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卷 《哲学家们》 二 汉学与宋学

 昵称30232863 2016-05-19

 

 

 

中国的儒学自秦火之后,大约可分成两大系统,汉学和宋学。

 

汉学其实是经学,不管是神神道道的,成天说什么“春秋大义”,什么“天人感应”的今文经学,还是埋在故纸堆里,成天说古礼如何古诗如何的古文经学,他们都是经学。他们的师承是从荀子一路传下来的六经,他们念的是章句,就是教科书的各种参考书,工具书啦。当然,你知道的,对于秦火之后,那些呆头呆脑的知识分子,这一套还是很管用的,但是到了后世,佛道兴起之后,实在的说,那一套,就不怎么能吸引得住人了。佛教的十二因缘,五蕴八苦,四圣谛,八正道,这一切的一切,看上去实在是精彩极了,简直说尽了整个的人生啊,简直能解决一切的生死爱欲问题,哪是那个“未知生,焉知死”的旧儒学能比得了的?

 

所以后来又有宋学。

 

宋学不是经学,宋人也不怎么重视六经,他们更重视四书,那是无论在篇幅上,还是难度上都比六经要低了很多的东西。

 

这么跟你说吧,对于汉人,《论语》其实是启蒙读物,读六经之前就要读的,它不过是孔子门人记的笔记,都是些语录,无非是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励志的小册子。而《孟子》是诸子之一,跟《庄子》一个档次,读不读随意,它多是记录孟子如何对着梁惠王齐威王宣讲王道,把那两个王唬得一楞一楞的大道理,演讲还是很精彩的,但也只是精彩而已。《中庸》和《大学》么,其实是《礼记》里的两篇,而《礼记》,其实是对《仪礼》的解释,所以相比之下,《礼记》里直接解释《仪礼》的篇目如《曲礼》《礼运》之类,可能更受重视一些。当然,也有讲情怀的,那么显然《礼运大同篇》更能叫人神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哪,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实在是让人难以释怀啊。

 

相比之下,《中庸》和《大学》这两篇呢,都是讲如何立志,如何修养的文章,虽然也有“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或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情怀,可毕竟没有《礼运大同篇》直接的乌托邦描写叫人心动啊。

 

而且更重要的是,四书的字数,实在是少了一点,只能算成四本小册子,《论语》一万多字,《孟子》三万多字,《中庸》和《大学》呢,加起来不过五千多字。可春秋三传,就快三十万字了。

 

如果这样比起来,从六经到四书,宋人的档次未免太低,就那三五万的东西,有个什么劲。但问题是宋人不是汉人,他们根本不是冲着这四本小册子来的。他们也没兴趣把小册子上的话注上一遍,疏上一遍,再章句上几十万字,让弟子们背下来。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是“六经注我”派,那四本小册子,不过是他们那些精深思想的一个注释和引子罢了。

 

严格来说,他们不是经学家,他们是哲学家。

 

哲学家和经学家有什么区别?简单的说吧,经学家是做学问的,而哲学家是思考人生的。做学问,是有分野的,有局限的,有具体问题的,他们多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做,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然后给出结论,看看《白虎观通义》上面,为了什么爵位的问题,什么明堂的问题,都是一帮学者争来争去,最后才有一个合理的结论。

 

但哲学家不同,哲学家是要对人生问题做一个根本解决的。如果不能对人生问题做一个根本解决,那他就不是哲学家。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钱的问题么?那为什么有钱了之后,你还是不快乐呢?是社会地位的问题么?那为什么你身居高位之后,还是时时感叹人世无常呢?金钱,地位,爱情,房子,车子,票子,这些都不是哲学家关心的问题,对哲学家来说,这些东西都无法对人生问题来一个根本解决,一个欲望满足了,很快就会有一个新的欲望,新的欲望会比旧的欲望更难以满足,更叫人痛苦。如果没有欲望呢,人们就会觉得空虚,无聊,郁郁寡欢。

 

生,死,爱,欲,是无法通过好生恶死,通过满足欲望来满足的,那只会缘木求鱼,你得对整个的世界,整个的人生来一个根本思考,你得找到真理,你得寻求智慧,或者说,你得“闻道”,然后你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哲学家说得好,“真理不能带给我们富贵,但能带给我们自由”,那是一种真正的自由,比什么政治自由财务自由要更为自由,一个财务自由的人,仍然可能困惑,可能焦虑,可能空虚,可能无法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却能在内心世界里自由飞翔。

 

这才是哲学家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那么你一定问过,世界是如何开始的,又会如何结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时间是否有尽头?生命从哪里来,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生,会老,会病,会死?为什么我们会痛苦,会快乐,会空虚,会充实,会爱,会恨?道德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是善的,那么恶从何来?如果是恶的,善又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眼里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我们究竟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

 

这些才是哲学家们要思考的问题。

 

用这个标准来严格的说,韩愈其实算不上哲学家。当然,他也不是经学家,他不喜欢章句,他只是觉得,不能任由佛教占据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罢了。而且,后世的哲学家们,一般也不会把韩愈当成哲学家,或者说道学家,或者说理学家的,因为在后世的哲学家们看来,韩愈的思考其实很浅。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过一种哲学家们过的生活,他没有冥想,没有沉浸在个人心灵世界里,没有思考世界的本原和生命的意义,他过的,仍然是一种亦诗亦酒的文人生活。但是,他们仍然把韩愈当成新儒学的第一人,那是因为,在那个举世都在谈佛论道的时代,他,韩愈,是振臂一呼的第一人。如果没有韩愈,宋学仍然会诞生,但是如果没有韩愈,中唐的天空,就未免有些失色,而且如果没有韩愈,有些事情也许真的会不一样吧。要知道,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就是在四处借书的过程中,看到了六卷本的《昌黎先生文集》,爱不释手,从此以韩愈为榜样,开始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的。

 

可以这么说吧,韩愈在那个举世谈佛论道的时代,做了好几件只有后世宋朝才会做的,开创性的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