貌和内心生活,成为宋代世俗人物雕塑的代表。

0009.罗汉坐像,辽,瓷,高104.7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0010.木造观音立像,金明昌六年,国外博物馆藏

0011.观音菩萨坐像,北宋,铜鎏金,高49.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北宋的皇陵集中在河南巩县,从宋太祖到宋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太祖之父的陵墓都在这里,所以有七帝八陵之说。总的来说,宋陵的规模不如唐陵宏大,石刻造型以写实的倾向为主,浑厚、质朴、严谨,注重局部和细节的刻画。

0012.天王立像,北宋,铜鎏金,高15.4厘米,河北定州博物馆藏

0013.合什菩萨,辽,彩塑,高250厘米,山西大同华严寺

0014.惠能坐像,北宋,铜,高172厘米,广州六榕寺

0015.罗汉坐像,北宋,木,高52.5厘米,广州省博物馆藏

明器雕塑发展到宋代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总的趋向是,以俑随葬的习俗日渐衰落,俑的数量和质量都急剧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丧葬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佛教火葬方法的推广,相应出现了可以焚化的纸制的明器以替代明器雕塑。不过,在宋、辽、金时期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墓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仿木结构的墓室,里面有大量的砖雕,这些砖雕是一种特殊的明器雕塑,其中有许多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内容,还有孝子故事、戏剧舞台等等,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宋代工艺性雕塑十分兴盛,除官方有专门管理雕刻制作工匠的机构外,民间还出现了大量从事工艺雕塑的艺人。宋代的陶瓷雕塑、石雕、木雕、竹雕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0016.观音半迦坐像,北宋,木,高200厘米,香港哲敬堂藏

0017.罗汉头,宋,木,高43.2厘米,香港哲敬堂藏

0018.观音菩萨坐像,南宋,瓷,高25.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0019.菩萨坐像,南宋,木雕漆绘,通高9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艺术的瑰宝 图像的世界——中国美术史·宋辽金雕塑(三)

从宋代开始,在佛教雕塑方面开始出现转折,总的趋势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造像活动开始出现停止的迹象,佛教造像的中心向南方转移;佛教造像的风格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佛教造像的题材方面,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为接近的罗汉造像越来越多。这些都是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进程是一致的。

0001.舞天,北宋,石刻,高49厘米,河北正定隆兴寺

0002.舞天,北宋,石刻,高47厘米,河北正定隆兴寺

0003.罗汉坐像,北宋,木,高5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0004.罗汉坐像,北宋,彩塑,高155厘米,山东长清灵岩寺

这一时期代表南方地区造像成就的是四川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最精华的部分位于北山和宝顶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的人间情怀见长。除大足外,这一时期浙江杭州地区的造像、陕西陕北地区的造像也比较突出。

宋代有一些佛教寺院造像得以保存到现在,比较著名的有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保圣寺、山西晋城青莲寺等等,他们都以罗汉塑像而著名。

0005.罗汉坐像,北宋,彩塑,高152厘米,山东长清灵岩寺

0006.罗汉坐像,北宋,彩塑,高151厘米,山东长清灵岩寺

0007.罗汉坐像,北宋,彩塑,高152.5厘米,山东长清灵岩寺

0008.罗汉坐像,北宋,彩塑,高153厘米,山东长清灵岩寺

我国北方现存的辽金寺院里,保留了一批可贵的辽金时期的雕塑。著名的有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善化寺等等。

在纪念雕塑方面,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彩塑堪称代表。圣母殿保留了43尊宋代塑像,这批塑像不同于宗教造像,而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塑者能够大胆、鲜明地表现人物不同形貌和内心生活,成为宋代世俗人物雕塑的代表。

0009.影壁罗汉坐像,北宋,彩塑,高140厘米,江苏吴县保圣寺

0010.影壁罗汉坐像,北宋,彩塑,高120厘米,江苏吴县保圣寺

0011.影壁罗汉坐像,北宋,彩塑,高90厘米,江苏吴县保圣寺

0012.阿弥陀佛坐像,北宋,石贴金,通高38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的皇陵集中在河南巩县,从宋太祖到宋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太祖之父的陵墓都在这里,所以有七帝八陵之说。总的来说,宋陵的规模不如唐陵宏大,石刻造型以写实的倾向为主,浑厚、质朴、严谨,注重局部和细节的刻画。

0013.罗汉坐像,北宋,木雕,通高52.5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0014.普贤菩萨骑象像,北宋,彩塑,通高237厘米,山西长子县崇庆寺

