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梧州为广信县城和苍梧郡治所——兼与广东封川说商榷

 荷香月暖 2016-05-19


      [摘要] 梧州是个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在我国各个历史时代起过作用。本文用大量材料从多方面论述它在汉朝起至南朝时代为广信县城,为苍梧郡治所,也一度为交州治所,否定这三个治所在广东封川的说法。

  [关键词]  广信县城;苍梧郡治;交州;封川;治所


  梧州为广信县城, 为苍梧郡治所, 是有充足根据的。其主要依据是:

  梧州地理位置优于封川镇

  梧州地理位置优越,早就有人对其称赞。明朝韩雍《开设总督府记》有这样的记述:“惟梧州介乎两广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适均。群山环拱,三江汇流,岭南形胜,无可比拟。总府之基,其出自桂岭,而来至梧城,中尽而复起,巍然突出,状如盘石,登高远眺,一目千里,门必晦千万年,而一旦显于今日,岂非天造地设, 有所待而然与?”[1 ]这些评述,勾括出梧州有优越地理位置和良好地貌环境,使人们看出梧州处在岭南地区中心点,使人们看出梧州水陆交通方便,使人们看出梧州城四周为群山环绕, 登高望远, 可出击又能防侵袭。这些条件,是建置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理想的好地方。也就是说, 梧州地处于西江、浔江和桂江的三江汇合处, 乘船溯江而上可到广西各地, 直通云贵,顺江流而下可达粤东, 能在政治、军事上控制一方, 在经贸上腹地又广。就是这些缘由, 梧州成为从明朝至清初两广总督府的驻地, 后来成为广西“水上门户”的要地。韩雍对梧州的评价有说服力, 很有代表性。
    
  自古至今, 梧州城能成为历代县、州、郡的治所缘由也是如此。特别是在科学不发达, 军事防御力量差, 交通运输工具落后, 尚以水运为主的汉至南朝时代, 地方一级的郡县治所, 选择水运方便, 有防御条件的地方尤为重要, 是客观需要。故可以判断, 广信县治所、苍梧郡治所在今梧州城。但陈乃良先生撰写的《苍梧郡广信县设置沿革考》[2 ] (以下简称《沿革考》) 一文, 以及陈楚源先生的《古广信县置治探源》[3 ]一文等, 都提出苍梧郡治、广信县城都在今广东封开县, 值得商榷。对此观点, 我不敢苟同。缘由之一, 封川镇的地理位置不如梧州优越。据明朝《封川县志》记载, 封川地的最早古城位于今封开县封川镇附近,“南临大江, 北倚崇山。”即该城位在今封川镇管辖区的西江畔北山南麓。当今封开县城坐落在贺江(下游又名封开江) 与西江两江汇合处, 与上述古城相距十多公里。新城是何时从上述古城迁到此新建呢? 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101 卷, 有“隋移置封川口(即贺江与西江汇合处——作者按) , 后皆因之”的记载。从这个记载时间来看, 位于封川口江口镇不是本文讨论范围。位于封川镇境内的古城, 是南朝以前的年代修建, 为本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这个位在西江畔的封川地古城, 与处于西江、浔、桂江三江汇合优越地理位置的梧州相比, 显然差矣。故苍梧郡治所、广信县不可能在封川。缘由之二,封川古城往北的通道线, 条件差。即是说, 封川和中原地区两地的交往, 虽然可以沿贺江、富川江、潇水和都庞岭、萌渚岭的山间低谷通行, 但这种水陆兼备行程, 要翻越崎岖不平羊肠小道行走, 要在众多急流和浅滩的河道行船, 困难大,运量小, 不安全。在社会安定的正常商贸活动中, 人们不会走此道, 而是乘船沿湘江、灵渠、漓江、桂江的水道线行走。故苍梧郡治所、广信县城, 亦不可能设置在封川古城。

