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应该要大事化小,还是据理力争?

 洱海流云 2016-05-18


在学校被欺负,应该要大事化小,

          还是据理力争?

 

孩子被霸凌,家长理直气和设停损

刘伯贞

 

大波回家跟妈妈说:“坐我隔壁的男生一直打我头,真的很烦!”妈妈听了又气又难过。后来还发现大波不敢跟老师讲。双方上课打闹被老师惩罚后,对方下课又跑来找大波玩,大波不记前嫌,很善良地主动原谅对方。

大波妈妈不禁想:孩子是不是太懦弱、太容易心软了?

 

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不必然等于遭受霸凌。长期遭受霸凌或蓄意霸凌他人者,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孩子,例如国小中高年级。

 

霸凌事件常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在此先讨论一般状况。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到霸凌?


 得知孩子被欺负、疑似遭受霸凌,首先要了解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

 

 优秀型 

 

优秀型孩童被霸凌的主因经常在于锋芒太露。这里所指的优秀,包括外貌打扮、特殊才艺、功课顶尖、讨老师欢心。孩子不一定做错了什么,上台领奖状或经常得到赞美,就是有同侪看不顺眼,让孩子无辜成为被霸凌目标。若孩子因表现优秀而喜形于色,更是火上加油,被当成“太臭屁”;或因自己优秀而无法同理别人的挫折(自己数学很好,就说别人“怎么连这都不会,好笨!”),被当成“白目”,被排挤的可能性增加。

 

缺点型

 

这类孩子是优秀型的相反:家境不好、衣着脏脏旧旧、父母社经地位偏低、育幼院出身、反应慢半拍、特殊疾病或外貌缺陷、体重过重、在体育竞赛中被当成拖累全体的罪魁祸首等。缺点型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或外表,表现落后也非己所愿。但孩子们的世界相当残酷,无论是欺负弱势或寻找代罪羔羊,缺点型的被霸凌者经常有苦说不出,甚至认同加害者,内心自责并怪罪自己。

 

平庸型

 

孩子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可能个性内向、平常安静没特殊表现,却运气不好,随机被不良份子盯上,遭到霸凌。被霸凌者被挑上主要是机率问题。适当转移注注意力或让霸凌者“觉得麻烦”,通常对象就会转移。

 

哪种孩子容易霸凌别人?


当家长被老师告知自己的孩子会欺负同学,形同霸凌加害人时,要想想自己孩子可能是下列其中一种类型:

 

“恃强凌弱”型:功课好、体育健将、班上风云人物,是班上强势人物。单方面地长期取笑、捉弄特定对象、超过尺度、经被霸凌者抗议仍不以为意,就形成霸凌。

 

平庸集团—表现不突出,但团结成某个小集团,对更孤单弱小的同学霸凌。除暴力霸凌外,也可能采取“冷漠霸凌”(故意把被霸凌者当空气无视),“孤立排挤”(故意不配合或不跟被霸凌者玩),利用团体的力量针对某人进行心理压迫。

 

单纯使坏的潜在不良份子:假设对方家长本身素行不良,耳濡目染的孩童,便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对其他同学耍流氓。对方长大后可能变成抽烟、打架、逃学等的不良份子。


遇到霸凌,该如何处理?


 孩童间的争执或疑似霸凌事件,不易处理。以下方针可让家长们参考:

 

平静地向老师寻求协助

 

怀疑孩童被其他同学欺负,首先要找老师厘清原委。暂勿预设立场,也小心别让情绪干扰自己思考。每位家长都希望老师站在自己的小孩这边,假设老师状似替对方说话,家长因而暴跳如雷,反让事情更难处理。心平气和地听老师陈述,把老师当成伙伴,共同商讨解决之道,才是最好的办法。

 

担任阶级干部

 

除孩子本身状况外,孩子之间的冲突常跟老师的阶级授权有关。

 

老师指派孩童担任班级干部,如班长、风纪股长、各科小老师等,本意是让孩童学习团体生活。然而老师在赋予权力时也应强调“责任”,否则孩童产生阶级意识却忽略“权力—责任”连结,可能滥用职权、恃强凌弱。

 

数学小老师获得授权,课余时间指导学习落后的同学。小老师以指导口吻训斥,稍严厉敦促学习,这是老师授权的权力。相对应的,小老师也要负起“让落后同学充分学习”的部分责任。否则,自恃“数学小老师”身分任意骂人、口无遮拦,形同语言霸凌;潦草解题、教学敷衍,将学不会的责任回推给同学,“谁叫他那么笨!”这就是典型“权力—责任”不对等的状况。

 

试着让被霸凌者担任某干部,经由老师的授权而提升地位,可间接减少被霸凌的机会。

 