0015.罗汉坐像,北宋,彩塑,通高157厘米,山西长子县崇庆寺

0016.佛坐像,北宋,夹纻,高99.5厘米,美国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藏

明器雕塑发展到宋代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总的趋向是,以俑随葬的习俗日渐衰落,俑的数量和质量都急剧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丧葬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佛教火葬方法的推广,相应出现了可以焚化的纸制的明器以替代明器雕塑。不过,在宋、辽、金时期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墓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仿木结构的墓室,里面有大量的砖雕,这些砖雕是一种特殊的明器雕塑,其中有许多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内容,还有孝子故事、戏剧舞台等等,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宋代工艺性雕塑十分兴盛,除官方有专门管理雕刻制作工匠的机构外,民间还出现了大量从事工艺雕塑的艺人。宋代的陶瓷雕塑、石雕、木雕、竹雕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0017.罗汉坐像,北宋,铁,高66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0018.罗汉坐像,北宋,铁,高82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0019.天王立像,北宋,石刻,通高18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0020.仙女坐像,北宋,彩塑,通高245厘米,山西晋城二仙庙

0021.力士立像,北宋,木,高18.2厘米,河北定州博物馆藏


艺术的瑰宝图像的世界——中国美术史·先秦-秦汉绘画(五)

空格中国古代传说以夏朝代表文明社会的第一个王朝,但目前从考古实物所见的材料,比较明确的是夏以后商朝的历史,尤其是商族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后的历史。关于商朝和西周(公元前1045~771年)的绘画,我们还缺乏直接的出土作品来作介绍。对夏、商、周、秦时代的绘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也没有提供多少具体的文献资料。不过,用我们今天在甲骨、铜器等器物上所见的刻辞铭文及饰文来看,该时期的图像制作方法是和张彦远的“书画同体”的理念相互印证的。这就是说,那时注重平面装饰性的图像,与商周文字的演变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书画“用笔”工具的合一,决定了中国绘画的特殊审美品质。

0001.墓门横额画像,东汉,纵33厘米,横186厘米,1975年陕西绥德四十铺镇出土,绥德县博物馆藏

0002.宴饮舞乐百戏画像,东汉,纵68厘米,横237厘米,1973年四川郫县新胜乡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0003.神兽与羽人画像,东汉,纵145厘米,横87厘米,河南南阳十里铺汉画像石墓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0004.提壶捧奁奴婢画像,东汉,纵132厘米,横42厘米,1982年河南南阳溧河乡十里铺村东窑场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空格迄今所见的中国史前绘画,从材料质地上,显示了原始的特性。即利用岩石、陶器、石器的表面,进行刻画和图绘。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也就是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绘画在材料质地上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从文献史料上可以知道,东周的诸侯列国,纷纷效仿周王室“美轮美奂”的宫殿制作,并绘制各类壁画。蜂起并作的诸子百家,在当时的思想大解放的运动中,也利用绘画来发挥其理论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参观了周王室的明堂所绘的历代帝王画像后,马上想到:“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焉。”楚国诗人屈原的天才诗篇《天问》,也是受到楚国先王庙及公卿祠堂所绘的神话壁画的启示,而诗兴勃发,一口气提出了180个神奇浪漫的问题。可以知道,宫殿壁画是大型绘画创作的重要形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在首都咸阳大兴土木,有著名的阿房宫。现在考古发现的秦宫壁画,不但对了解先秦的壁画规模,而且对认识东汉明帝在“云台”画名臣像以表彰其功绩的制度,都很有帮助。壁画还大量出现在汉代墓室中,其成就也十分可观。从中原到北方,从东北到西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具体内容,反映出日渐写实化的风格变化。

0005.苍龙星座画像,汉,纵135厘米,横95厘米,河南南阳浦山乡阮堂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0006.舞乐宴飨画像,东汉,纵104厘米,横53厘米,河南南阳县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0007.荆轲刺秦王画像,西汉,纵93厘米,横45厘米,1972年河南唐河县针织厂院内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0008.二桃杀三士画像,汉,纵40厘米,横101厘米,河南南阳县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空格从先秦到秦汉这一时期,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已有不少出土,其中战国时代楚国的帛画和汉代的帛画,在绘画风格的演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最精彩的艺术典范。如果拿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等和长沙马王堆西汉轪侯妻、子墓出土的帛画作一比较,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风格转折,即从装饰性艺术向描绘性艺术过渡的特点。公元前4世纪的楚帛画基本上是在绢素上用墨线勾画图案化的形象,通过并置、对比来传达画面的意义。这时的赋彩是很简略的,所以将其称为“白描”十分恰当。到公元前168年,同在楚地,画工的绘画技巧有重要的变化。作为人物为主的作品,画工可以将冥界、人世和天堂三个内容编织在一个T形“魂幡”(汉代人称之为“飞衣”)上。对比《龙凤仕女图》中全侧面的仕女和《轪侯妻帛画》中全侧面的女主人造型,可以注意到后者在描绘中增添了不少生动的细节。尤其是在白描的勾线底子上,汉代画工施加了极为绚烂的色彩。可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大技法形式,白描和重彩,在西汉时期已经成熟。如果参照楚地出土的织锦和漆绘作品(汉代人称之为“油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画工们施彩技术的来源。从空间处理上看,只要将《轪侯妻帛画》中部女主人全侧面的脸相和《轪侯子帛画》中部男主人四分之三侧面的脸相进行对比,就不难体会画工在描绘人物形象方面开始的新尝试。帛画在山东和甘肃也有出土,它颇能说明公元前204年西汉建立之后,到汉武帝时出现的强盛局面。开通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使历史上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尽管汉代帛画艺术并没能传到西方,但汉代的丝绸,却成为罗马帝国贵族生活中令人向往的奢侈消费品。中国因此被罗马人称为“丝绸之国”。