  古迹名称尚有保留

  苍梧郡的古迹和郡守活动的场所, 现在在梧州城尚能听到和找到。如清初, 汪森收集前人的著作编成《粤西文载》, 记载有: “自舟洲而来,衔青沙珠, 积成陇阜, 名曰珠丘, ????《图经》云, 朱临水, 在郡城南。后汉郡守陈稚升, 郡事暇时, 钓鱼于此。”[4 ]所提及的“珠丘”和“陈稚升”在今梧州尚有遗留痕迹。这些由江水冲刷堆积而成的“珠丘”位于何地? 用清嘉庆吴九龄《梧州府·古迹》篇所记述: “郡邑古斯名胜之遗迹多矣, 虽然万古珠邱(丘) 之地, 空望云山尚书祠堂也。”的文句内容, 就答复了这个问题。此句把“珠丘”、“云山”两个地貌类型连在一起, 说明一个地域的地貌特征。弄清一个地貌类型位在何地, 另一个类型位何处就迎刃而解了。“云山”即白云山, 位在梧州。这样“珠丘”无可非议, 位在梧州的河滩上。“陈稚升”有其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 年~75 年) 任苍梧郡太守。他为百姓做过有益的事, 政绩多, 得到百姓敬仰。在后人修建七贤堂(又名七公祠、名宦祠) 立像祭祀的年代, 他是七贤之一。现在, 七贤堂虽然不存在了, 但其所处位置, 在地方史上是有“七贤堂, 在府城冰井东”[ 5 ]的记载。“冰井”即冰泉, 是众所周知的梧州地名。由此可见, 苍梧郡治位在梧州。又如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明代嘉靖《梧州府志》和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的古迹篇或山川篇内都有“刘曜为太守, 常登此山,仰观星历, 因号通星山”的记载。这个“刘曜”,是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 年~220 年) 苍梧太守, 任职期间在苍梧做过一些改造山河工程工作。如古籍所载于鹤奔岗(梧州白鹤山———笔者注) “尝凿断岗, 有双鹤飞击”[ 6 ]的故事, 就是反映以刘曜为主帅组织劳力去挖山“断岗”的。“通星山”坐落的地位位置, 据明代《殿粤要纂》卷二的《苍梧县图》图示, 大致是位于今梧州城西北的西竺园一带。上述这些古籍记载, 说明了苍梧郡治所位在梧州城。
    
  又如, 《大清一统志》30 册(广西) 梧州府条, 有“朝台岗, 在苍梧县西北六里, 相传刘宋时郡守筑台山上, 每朔望率僚佐望阙而拜”的记述。谢启昆《广西通志》也有“朝台, 在北岗上, 刘宋时筑”[7 ]的记载。这些记述, 清楚地说明“朝台”始建在南朝刘氏的宋代, 清楚地说明此古迹位今梧州城区北部的山岗上, 也说明该地为郡城所在地, 不然不可能有郡大爷们在每月初一、十五于此地向皇帝请安问好的现象出现。由此可以肯定, 今梧州城, 是当时的广信城苍梧郡治所。
    
  再如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明朝嘉靖《广西通志》和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 都记载了广信县城所处在地理位置。如《读史方舆纪要》梧州府广信条, 记载广信城“在今府治东, 汉置, 自三国吴以来, 皆因而不改。城邑考, 府旧城在大云山麓, 东北跨山, 西南两面皆临江。”此“在今府治东”之意, 是说该城有新城、旧城之分, 新城为梧州府署所在地, 旧城区位在城东部, 据史书记载, 新城为宋朝开宝年间兴建, 有城墙和城门, 位在今东正路和文化路交接处为东门所在地。广信旧城位在东门外,面积较小, 大致今石鼓冲口至云盖路一带为其城址。“大云山麓”, 即今白云山麓。此山向南的支脉, 名为云盖山, 故为云盖路之得名缘由。“西南两面皆临江”, 是说广信城西濒桂江, 南临西江。这些记述, 充分说明了今梧州城就是广信城。
    