若被霸凌者是因原本职务被针对,例如担任卫生股长,因扫地问题跟同学争执,适当调整职务可减少冲突发生。

 

询问孩子的好朋友们

 

孩子在班上总有好朋友,平常可以多跟这些孩子及其家长保持联系。同侪团体内的纠纷,最自然的方式还是在同侪间解决。孩子有伴,遇到困难有朋友相挺,较能减少被孤立霸凌。家长之间的横向连结,在此发挥关键作用。

 

挑选适合孩子的学习环境

 

若孩童是因本身状况被针对,例如过动或智能较差,则需要特教资源介入,挑选适合孩子程度的学习环境会比改变环境来得重要。

 

智能较差的同学,勉强待在普通班,容易被针对而遭受霸凌;智能普通的同学,勉强待在资优班,易因落后而自信低落,也跟同学产生隔阂;没特殊才艺的孩童,硬加入舞蹈班、美术班,其实也不恰当。

 

挑选真正适合孩子的环境,让孩子在恰当的环境中成长。

 

跟对方父母见面

 

跟对方家长及小朋友共同会面,并非单纯争执谁对谁错,而是透过这样的行动澄清误会,并向双方亲子表达“大人们很慎重地看待这件事”。怕麻烦的霸凌者会因此转移目标。若一味指责对方,霸凌者可能改为孤立排挤或其他手段,如此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带孩子看看自己面对压力的样子

 

跟对方父母见面时,某种程度也是呈现紧张态势,就算不追究谁是谁非,但双方家长皆知见面的弦外之音。

 

家长采取成熟的互动态度:

 

温和的语气

坚定的态度

清楚告知双方彼此间的界线

积极寻求合作并达成口头承诺

 

让孩子看见父母面对压力时的因应,学习父母应对进退。应用到生活中,阶段性地用新的策略面对可能被霸凌的情境。

 

有些事情不能教,即使孩子自动会学

 

父母很难教导孩子如何透过耍脾气来操控他人,但这确实是个重要技术。如果孩子会用要脾气操控同学,或利用转移目标,让别人当替死鬼,甚至自己也加入霸凌行列,以求自保,事情当下会简单得多,但长远来看,有其隐忧。实务层面上,这种状况确实会发生。家长无法这样教,但孩子可能透过观察,自然而然地学会。

 

注意,别犯下面三种错!


勿迁怒孩子

 

孩子已经无辜被欺负,父母若气急攻心,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容易造成反效果。

 

强硬派爸爸灌输以暴制暴的方法:“你就用力打回去!”孩子原本个性温和,硬要他学,没照着这方法就严厉指责,这样只是“表面上是在教导,其实是情绪迁怒”。



 

“我不是告诉过你要这样做吗?”家长想了多套剧本,一股脑传授给孩子,希望孩子自立自强。但实际上家长很多时候对校园生活无能为力。这种挫折大人们要尽量自行吸收或透过其他方式化解,避免将这种无力戚转嫁到孩子身上。

 

勿迁怒并不代表家长装没事,神色自若。若父母很愤怒,却刻意扭曲成平静无波,这也是种变相扭曲的情绪。若感愤怒不满,依旧可适当表达,重点是“不将自己情绪归咎到孩子身上”,同时加以清楚说明,让孩子知道“我生气,但不是针对你”。亲子共同面对这种情境挑战、共同承担负面情绪,进而达到“情绪同步”的心理支持效果。

 

勿过度期待强大的仲裁者

 

即使是成人,在面对问题时仍幻想有公正无私的法官能出面仲裁,严惩坏蛋解决一切问题——只要这个法官能站在我这边。老师无法处理就去找学校主任、再不成就找校长,上访教育局,甚至找媒体找议员。这一连串行为的核心概念是“你霸凌我,我就找更大的力量霸凌你!”

 

当然,依制度逐级上报无可厚非,但若过度期待这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恐事与愿违。多方进行,利用各种管道协调,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勿企图“导正”对方,并期待对方认同自己的观念

 

面对疑似霸凌事件,初期处理重点在“保护自己的孩子”而非“让坏份子痛改前非”。双方家庭互相沟通,能达成共识是上策。至少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之下,双方同意“井水不犯河水”,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若对方不认错或无法认同自己的教育逻辑,家长也不宜勉强对方接受,否则谈不下去,甚至破局,芥蒂仍存,压力点容易再度爆发。

 

贴心小提醒


面对孩子疑似长期被欺负或遭受霸凌,家长要积极处理,同时设立最坏打算的停损点。从保护孩子的观点出发,双方亲子互相沟通,勿执着于谁对谁错,将重点放在“让孩子脱离被霸凌的情境”。若持续无法解决,必要时需考虑转换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