0009.兕画像,汉,纵48厘米,横136厘米,河南南阳县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0010.斗牛画像,东汉,纵42厘米,横102厘米,河南南阳县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0011.鹤舞画像,汉,纵34厘米,横165厘米,河南方城城关镇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0012.河伯出行画像,汉,纵46厘米,横154厘米,1983年河南南阳王庄汉画像石墓出土,南阳汉画馆藏

空格汉代画工选择的材料质地很广泛,除了壁画、帛画、漆绘之外,还在砖石上刻凿,焙制画像,并施以色彩,作为东汉主要的祠堂和墓室的装饰。其中,像山东嘉祥武氏祠堂的画像石,最早引起学者的重视,成为清中后期“金石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这些祠堂内的画像十分完整地再现了东汉时代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念,以及神话、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场景。另外,在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四川等地,画像石的制作也各具特色。与画像石风格不同,四川、河南等地的画像砖,表现了更丰富的日常生活内容。以四川为例,现在所见的题材大约有五十余种,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在艺术风格上,汉画的基本特征,犹如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汉赋,讲究铺陈布势,具有大气磅礴的风貌。尽管画工们有能力描绘各种画面局部和细节,但他们总体的追求是表现人物动态的外在联系,以避免“谨毛而失貌”的问题。

0013.马厩图画像,东汉末至三国,纵26厘米,横310厘米,1973年浙江海宁长安镇发现,海宁市博物馆藏

0014.祈求丰收画像,东汉,纵103厘米,横52厘米,1930年山西柳林杨家坪出土,山西省博物馆藏

0015.鹿车升仙画像,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纵103厘米,横92厘米,1920年山西离石马茂庄左元异墓出土,山西省博物馆藏

0016.双骑吏画像砖,东汉,纵24.5厘米,横41厘米,四川广汉县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空格从汉画的美学特征,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古代绘画思想的主要来源。其哲学基础,大都建立在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之上。例如,《论语》中孔子关于“绘事后素”的观点,是借染织刺绣的程序来说明文与质的关系,表现“文质彬彬”的个人修养及其中庸哲学的“中和之美”。而庄子则通过绘画创作来发挥道家的人格理想,他讲述的“解衣盘礴”的故事,喻示的就是这种绘画创作的自由境界。《庄子·田子方》中讲到:宋元君请一批画师来家中作画,他们都“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大半都不敢进到屋内,表现得唯唯喏喏。只有一个画家姗姗来迟,径直来到客厅,独自在里面“解衣盘礴,赢”。这一目空一切,安然自适的举动,让宋元君大为欣赏,称赞道:“可矣,是真画者矣”。东汉刘安对绘画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也是发源于汉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这些艺术理论,为后来的中国绘画发展,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指南。

0017.弋射收获画像砖,东汉,纵39.6厘米,横46.6厘米,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0018.荷塘渔猎画像砖,东汉,纵25厘米,横44厘米,1984年四川彭县三界乡收集,四川省博物馆藏

0019.酿酒画像砖,东汉,纵28.3厘米,横49.5厘米,1979年四川新都新龙乡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0020.市井画像砖,东汉,纵27厘米,横48.4厘米,据传为四川广汉县周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艺术的瑰宝 图像的世界——中国美术史·宋辽金雕塑(六)

从宋代开始,在佛教雕塑方面开始出现转折,总的趋势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造像活动开始出现停止的迹象,佛教造像的中心向南方转移;佛教造像的风格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佛教造像的题材方面,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为接近的罗汉造像越来越多。这些都是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进程是一致的。

0001.杂剧人物,金代早期,砖,高35厘米~38厘米,山西稷山化峪金墓

0002.东岳大帝坐像,金,彩塑,通高247厘米,山西晋城东岳庙大齐殿

0003.木雕佛坐像,宋,高64.1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0004.舞伎俑,金,砖,高40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代表南方地区造像成就的是四川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最精华的部分位于北山和宝顶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的人间情怀见长。除大足外,这一时期浙江杭州地区的造像、陕西陕北地区的造像也比较突出。

宋代有一些佛教寺院造像得以保存到现在,比较著名的有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保圣寺、山西晋城青莲寺等等,他们都以罗汉塑像而著名。