  上述依据, 就足以说明了今梧州城为苍梧郡治所, 为广信县城。可是, 《岭南文史》1996 年4 期“西江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初探”一文, 为了要说明自己观点, 证实苍梧郡治和广信县治在封开县, 把史书中的一个完整内容的句子只要上句, 弃掉下句。即该作者引用《读史方舆纪要》梧州府广信城条时, 只用上句“在今府治东, 汉置, 自三国吴以来, 皆因而不改。”却把紧接连的“城邑考, 府旧城在大云山麓, 东北跨山, 西南两面皆临江。”的下一句弃之不要。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 是缺少说服力的。尤其是1995 年出版的《广东历史地图集》, 把广信县治标放在今封开县封川镇位置上很值得商榷。

  沿革志记载梧州城为治所

  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 汉武帝平定南越置苍梧郡和置广信县起, 一直延续到南朝梁、陈败亡的700 年历史里, 苍梧郡、广信县名称及其行政机构一直存在。期间, 因朝代变换,以及为了统治者的需要, 苍梧郡和广信县进行了多次调整, 使之郡县范围逐步趋向缩小。具体说, 西汉时, 苍梧郡管辖地域范围大, 领广信、猛陵(今藤县、岑溪地) 、谢沐(今富川瑶族自治县北部, 湖南省南部江永县一部分) 、高要、端溪(今罗定、信宜和德庆市地) 、临贺(今贺县中部) 、冯乘(今富川瑶族自治县北部和湖南江华县一部分) 、富川、封阳(今贺县南部) 和荔浦10 个县。三国东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 , 冯乘、富川、临贺和封阳等县, 从苍梧郡析出置临贺郡。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 年) ,高要、端溪两县又从苍梧郡析出置新宁、晋康两郡。紧接着, 猛陵县的西部、南部也从苍梧郡分析出, 置永平郡。南朝梁、陈时代, 广信县的东部又从苍梧郡析出, 置梁信郡。广信县原是一个大县, 后来也变成一个小县, 即于吴天纪四年(公元280 年) 分析置新宁县(今苍梧县大坡镇、广平镇地) , 于西晋太康初年分析置农城县(今苍梧县龙圩、林水和新地等乡镇) 。由于上述调整变动, 到南朝梁、陈时代的后期, 苍梧郡仅领广信、猛陵、遂城(东晋时名农城) 和新宁四县, 范围大致为今梧州城区、郊区、苍梧县和藤县东部的地域。此时, 广信县辖地大致是今梧州城区及梧州城以北的沙头和狮寨等乡镇。苍梧郡和广信县的辖地虽然随着朝代变化由大变小, 但治所从未变动, 都位在今梧州城。苍梧郡治所和广信县城都位在今梧州城, 在许多史志书里都有记载, 具体是:《汉书》卷28 记载: “苍梧郡, 武帝元鼎六年开, 莽曰新广, 属交州, 有漓水关。”此记述内容, 既可理解为苍梧郡境内有漓水关, 也可理解为苍梧郡治和漓水关同在一起位在一个城镇内。我认为后者理解不是牵强附会, 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后代人研究和记述此问题, 是采用后者的观点而证实。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8 , 记载有“漓水关, 在府(梧州) 西南, 汉志苍梧郡有漓水关, 即此。”指出苍梧郡治和漓水关同在今梧州城。又如1975 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的“西汉交州刺史部图”和“东汉交州刺史部图”, 把苍梧郡治、广信县城和漓水关分别标放在梧州城和梧州城的桂江(漓江) 的出口处。而且更要指出的是, 王国维校《水经注》引用《汉书·地理志》该段文字时, 就在苍梧郡后有个“治”字(具体请看下一段的《水经注》引文) 。这说明上述《汉书》记述的内容, 是包含有苍梧郡治的意见在内, 也更证实苍梧郡治所位在今梧州城。
    
