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答|历史上哪个朝代落户京城最容易?

 汉青的马甲 2016-05-18

历史提问

现在想要把落户帝都和魔都简直比登天还难,古代落户京城也像如今这么难吗?历史上的“京漂”们在哪个朝代最容易落户京城?

真实的答案可能出乎意料:恰恰是号称封建君主专制最严格的元明清。但其中原因,却也各有不同。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讲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变迁。总的来说,户籍严不严,关系着朝廷钱收的顺溜不顺溜,因此历朝历代,马虎不得。

战国时代的秦国,把户籍制度和军事制度结合,弄出了“什五连坐法”。就连发明这法律的商鞅,当初想逃出秦国,就因为没有身份证明,拿钱都住不了店。跑都这么困难,落户咸阳的困难,可想而知。

汉朝承袭了秦制,而且更严格:每年八月都要核查,人口土地赋税全都要查,而且三年一造册,征兵收税查土地一步到位。谁家要想当流窜人口,躲得了当年八月也躲不了三年大查。另外每年征税也要核查,跑的了人跑不了税,想当流动人口?真个十分困难。

唐朝更严,户籍也是三年一造,但每年都要“上计”,也就是地方官每年要自查一次,上报朝廷。而且每三百家为“一团”,专门有画工绘制居民相貌,官员一一检查,号称“团貌”,相当于今天防伪照片。为啥说大唐是中国传统国画的繁荣期?这人口检查就是缩影。

宋朝情况一开始稍松,因为宋朝是按照田亩征税,而且取消了人丁税,所以在王安石变法以前,虽然宋朝延续了唐朝的户籍制度,但人口流动还是相对自由的。可王安石变法后,厉行保甲法,旧党啥事都废王安石,就是这个没废。造了甲册,既方便收税也方便征兵。这种细化保甲法,民国国民政府也用过。

所以看这几个朝代就发现,人口流动对于封建王朝,就是收得上收不上钱的大事,所以必须严,一个人如果未经许可离开家乡到京城来,想暴露是很容易的。

元朝的情况却特殊,蒙古人啥事都凶狠,唯独搞管理糊涂,自作聪明弄了个四等人制度,却连带着户籍户等全乱套,为啥元朝会亡于农民起义?一是管理混乱,二是收不上钱,就是管不了人闹的。说白了,就是自作死。

按照明初好些史料,特别是章溢等人的记录,元代的大都城,闲杂人等极多,出入十分容易,所以大都有啥风吹草动,南方农民起义政权都能轻松知道。最后活活被撵走了。

明初吸取了元朝这教训,设立了堪称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严格的户籍制度。每个老百姓都有户贴,上面写明身份,年龄,长相,相当于身份证,走到哪里都要查,丢了就要人命。出个村就要开介绍信,异地查到流民,轻的坐牢重的杀头。

但到了明中期,这事却起了变化,一个是科举制度原因,明朝分“南北榜”,南方比北方难考,北京尤其好考,好些南方人都想办法往北方移民。办法有二,一是做生意,特别是做官方有关的生意,以此在北京常住,就可以想办法入“商籍”。二是做营造业,特别是明中期后,京城建设越发多,好些工匠来了京后,由于朱元璋早年的工匠管理条令放松,允许工匠在京城“自由趁做”,有了稳定工作就能落下。这俩类人的家属,就可以在京城考试。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土地兼并越发厉害,以《四友斋丛说》的记录,正德年间以前,明朝农民除了服徭役,就是在家务农。但正德以后,土地兼并越发重,逃税的也多,游民也就多起来,外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北方的农民往京城奔的也就多。特别是一条鞭法实行后,过去的户籍制度其实已经名存实亡,所有的钱都是折合银两征收,官府不管你在哪,只管你交没交钱。京城当时的情况呢?北京的工商业已经高度发达,按照于慎行的说法,连做茶盐酱醋生意的,都可能是富豪家庭,用工也就需求多。只要老板愿意用,找了行会担保,就能在京城务工,落户就容易。

所以明朝中期以后的京城,以《谷山笔尘》里的记载:北京城的人口,原住民只有不到两成,除了镇守军队外,外来人口竟然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而且在这些外来移民来,绍兴人更占到了近一半。

清朝继承了明朝好些制度,京城落户这事,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起,也变得容易。但除了商品经济原因,更因一个事实:人口大爆炸。自从摊丁入亩后,中国人口疯涨,土地已经不能养活劳动力。外加清朝赋税制度严格,不像明朝那样好说话,交不上税就是连抓带打,所以逼得大批农民离乡背井。乾隆年间来华的外国使团,就记录了京城当时外来人扎堆的情景。

而且这个情况的出现,也因为皇帝的态度。特别是雍正帝。当时雍正年间,就有呼声说要严打外来人口。可雍正回复说:京城那些外来人口,虽然从事的都是船夫戏子之类行业,但起码能养活大量劳动力。所以有总比没有好。本着这个态度,清朝自雍正年间起,对这个问题也基本不管。

补充说明下,清朝不管,不是宽容,而是不敢管。康熙年间是有教训的:康熙年间汤斌在苏州整顿外来人口,一夜之间全清空,结果经济大萧条,差点闹出民乱。所以对这个问题,清朝真是不敢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