0005.击鼓乐俑,金,砖,高40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0006.吹笛乐俑,金,砖,高40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0007.奏乐俑,金,砖,高40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0008.击鼓舞蹈童俑,金,砖,高36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我国北方现存的辽金寺院里,保留了一批可贵的辽金时期的雕塑。著名的有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善化寺等等。

在纪念雕塑方面,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彩塑堪称代表。圣母殿保留了43尊宋代塑像,这批塑像不同于宗教造像,而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塑者能够大胆、鲜明地表现人物不同形貌和内心生活,成为宋代世俗人物雕塑的代表。

0009.吹笛童俑,金,砖,高39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0010.击拍板童俑,金,砖,高34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0011.捧壶侍俑,金,砖,高50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0012.团龙藻井,宋,泥塑,长157厘米,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34窟

北宋的皇陵集中在河南巩县,从宋太祖到宋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太祖之父的陵墓都在这里,所以有七帝八陵之说。总的来说,宋陵的规模不如唐陵宏大,石刻造型以写实的倾向为主,浑厚、质朴、严谨,注重局部和细节的刻画。

0013.供养天女,西夏,泥塑,高67厘米,甘肃敦煌莫高窟第491窟

0014.交脚菩萨,宋,泥塑,高157厘米,甘肃麦积山第191窟

0015.雄狮,宋,泥塑,高56厘米,甘肃麦积山第191窟


0016.力士,宋,泥塑,高257厘米,甘肃麦积山第43窟

明器雕塑发展到宋代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总的趋向是,以俑随葬的习俗日渐衰落,俑的数量和质量都急剧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丧葬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佛教火葬方法的推广,相应出现了可以焚化的纸制的明器以替代明器雕塑。不过,在宋、辽、金时期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墓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仿木结构的墓室,里面有大量的砖雕,这些砖雕是一种特殊的明器雕塑,其中有许多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内容,还有孝子故事、戏剧舞台等等,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宋代工艺性雕塑十分兴盛,除官方有专门管理雕刻制作工匠的机构外,民间还出现了大量从事工艺雕塑的艺人。宋代的陶瓷雕塑、石雕、木雕、竹雕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0017.力士,宋,泥塑,高257厘米,甘肃麦积山第43窟

0018.供养菩萨,宋,泥塑,高56厘米,甘肃麦积山第43窟

0019.胁侍菩萨,宋,泥塑,高175厘米,甘肃麦积山第43窟

0020.阿难,宋,泥塑,高178厘米,甘肃麦积山第90窟


0021.释迦牟尼佛,宋,泥塑,高165厘米,甘肃麦积山第90窟



艺术的瑰宝 图像的世界——中国美术史·宋辽金雕塑(八)

从宋代开始,在佛教雕塑方面开始出现转折,总的趋势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造像活动开始出现停止的迹象,佛教造像的中心向南方转移;佛教造像的风格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佛教造像的题材方面,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为接近的罗汉造像越来越多。这些都是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进程是一致的。

0001.数珠手观音,宋,石刻,高191厘米,四川大足北山第136窟

0002.后土圣母,宋,石刻,龛高315厘米,四川大足北山

0003.飞天,宋,石刻,高45厘米,四川大足妙高山第4窟


0004.文殊菩萨(局部),宋,石刻,高90厘米,四川大足北山第136窟

这一时期代表南方地区造像成就的是四川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最精华的部分位于北山和宝顶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的人间情怀见长。除大足外,这一时期浙江杭州地区的造像、陕西陕北地区的造像也比较突出。

宋代有一些佛教寺院造像得以保存到现在,比较著名的有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保圣寺、山西晋城青莲寺等等,他们都以罗汉塑像而著名。

0005.宝印菩萨,宋,石刻,高137厘米,四川大足北山第136窟

0006.宝顶大佛湾摩崖石刻全景之一,南宋,重庆市大足县

0007.宝顶大佛湾摩崖石刻全景之二,南宋,重庆市大足县


0008.比卢道场佛像,南宋,石刻,高186厘米,四川大足

我国北方现存的辽金寺院里,保留了一批可贵的辽金时期的雕塑。著名的有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善化寺等等。

在纪念雕塑方面,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彩塑堪称代表。圣母殿保留了43尊宋代塑像,这批塑像不同于宗教造像,而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塑者能够大胆、鲜明地表现人物不同形貌和内心生活,成为宋代世俗人物雕塑的代表。

0009.沽酒男女,南宋,石刻,高102厘米~112厘米,四川大足

0010.父不识子,南宋,石刻,高80厘米~113厘米,四川大足

0011.夫不识妻,宋,石刻,高130厘米~150厘米,四川大足


0012.子不识母,宋,石刻,高110厘米,四川大足

北宋的皇陵集中在河南巩县,从宋太祖到宋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太祖之父的陵墓都在这里,所以有七帝八陵之说。总的来说,宋陵的规模不如唐陵宏大,石刻造型以写实的倾向为主,浑厚、质朴、严谨,注重局部和细节的刻画。