  王国维校《水经注》卷37  水条, 记载郁水“东迳猛陵县。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 王莽之猛陆也。氵艮水(今北流江——作者按) 於县左合郁溪(古名郁江, 现名浔江——作者按) , 乱流迳广信县。《地理志》曰: 苍梧郡治, 武帝元鼎六年开, 王莽之新广郡, 县曰广信县, 王氏《交广春秋》曰: 元封五年, 交州自嬴阝娄(今越南河内市西北部) 移治於此”。此段文字, 清楚地记述广信县城为苍梧郡治, 为交州治所所在地,可澄清一些人把广信县治和苍梧郡治分割两地的错误说法。同时也清楚说明了广信县城所处地理位置。广信城位在氵艮水注入郁江处作起点, 到郁江东流至广信县境河段的东头和广信县西部。这里说“广信县西部”是和广信县东部今封开县相对而言。当郁江(浔江) 从上而下水流到广信县境, 引文句子就出现有苍梧郡治名称记述, 可看出广信城位在该县西部。由此可见, 原广信县西部地域就是梧州城区, 也就是说, 今梧州城就是历史上广信县城和苍梧郡治。
    
  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梧州苍梧条,记载“汉元鼎六年平吕嘉, 以其地为苍梧郡之广信县也, 自汉至陈为郡不改。”又记载有苍梧县“本汉苍梧郡广信县地也, 自汉迄陈不改, 开皇十年置, 于此立苍梧县。”这些记述, 说明了今梧州城从汉朝至南朝陈的年代为苍梧郡治和广信县治所。宋代欧阳文心 《舆地广记》苍梧、交州、广信条, 也记载有“苍梧县, 本汉广信县, 为苍梧郡治, 东汉以后因之。隋平陈, 郡废, 改广信为苍梧。唐立梧州。”这也说明从汉朝至南朝陈时代的苍梧郡治所和广信县城位在今梧州城。
    
  明朝至民国年间, 官方编纂出版志书和名家撰写的专著众多。这些著作, 不少记述今梧州城从汉朝至南朝陈时代为苍梧郡治所和广信县城。如明朝李贤《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四梧州府条,以及《大清一统志》三○广西册梧州府条, 都记述广信城就是梧州城, 都记述苍梧郡治在梧州。旧志书写得最好, 被称为“省志楷模”, 最有权威性志书的为清朝谢启昆《广西通志》, 在该志第一册卷三、卷四、卷六的表格文字和条文, 都记述苍梧郡治和广信县城位在今梧州城, 都记述两个治所建置时间是从西汉元鼎六年起至南朝败亡长达700 年历史。民国年间, 蒙起鹏《广西通志稿·地理篇郡县沿革》, 也记述今梧州城为苍梧郡治所, 为广信县城。
    
  广信城(梧州) 为交趾刺史部(从东汉建安八年即公元203 年改称交州) 所在地在上面已提及了。它为刺史部和交州治所的起止时间, 在古籍有记载。《汉书·地理志上》注引胡广记的记述是: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 “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 别于诸州, 令特治苍梧(梧州城———作者按) ”。宋朝欧阳文心 《舆地广记》梧州条的记述, 是“建安八年立交州牧治此(梧州城) , 十五年(公元210 年) 徙治番禺(广州) ”。这说明今梧州城为交州刺史部和交州治所合共有316 年时间。
    
  上述的史志记述, 都说明了今梧州城为广信县城, 为苍梧郡治所, 也看出曾一变为交趾刺史部所在地。可是, 《沿革考》一文, 否认这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用大量篇幅分析推断今广东封开县江口镇为苍梧郡治所, 为广信县城。我觉得拿不出过硬史料, 难使人信服。尤以说,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述广信县城和苍梧郡治所位在今梧州城为“一处败笔”, 是谬误, 使后人撰写有关问题时就以讹传讹的观点值得商讨。事实上, 并不像《沿革考》所言, 不是李吉甫“始创”, 不是后人采纳李吉甫的观点, 而早在《汉书》和《水经注》已记载了苍梧郡治所和广信县城位在今梧州城, 同时当时的一些古迹遗址尚存, 这些都否定了《沿革考》的猜想或武断。《沿革考》还说《广西通志·郡县沿革》苍梧郡条和民国蒙起鹏《广西通志稿·地理篇》有记述封开县江口镇为广信县城, 为苍梧治所的内容, 查无此记载, 无说服力。
    
