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整理:大周原考古记

 红豆居士 2016-05-19

  5月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主办的“中华文明探源与上古史重建系列讲座”第四讲“大周原考古记”在二教410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主讲,主持人为活动负责人考古文博学院15级本科生张致斌。


  历史上的周原


  讲座开始,雷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的周原。周原,一个并不那么闻名于公众的名字,青铜器之乡,亦是周人的发祥地。


  在广义上,周原指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区,而在狭义上,周原即是岐山和扶风之间的周原遗址。在历史上,周原地区十分著名,最初考古学界即认为 “古公亶父,止于岐下”中的先周都城“岐邑”就是这个地方。  


  周原地区的有非常丰富的文物埋藏,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著名的西周晚期毛公鼎,其铭文是西周晚期金文的代表之作。七十年的周原考古历程中,早在解放前已经零散进行一些发掘。解放后,考古发掘断断续续地进行,于1976年发掘出了周王的宗庙。自1999年开始发掘,考古队又在周原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墓葬,陪葬品中青铜器、陶器丰富,此外具有重要意义的手工业作坊——齐家村北石器作坊遗址。这个遗址专门制作“玦”,这种在鸿门宴上被用作暗号的玉佩饰,在西周时期实际上是耳环。此外,考古队还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以及重要的西周铸铜作坊。


  雷教授接着指出,然而随着大量西周时期的遗物遗存被先后发现,先周时的东西却很少,考古学家们找不出多少先周都城的迹象。这与原本周原是古公亶父“岐邑”的判断似乎并不相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走出小周原遗址,去大周原地区的广袤天地间寻找岐邑就被提上了日程。


  周公庙甲骨横空出世


  介绍完历史概论,雷教授又幽默地提出说2003年12月24日,世界上彼此遥遥相隔的两地在同一天发生了两件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事,一件是萨达姆被捕,而另一件则是周公庙甲骨的意外发现。


  那是一次常规的调查汇总,负责项目的北大老师和同学们在废弃的水渠偶然发现了两片有字甲骨,其中一片辨识文字多达37字,是目前所见周人刻辞最长的一例。抓住这个重大的机遇,当时正值春节,刚过完年,一只专门的考古队伍就迅速地组建了起来。通过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试掘,在废弃的现代水渠打破的两个坑中又有不少新的甲骨发现。


  出土的甲骨中有一块甲骨记载了周公东征建成周等重要事件,这些和文献相应的内容让我们可以判断占卜主体——这两坑甲骨很可能就是周公本人的档案库。周公庙甲骨共辨识出495字,在发现较少的西周甲骨学领域,可谓字字千金。


  不期而遇的重大发现


  考古的发掘往往都是不期而遇的,当然必然也在其中起着作用。对此,雷老师深有体会。在乘车上山的途中,因为考古学家习惯性的观察,一条夯土墙被意外发现了。


  兴奋的雷老师进一步寻找,夯土上的夯筑痕迹可以判断出是西周时期无误,如果真的是城墙,这将是当时全国发现的第四座西周城址!而也有成为岐邑的可能性。


  在地方文物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接连发现重要以及的周公庙遗址进行了大范围,极细致的考古钻探。最初发现的那座竟然是四墓道天子级的大墓。而最初发现的夯土墙竟是这片高等级墓葬的陵园垣墙。

       
  其他遗迹中,卜甲坑、中等级墓地、和首次出土先周陶范的铸铜作坊。这不但推翻了郭沫若在之前提出的“周人灭商前不会铸造青铜器”的论点,还支持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研究区分出了商周两系。西周早期是一个去商化的过程,直到中期,商文化因素才渐渐融入,而确切的周文化才得以确立。

       
  遗憾的是,盗墓活动的猖獗,使得周公庙遗址中打开的墓葬大多空空如也,其中珍贵的历史信息、墓主人身份表示无从得知。但是考古学家仍从残存的有限的遗物——长达1.2米的石磬、多件原始瓷以及刻划文字基本判断出这里就是周公家族的采邑。


  在周公庙取得了这么重大的进展,然而岐邑仍未出现。周原的考古工作决定再次转移阵地,到大周原的其他地方去调查。


  冬天里的一把火


  雷教授接着又说2004年冬,在劝读遗址调查时,在当地人的提示下又发现了一条商末周初的巨大版筑城墙,惊喜的发现这居然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城!这座城被一条晚期水沟贯穿的南北的地形,因此被命名为水沟遗址。遗址内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地下水系统,出土的诸多陶制排水管道。上还刻着中国最早的八卦符号——数字卦。水沟遗址还有很多质量很好的条形空心砖和板砖,将中国的砖瓦发现从秦汉时期“提前800年”。