0013.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全景),宋,石刻,四川大足

0014.金刚,宋,石刻,高173厘米,四川大足

0015.普贤菩萨,南宋,石刻,通高215厘米,像高110厘米,四川大足


0016.文殊菩萨,南宋,石刻,高219厘米,四川大足

明器雕塑发展到宋代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总的趋向是,以俑随葬的习俗日渐衰落,俑的数量和质量都急剧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丧葬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佛教火葬方法的推广,相应出现了可以焚化的纸制的明器以替代明器雕塑。不过,在宋、辽、金时期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墓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仿木结构的墓室,里面有大量的砖雕,这些砖雕是一种特殊的明器雕塑,其中有许多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内容,还有孝子故事、戏剧舞台等等,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宋代工艺性雕塑十分兴盛,除官方有专门管理雕刻制作工匠的机构外,民间还出现了大量从事工艺雕塑的艺人。宋代的陶瓷雕塑、石雕、木雕、竹雕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0017.蟠龙基座,南宋,石刻,长1100厘米,四川大足

0018.诸天造像,南宋,石刻,壁高343厘米,四川大足

0019.地藏菩萨,南宋,石刻,像高105厘米,四川大足


0020.灌顶坛六祖师之一,志公和尚,北宋,石刻,像高147厘米,四川大足宝顶小佛湾


艺术的瑰宝 图像的世界——中国美术史·宋辽金雕塑(十)

从宋代开始,在佛教雕塑方面开始出现转折,总的趋势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造像活动开始出现停止的迹象,佛教造像的中心向南方转移;佛教造像的风格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佛教造像的题材方面,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为接近的罗汉造像越来越多。这些都是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进程是一致的。

0001.玉皇大帝,南宋,石刻,龛高186厘米,四川大足


0002.东岳大帝,南宋,石刻,龛高164厘米,四川大足

这一时期代表南方地区造像成就的是四川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最精华的部分位于北山和宝顶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的人间情怀见长。除大足外,这一时期浙江杭州地区的造像、陕西陕北地区的造像也比较突出。

宋代有一些佛教寺院造像得以保存到现在,比较著名的有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保圣寺、山西晋城青莲寺等等,他们都以罗汉塑像而著名。

0003.淑明皇后,南宋,石刻,龛高162厘米,四川大足


0004.老君龛,北宋,石刻,龛高170厘米,四川大足

我国北方现存的辽金寺院里,保留了一批可贵的辽金时期的雕塑。著名的有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善化寺等等。

在纪念雕塑方面,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彩塑堪称代表。圣母殿保留了43尊宋代塑像,这批塑像不同于宗教造像,而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塑者能够大胆、鲜明地表现人物不同形貌和内心生活,成为宋代世俗人物雕塑的代表。

0005.孔子及十哲像之一,北宋,石刻,像高140厘米,四川大足


0006.孔子及十哲像之二,北宋,石刻,像高140厘米,四川大足

北宋的皇陵集中在河南巩县,从宋太祖到宋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太祖之父的陵墓都在这里,所以有七帝八陵之说。总的来说,宋陵的规模不如唐陵宏大,石刻造型以写实的倾向为主,浑厚、质朴、严谨,注重局部和细节的刻画。

0007.三教窟,南宋,石刻,窟高314厘米,四川大足


0008.文宣王,南宋,石刻,高162厘米,四川大足

明器雕塑发展到宋代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总的趋向是,以俑随葬的习俗日渐衰落,俑的数量和质量都急剧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丧葬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佛教火葬方法的推广,相应出现了可以焚化的纸制的明器以替代明器雕塑。不过,在宋、辽、金时期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墓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仿木结构的墓室,里面有大量的砖雕,这些砖雕是一种特殊的明器雕塑,其中有许多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内容,还有孝子故事、戏剧舞台等等,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宋代工艺性雕塑十分兴盛,除官方有专门管理雕刻制作工匠的机构外,民间还出现了大量从事工艺雕塑的艺人。宋代的陶瓷雕塑、石雕、木雕、竹雕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0009.道君文宣王,南宋,石刻,高160厘米,四川大足


0010.燃灯佛像,辽,彩塑,山西大同


拉萨八廓街周围,有一些专门销售、制作泥塑佛像的店子,里面除了销售各种精美的泥塑佛像之外,还有一些艺人在专心制作佛像。本文将用大量现场照片为大家展示泥塑佛像的详细制作过程。

 

首先来欣赏一些精美的佛像: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白度母:藏音译卓玛嘎尔姆,“度母”,亦称“救度母”、“多罗母”等。相传白度母是观世音菩萨左眼眼泪所化。据藏传佛教说,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很多,度母是他化身的救苦白度母救难本尊,以颜色区分,现为二十一尊象;二十一尊度母的颜色都不相同,最受尊敬、寺庙中最常见的是白度母。
白度母据说性格温柔善良,非常聪明,没有能瞒得过她的秘密。人们总爱求助于她,故又称为救度母;白度母身色洁白,面目端庄祥和,双手和双足各生一眼,脸上有三眼,因而又称为七眼佛母。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释迦牟尼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面具和唐卡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第一步:和泥