  历史上确有一个短暂时间, 今封开县江口镇为苍梧郡治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1记载, 有“汉苍梧郡广信县地, 梁析置梁信县,为梁信郡治, 并置成州治焉, 隋平陈郡废, 改州为封州, 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封川县, 大业初, 改置苍梧郡於此, 唐武德四年复置封州。”《大清一统志》封川条, 也有此内容记述。从这些记述内容来看, 清楚地说明了, 今封开县这块地域, 从汉至南朝这段历史属治所位在今梧州城的苍梧郡广信县管辖。到了隋朝大业年间, 苍梧郡治所才从梧州迁往封川。《沿革考》把梧州和封川两者建置时间和地点颠倒了, 是错误的。

  有地下出土文物作佐证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因城市发展需要,梧州城在城建过程中, 先后发现西汉窑址, 发现从汉至南朝古墓, 出土大量文物。现根据《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出版) 发表论著材料, 从中选出几个文物点就足以反映出当时广信城的大体概貌。
    
  富民坊文物点, 位在城西北桂江西岸的低丘土。发现一处陶窑群, 先后挖出27 个陶窑遗址,占地面积约1 万平方米, 出土大量半成品和印纹陶片。这些陶器的陶壁厚薄不匀, 经鉴定这些窑为西汉生产印纹陶的陶窑遗址。又在窑址南面约300 米~400 米处, 即今梧州市一建公司驻地内,发现一古墓, 该公司因挖土建房, 发现此墓室文物丰富, 有瓷器、铜器、饰品共63 件, 以及五铢钱130 枚。铜器中的提梁壶、薰炉和神兽人物镜等具有独特风格。梧州博物馆鉴定该墓为南朝古墓。
    
  鹤头山文物点, 位在城区北面的鹤头山最高处。1973 年11 月梧州胜利酒厂在该处基建中发现两座墓葬, 出土文物繁多。这些文物有铜皿、铜樽、规矩纹铜镜、五铢钱和直身罐等, 具有独特风格, 与我国南方一些省出土同类文物形状近似。文物部门鉴定两墓为东汉墓。
    
  旺步文物点, 位在城区西江南岸。该处有多座古墓, 出土文物有刻花铜案、铜碗和铜尺等多件。其中铜碗的碗花背面, 刻有“章和三年正月十日钱千二百文”铭文。“章和”为东汉章帝刘火旦的年号, 有力说明此两座墓为东汉墓。文化路文物点, 位于城区北山下的文化路。70 年代初期, 市政工程部门在修建地下水道时,于该地发现一座完整的砖室古墓。该墓出土有双复耳青瓷罐等近30 件文物。仅从该墓使用的平面网纹砖来看, 这种砖与该市过去出土有“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六年壬申富且寿考”的墓葬遗物的纪年砖基本一致。“永嘉”为西晋怀帝司马炽年号。这说明此墓为晋代墓。
   