  此外,考古理念也在不断实践中发展:把大周原当做一盘棋,考虑区域聚落形态和聚落相互关系。而不仅仅盯着一个的点状遗址,单纯确定性质——CONTEXT(背景)考古学投入使用,以期建立对于更深入认识。


  真正的周公庙


  “周公庙”的得名是因唐人在此修建的纪念建筑。而在2005年,考古工作者发现,最早的真正的“周公庙”在周时就位于此处。


  与此同时,在CONTEXT的考古理念的指导下,周原地区的考古工作“西征”和“东进”都有收获。西征一路人马发现了宝鸡蒋家庙周城。雷教授说,之前周原地区城址发现的少是因为总在平地上寻找,而我们新发现的周城却大都在山上修建。这很可能是以为比邻戎人而居的军事需求。


  东进也成果丰硕,06年到08年对于孔头沟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铸铜作坊的遗址和精美的陶范,出土的一些文物上的文字表明这很可能是姜太公的采邑。而召公的采邑也被发现,至此西周三公都已经齐全。


  地下档案库


  介绍完考古遗址的发现,雷老师又为我们介绍了具体遗存遗物。这几年里,周公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发现辨识2500余字,是全国其他各地发现西周甲骨文字的两倍半。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周甲骨文的认识,基本了解了周人甲骨的埋藏规律。雷教授通过图片展示了甲骨的出土现场,开放式发掘发的使用田野上的各类遗存呈现有机关联的状态。周甲骨的刻辞涉及了人物、地理与方国、祭祀、战争、数字卦,纪日及月相,占梦卜辞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甲骨上首次出现了文王之父“王季”的名字。


  在此着重强调,关于甲骨文,雷教授特别提出要建立起作为考古学的西周甲骨学研究,而非单纯的古文字考据。


  此外周原考古给雷教授带来重要的田野考古方法启示除“Context“之外就是“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考”。考古发掘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破坏,因为其不可逆性,更需要严格的规范。“遇到好东西就停下来”,哪怕下面还压着更早的地层也不能轻易让重要的遗迹消失。要始终相信后继学者会有更好的技术,在更多的经验支持下做出更好的解读。




  重回周原


  在离开周原近十年之后,分析了岐邑所在地的可能性,雷教授带着学生重新回到了周原。这次他们在周原地区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采取统一区划基础上的“小探方”式发掘的方法, 共发掘墓葬44座,清理马坑1座,车马坑1座。出土不同质地随葬品500余件(组)。其中包括精美的马络饰、玉器、原始瓷器、铜器等等。试掘了面积108平方米的两区居址遗存,清理西周时期灰坑8座,发现了制骨和铸铜遗存,这说明了这里曾存有手工作坊。  


  2013年,在周原遗址开展了达50平方公里的大规模调查。画出了先周时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和西周后期的聚落功能区图示。清晰的展现了周原遗址规模的发展过程。雷教授说,这样大的规模,这样完备的功能区,现在看来“岐邑”还是最可能在周原。


  2014年,“让周原活起来”。雷教授带领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本科生在周原进行了当年的实习。一系列重大发现由接踵而至。被称为“西周第一豪车”的车马坑就在“最早的四合院”凤雏建筑基址的附近。铜轮子、“金镶玉”(铜镶嵌绿松石)的精美装饰都让人啧啧称奇。写有“周”字的刻画陶片、墓葬和青铜器的出土,“中国最早的镀锡产品”,还有发现的3000多平方米,目前西周最大的社宫,也是中国现在所见最早的“社”


  周原梦


  讲座的最后,雷老师向我们展现一幅未来周原遗址的壮丽图景。如今这里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周原国际考古基地,未来将建成一条连贯的大周原考古旅游线路,诸多遗址、遗址公园将彼此相连,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之下重现当时这片地区的先人风貌。实验考古基地、主题公园、大地景观,而最终的目标,还是将周原遗址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让中华文化的重要来源“ 周 ”,为世人所见所感。


  “考古学就是让干涸的重新喷涌,让死去的借尸还魂,让过去告诉未来,让历史奔流不息。”不管是宏伟壮丽的周原梦,还是令人痛心的盗墓噩梦,考古学都在不断地自我发展着,给大家呈现出新的世界。

  “考古学就是让干涸的重新喷涌,让死去的借尸还魂,让过去告诉未来,让历史奔流不息。”不管是宏伟壮丽的周原梦,还是令人痛心的盗墓噩梦,考古学都在不断地自我发展着,给大家呈现出新的世界。
(文章来源:北大文物爱好者协会微信公众号“Relicfan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