 

用于塑像的胶泥必须是上好的塑泥,要求胶泥光滑细腻,有足够的粘度,在塑像风干的过程中不致于发生皱裂和变形。和泥前,先用筛子把土筛一遍,筛去小石子。当然为了避免笨重,塑像一般都是空心的。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为了加固塑像的外壳,使得塑像有一种内在的粘着力,不会散架,和泥时要加进一定量的毛边纸,纸的用量是整个塑像外壳用料的三分之一。最后将捣碎的石渣和木质纤维同掺有毛边纸的胶泥揉合在一起。

 

不过,在西藏,制作泥塑佛像有特别的讲究:上图中加入的是一种特殊的草根。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加入棉花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这是用藏纸印刷的经书,经水浸泡后做成一个个圆球状备用。胶泥中加入经书,除了增加粘着力外,经文所蕴含的意义也一起融进泥塑佛像之中了。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然后洒适量的水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用一根粗钢筋一次又一次捶打,直到胶泥和所有加入的东西完全混合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和好的泥装入塑料桶中备用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第二步:制作佛像。

 

首先是用模子做出底坐的大概形状,然后再仔细雕琢。只有小型的佛像可以用模子,大型的佛像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大多数的泥塑都是用一个厚木板作为塑像的“脊柱”来支承重力。塑像时一般从下部开始塑起,塑像泥壳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当然有时也是根据塑像尺寸的大小来 决定泥壳的厚度。大的塑像使之干燥的办法是在刚塑的湿塑像腹腔里放置一盆大小能容于其中的炭火盆。按照塑像的惯例,在整个塑像尚在塑造的过程中,常常用一 块湿布盖住尚未完工的塑像,一直盖到这座塑像最后完工时为止。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塑像干裂,二是为了隔天再塑时,塑像表层也是潮湿的,有利于新旧茬口的粘 接。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雕塑家们雕塑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一根木制的、铅笔状的木棍,藏语叫“代万”。“代万”有两种规格。在“代万”的两端各有一个互相平行的铲面,有的铲面还刻 有互相交叉的印槽,雕塑家就用这种工具来塑造佛像的泥壳。另一种“代万”铲面则是光滑的,佛像的泥壳成立后就用它来最后抹光。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泥塑艺人的工具箱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一些佛像是带有底座的,如莲花状底座、乘马状底座等。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杂而不乱的工作环境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对佛像上的一些孔洞进行修补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佛像底座细节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最为精细的佛像头部制作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全神贯注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佛像的表情就来自这一点一点的雕琢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第三步:上色、刷清漆

 

小心翼翼地做好泥制模型之后,让它彻底风干,用一般彩绘的方法上色,最后再上一道清漆。这样,一个精美的泥塑佛像就做成了。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用泥塑制作面具的方法稍有不同:

 

小心翼翼地做好泥制模型之后,让它彻底风干,在干后的面具模型表层上敷上掺有由液体树胶和面粉熬制而成的柴薪混合物。然后用一小块干净的布仔细地把面具泥 模包好,要让这块布把面具泥模的表面全部裹贴严实,然后再敷上一层柴薪混合物,同样用另外一块包布把模子仔细地包好,这样的工序大约重复进行四至五次,最 后,将裹好的面具模型放置一边使其自然干透。待其干后,用棍子敲出包在里面的泥模,这样,成形的就只有原先裹上的衬布和胶状混合物,藏语叫“热赛”,就是 用布、树胶和面粉做成的一种面具,做好之后,便可把它用一般彩绘的方法彩绘成这种面具,最后再上一道清漆。

 

实际上也有就用泥本身作材料并经彩绘的面具。但数量不多,且被人们认为是劣等面具。


实拍:西藏精美泥塑佛像背后的秘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雕塑史主要是围绕着佛教雕塑展开的。

空格佛教雕塑丰富了中国雕塑的题材,那些名目繁多、形形色色的佛、菩萨、弟子、护法、供养人……在客观上为雕塑家们驰骋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领域。雕塑家们在为宗教服务,塑造偶像的同时,又顽强地通过众多的表现对象,将自己的理想,情感投射到这些神祇和人物上。