  从上述文物点的分布和出土文物的数量、生产技术水平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有说服力的结论。一, 该地是个大的居民聚落点, 是个具有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 换句话说该聚落就是广信城。这些古陶窑遗址和众多古墓, 聚集分布在该聚落点的边缘地带, 既说明此为大的聚落点, 又反映出居民谢世后就近把尸体埋葬于聚落点的郊外而形成多古墓。若是古代此地居民数量少, 不可能有如此多古墓。而且众多的陶瓷, 反映出生产的产品不仅是供应本聚落居民需要, 而是外销它乡为主。据有关文物调查报告的记载,就有“据考古调查, 沿桂江而上的昭平黄姚公社杨村、荔浦马岭公社、西江上游的贵县等地汉墓都出土有这器物(即梧州富民坊生产印纹陶器) ,有可能就是该窑产品。”[8 ]此记述, 虽然尚未完全肯定上述地方古墓出土的陶器就是富民坊陶窑所生产的产品, 但有参考价值, 说明富民坊生产陶器数量大, 销售腹地面广, 是可以证实。这说明广信城(梧州) 为岭南地区陶器生产中心之一,是无可非议的。又从古墓出土类别众多的铜器制品和银饰品来看, 它说明有一部分产品是本地制造, 在本地具有手工业作坊和熟练工人。存在上述这些现象, 说明了本问题的开头语的结论。二, 广信城(梧州) 为岭南地区传播长江流域各地生产技术中心地之一。该城出土文物的风格,不少与长江流域一些地方出土文物的风格近似。如鹤头山墓出土的东汉铜鼎, 与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的铜鼎相似, 形状都为浅扁腹, 平底, 腹外有凸弦纹一圈, 外附对称两个半圆耳,三角扁足。又如文化路晋代砖室墓出土的双复耳罐、四耳罐等青瓷器与长江流域一带出土晋代瓷制形状和纹饰大体相同。此种现象的出现最具有说服力, 反映出广信城(梧州) 有水陆交通线通往长江流域地区, 特别是通过湘桂运河, 沿漓江而下与沿江一些城镇有商贸来往关系。广信(梧州) 城利用它的优越地理位置, 与长江流域的一些城镇进行商品和技术交往。再如1986 年, 考古工作者在钟山县红花乡西岭一座古砖室墓出土的铺地砖里, 发现印有“永嘉六”、“富且贵”等铭文。此墓的铭文、与梧州城的晋墓出土有“永嘉六年壬申富且寿”、“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的纪年砖是相同的, 说明了两者是同一个年代的晋朝古墓。更要指出的是: 在此两地晋朝古墓所出土青瓷器的釉色、形状和纹饰等特征不仅相同, 也与长江流域晋墓出土同类器物颇多类似。[9 ]这三点一线的出现, 说明当时长江流域到今梧州城有一条通行驿道, 才有可能把长江流域地区生产青瓷器产物通过此驿道向富川和梧州城推销。这条连通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驿道, 不仅从出土文物有所反映, 在有关史籍记述秦汉时代我国南方的交通驿道线网时, 亦记述有“自今湖南道县经江永、广西富川、钟山、贺街、信都至苍梧的驿道”[ 10 ] 。可见, 广信城(梧州) 有水陆交通网通往各地, 是岭南地区交通枢纽之一,为苍梧郡治所, 这是不能否定的。但要指出, 这条驿道与之沿湘江、灵渠、桂江下梧州的水运线相比, 作用则居次要了。
    
  封开县虽然也发现有汉代古墓, 但数量少,而且这些古墓都远离县城, 分别位在距离封川城50 公里~60 公里的北部南丰镇和羊墩及东北部杏花镇斑石岭等地, 位在古封川城的古墓就罕见。这种现象的存在, 与今梧州城边缘地带存留有众多汉至南朝的古墓相比相差太大。两地水陆交通条件相比, 差距亦很悬殊。总之,《沿革考》等文、图的广信县城和苍梧郡治都位在今封川县之说, 值得商讨, 应予否定。(作者:刘茂真)

参考文献:

  [1] [7]谢启昆1广西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1胜迹略七1梧州府1[M]1
  [2]陈桥驿1历史地理(十五辑) [M] 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3]广东省文史研究1岭南文史1封开文史专号[ C]11996(4) 1
  [4]粤西文载校点, (卷十四) 山川志1梧州府[M]1
  [5]明嘉靖1广西通志(卷三十九) [M]1
  [6]宋代王存1元丰九域志,附志,卷九1梧州[M]1
  [8]李乃贤1广西梧州富民坊汉代印纹陶址发掘[A]1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C]1文物出版社,19841
  [9]广西钟山发现一座西晋纪年墓[J] ,考古,1988(7) 1
  [10]广西公路史1公路史前的道路发展述略[M]1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原文载《广西地方志》 2001 年第6 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