0001.弥勒菩萨,北魏,石刻,高580厘米,甘肃北石窟寺第165窟

0002.普贤菩萨,北魏,石刻,高310厘米,甘肃北石窟寺第165窟

0003.释迦、多宝并坐像,北魏,石刻,高160厘米,甘肃炳灵寺第125龛

空格佛教雕塑大大促进了中国人物雕塑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以前,尽管也有一些较好的人物雕塑,但在数量和水平上最多只能与动物雕塑平分秋色,甚至不如动物雕塑。佛教雕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尽管佛教人物在许多方面都被理想化和神化了,但只要是以人的面目出现,那么势必促使人们进一步地认识人,认识人的比例、解剖、结构,进而总结人的最佳表现方式。事实上,将现存汉代人物雕塑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雕塑相比,其进步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0004.佛窟外景,北魏,山西大同云岗第20窟

0005.佛及菩萨,北魏,石刻,山西大同云岗第3窟


0006.坐像龛,北魏,石刻,山西大同云岗

空格佛教艺术自从传入中国起,中国人就没有简单的移植和照搬,而是从自身文化出发,进行了积极的选择、改造。佛教雕塑在它的民族化进程中,促进了中国雕塑风格多样化的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中,出现了不同风格类型。这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曹衣出水”式的西域画风的影响;高鼻通额,拙朴厚重的印度造像的影响;南北朝对峙,在多民族的融合中,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等等。再加上南朝文化在特定的背景下自身演变,形成了新的风格。这些都是造成这一时期佛教雕塑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原因。

0007.中心塔柱,北魏,石刻,高575厘米,山西云岗第1窟

0008.胁侍菩萨,北魏,石刻,高160厘米,山西云岗第3窟


0009.佛像,北魏,石刻,头高45厘米,山西云岗第5窟

空格佛教雕塑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表现技巧和手段。例如大型龛窟内的石雕和泥塑的制作技术;大型摩崖雕像的制作;石窟、石龛的门楣上的装饰;以及以浮雕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佛经故事等等,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的。为了照顾到佛像雕刻的铺、群之间协调、呼应的关系,对各像之间主次、大小、强弱、动静的空间关系处理;对佛教龛窟造像与建筑的关系的处理;对雕像与壁画关系的处理等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技巧和表现方法。

0010.佛龛,北魏,石刻,高150厘米,山西云岗第5窟

0011.佛,北魏,石刻,高790厘米,山西云岗第5窟


0012.窟壁,北魏,石刻,山西云岗第5窟

空格佛教雕塑的创作还促使雕塑创作主体的变化,一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士、文人、僧侣由于制作佛像而参加到雕塑家行列里来,使过去雕塑创作由单一的工匠所为的局面被打破。由于从事造像本身就是敬佛、礼佛的善事,因此过去被认为是“皂隶之事”的雕塑活动也得到了部分上流社会人士的认可和参与。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大的社会影响,使得佛教雕塑的制作水平提高更快,他们创造的某种风格样式也得到更迅速、广泛的传播。

0013.佛龛,北魏,石刻,佛高105厘米,山西云岗第5窟

0014.菩萨像,北魏,石刻,高180厘米,山西云岗第5窟


0015.飞天,北魏,石刻,长100厘米,山西云岗第6窟

空格除了佛教雕塑以外,这一时期的陵墓雕塑和明器雕塑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表这一时期陵墓雕塑成就的,是江苏南京以及附近的江宁、丹阳、句容等地的几十处南朝陵墓雕塑。这些石兽均用整块的巨石雕成,体积庞大,气势恢弘,继承了汉代雕塑雄健生动的风格。

空格这一时期的明器雕塑则以北朝的作品最为出色。在北朝的墓俑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特征很强的形象,甚至还有“昆仑奴”(黑人)的形象,这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形象大大丰富了明器雕塑的人物形象系列,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态。

0016.飞天,北魏,石刻,长100厘米,山西云岗第6窟

0017.供养菩萨,北魏,石刻,高50厘米,山西云岗第6窟


0018.供养天,北魏,石刻,高60厘米,山西云岗第6窟

空格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少数文人、士大夫以及高僧参与雕塑创作的情况,其中少数人的事迹还被载入“正史”,使得这一时期雕塑家的活动情况比前代要清楚多了。

空格戴逵是佛教雕塑民族化进程的先驱者,通过他的不懈努力,把佛教雕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所创作的佛教由于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在当时称颂一时。后人评价他“神明太俗”,“世情未尽”,正好说明他是从现实出发,立足民族传统来创作佛教雕塑的。他的儿子戴颙在雕塑上也是得其家传,同他父亲一样,除了雕塑,在文学、音乐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戴氏父子出身士族,属于当时的名士,但他们在雕塑方面,创造出了夹纻像的形式,同时,还将传统的装銮技术运用到佛像上,为佛教造像增加了神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参与雕塑创作,是当时佛教雕塑能取得很大成就,并逐步走上民族化轨道的重要原因。

0019.佛传故事,北魏,石刻,高110厘米,山西云岗第6窟

0020.立佛,北魏,石刻,高470厘米,山西云岗第6窟

隋王朝统治中国37年,虽然时间不长,但佛教雕塑的数量却惊人。除皇室大量制作各类佛像外,民间个人造像的风气也极其浓厚。现存隋代雕塑主要是佛像,以石窟造像为主。在现存全国各地的重要石窟中,大多有隋代的造像留存。隋代的小型鎏金铜佛像数量也相当多,传世的有不少。隋代独立的石雕佛像也有不少遗品,但大多流失在国外。

0001.蹲狮,隋,石刻,高96厘米,河南洛阳

0002.双龙交颈,隋,石刻,高86厘米,河北赵县


0003.双龙献珠,隋,石刻,高86.5厘米,河北赵县

空格隋代佛教雕塑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在人物造型方面,普遍出现雄壮健实的体魄,改变了南北朝时期以来细腰秀颈、瘦臂纤手的文弱形象。不过,隋代在造像风格上尚处于过渡期,它是朝唐代理想风格的过渡。

隋代的明器雕塑比较前代,在数目和规模上都扩大了。较之北朝成对的甲士铠马,这一时期更多的是舞乐伎俑和侍女俑。隋代明器雕塑的生活气息也比较北朝更加浓厚。

0004.奔龙,隋,石刻,高87.5厘米,河北赵县


0005.兽面,隋,石刻,高90厘米,河北赵县

0006.按盾武士俑,隋,陶,高52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空格唐代为中国雕塑史带来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时代。

唐代雕塑的全面繁荣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唐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一个部分。唐代文化艺术繁荣的主要原因同样也适合于雕塑,如在政治方面,统治者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经济发达,有较雄厚的社会物质力量作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养分;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等等。从这些方面来看,唐代雕塑的成就是合乎唐代文化艺术发展逻辑的。

0007.持盾武士俑,隋,陶,高34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0008.女侍俑,隋,陶,高2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0009.人首鸟身俑,隋,陶,高29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空格唐代佛教造像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唐代在石窟造像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以及龙门石窟的唐代石雕像。唐代的佛教造像形成了自己的经典图式,无论是佛、菩萨,还是天王、力士、供养人,都已经呈现出相当成熟的时代风格。唐代的佛教雕塑无论是雕还是塑,在技法上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雕塑家们可以运用自如,毫无遗憾地表现任何对象。唐代佛教雕塑的像种齐备,铺群关系特别讲究;在体积上,有世界著名的大佛,高达71米的乐山大佛,同时也有形制小巧的微型佛像,表现出高超的想象力和精确的设计能力。

0010.母猪哺崽,隋,陶,高4.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0011.公猪,隋,陶,高8.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0012.母子羊,隋,陶,高9.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空格唐代的帝王陵墓除两座在外地,其余均分布在西安附近的6个县,被称为“关中十八陵”。每一个皇帝的陵墓,都有高大的仪卫装饰石雕,唐陵石雕在中国的陵墓雕塑中也堪称典型。总的来说,唐陵石雕中动物的形象要比人的形象生动、活泼、有力,变化也比较多;特别是著名的昭陵六骏,昭陵、乾陵的石狮,它们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陵墓仪卫装饰意义,成为这个时代充满自信,强健有力的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中国明器雕塑的历史上,唐代的明器雕塑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最为广泛,题材最为丰富而著称。唐代明器雕塑中的女佣、乐舞俑、文吏俑、武士俑、驭手俑、镇墓兽、胡人俑、十二生肖俑以及骆驼、骏马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人明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平,造型准确,塑造精细,过去明器雕塑中草率从事的现象这时已经较少看到,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在形式上,唐代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唐三彩,它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效果把唐代的明器雕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0013.文吏俑,隋,陶,高6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0014.哀思女佣,隋,陶,高18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0015.捧罐女俑,隋,陶,高2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空格五代的雕塑特别应该提到的作品有,四川成都前蜀皇帝王建墓的雕塑,墓内王建的肖像雕塑不仅是现存仅有的古代帝王的肖像雕塑,而且墓室内王建棺床两侧的抬棺武士以及四周的乐舞伎雕像也十分精彩。佛教雕塑方面,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浮雕可作为代表。

0016.女舞俑,隋,陶,高25.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0017.弹琵琶女俑,隋,陶,高25.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0018.武士俑,隋,陶,通高74.3厘米,上海市博物馆藏

空格隋唐五代的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已经达到了十分完备、十分丰富的境界。这一时期雕塑的繁荣不是孤立的,它是这个时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一个部分。与前代相比,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活动主要集中在佛教雕塑方面的话,那么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除了宗教雕塑,还有大量与人们世俗生活相关的雕塑,例如在纪念性雕塑、明器雕塑、陵墓装饰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成就;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还有明显外来文化痕迹的话,那么在隋唐五代时期,佛教雕塑已经基本完成了民族化的进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式”的佛像。因此这个时期是中国雕塑史的又一个高峰。

0019.文吏俑,隋,陶,高6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0020.炊事俑,隋,陶,通高20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