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际交往中不得不学的餐饮礼仪

 廖小华 2016-05-19

“吃”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等等都是在饭桌上完成的。这也是一种餐桌的文化。

图片发自简书App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礼记、礼运》中也有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之》中更是说“食色,性也”,很好的诠释了,在人类这个族群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继续生存和繁衍下去的,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今还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如同饮食文化这样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便是政治家,统治者都会非常的关注饮食文化。比如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对中国的烹饪,进行了情有独钟的说明。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他的执政纲领中,也着重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其实各朝代的统治者无一不把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放在首位。

“吃”一直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更上升为一种政治活动。“吃”对于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深刻的影响,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平时注意留心我们的日常语言和词汇构成,都可以发现。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比如,见面打招呼的时候,说“你吃过饭没有?”;骂人的口头禅,是“你这个饭桶”;赞扬什么东西,则说“脍炙人口”;得意满足的时候,是“吃香的,喝辣的”;没有意思的文章,形容为“味同嚼蜡”;生活艰辛,则表示是“酸甜苦辣”。由此可见,饮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注饮食礼仪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上更好地与人交往,获得他人的认可。

中国饮食讲究礼的是“礼、情、精、美”。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联系,“礼”是一种知趣与规范。在餐饮礼仪当中,包括坐席的方向,筷子、勺子等餐饮器具的排列,上菜的秩序等等,都体现着“礼”。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它只作为一种礼仪的形式,更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精神,这种里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中。可见,吃吃喝喝,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天,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精”与“美”侧重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他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符合时代风尚的领域。

饮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在“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衣结合”等方面。只有掌握中餐礼仪,对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各大菜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够在生活中对中餐礼仪的规则灵活运用。

饮食文化的风格,主要是指十美风格,也就是“质、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这十美风格意味着中餐饮食不只是一种生理活动,更是一种美妙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充分体现文化特征的身心享受,它表明中国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

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的饮食观念主要讲究的是感性,注重“味、色、香、形”,中国人的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而西方讲究是理性,注重营养,考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

图片发自简书App
餐饮对象的差异,中国人讲究吃“味”,用料随意,素菜为主。中国人的体型大部分“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肤质细腻”属于植物型体格;西方人则讲究的是硬菜,如说大块肉整块鸡,荤菜为主。西方人的体型“高个、长腿、宽肩、肌肉发达”属于动物性型体格。

饮食方式不同,中国喜欢团团围坐、共享一桌、相互尊重,礼让,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范畴;而西方,更多的是自助餐,各取所需,位置不固定,走动自由、主要体现对个性、自由的尊重。

长期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享受着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经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谈论这个话题,是希望大家关注中华传统的饮食文化,传播礼仪,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用餐形式进行不同的划分,根据用餐的规模,可以分为国宴、正式宴会、家宴和便晏。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同规模的宴会,它的礼仪规则是不一样的,从他的正式程度规范度都会体现不一致。如果根据餐具的使用划分,可以分为分餐式、公筷式、自主式、混餐式。关于分餐式,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实际上远古时代人们吃饭时,一直是使用“分餐制”,原因是原始社会遵循着一条共同的原则,就是对财务共同占有,平均分配,食物也不例外。

后来,到了阶级社会,虽然事物不再公有,当时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继续保持着“分餐制”,到了隋唐以后,实行了三千多年的“分餐制”才退出江湖,到了宋代以后,才真正的普及“和食制”,如今算来已经了好几百年了。

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特别想请自己心仪的人,或是重要的客人吃顿饭,这时候就要体现你的邀约艺术,首先,你得学会赞美和观察的被邀约的人,你要学会投其所好,让对方对你有好感,接下来就要注意邀约的时间,需要给对方选择思考的时间,当然还要注意你邀约的地点和环境。

我们可以先当面邀约,第二天再电话跟进,如果对方不答应,过几天电话跟进。邀约过程当中要注意态度,一般来说,经过几次的邀约,基本上邀约都可以成功。不信,试一试就知道了,在具体的执行中还要注意沟通的话术。不过,这里排出了完全无交集的两类人,比如说男女之间完全无好感,没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特殊情况等等,或者是完全不同频道的两类人,外界因素太多,具体情况具体看待。

我们中国人饮食习惯,与其说是请吃饭,还不如说是请吃菜,所以对菜单的安排尤为重要,它主要涉及到点菜和准备菜单两方面的问题。点菜的时候,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必须量力而行。被请者在点菜时,一是要告诉做东者,自己没有特殊要求,随便点,这实际上正是对方欢迎的。一顿标准的中餐大菜,不管什么风味,上菜的秩序大体都相同,通常,首先是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主菜,接着上点心和汤,最后果盘。了解中餐标准上菜秩序,不仅有助于在点菜时早做安排,而且还可以避免因为不懂而出洋相,闹笑话。

一般而言,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做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而让他来点菜,除非他主动要求点菜,否则他会觉得没有面子。如你是赴晏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要点菜的时候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主人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价格适中,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并记得征询桌上人的意见,特别问一下“有没有什么是忌口的”或者拿出菜单,问一下大家喜欢吃什么,让大家都感觉被照顾到了。点完餐以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

点菜有三个规则,一看人员组合,我看二看菜肴组合,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从而来决定点菜的具体情况。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最好不要当着客人面询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如果是商务宴请,这个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点菜时,一般要注意“三优四忌”,优先考虑的菜肴,一般指具有中餐特色的菜肴,本地特色的菜肴,还有本餐馆的特色菜。当然,如果是家宴的时候,可以是主人的拿手菜。其实,只需要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尊重和友好就够了。

实际生活中,还必须要考虑一些特殊人群,宗教的禁忌;出于健康的原因,对某些食品不适合;不同地区偏好不同,比如贵州,湖南等省份的人喜欢吃辣;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还有就是特殊职业,比如说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喝。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让对方的犯错误。

中餐餐具包括筷子、勺子、盘子、碗、水杯、餐巾等。我想特别说一下筷子,作为“筷子”起来说,它的普及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以后,筷子一直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在2003年因为非典事件的爆发,做了一个调查,十大陋习中有六条体现宴会场合上,而最主要的问题是筷子的问题,因此,当时提出了中餐的改革,要求改成“双筷制”。这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安全卫生减少疾病的传播。筷子作为中餐中最主要的餐具,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筷子的用法等等细节问题,比如说筷子只能拿到筷子的三分之一处,一方面是,看着会比较优雅,另一方面也是运用科学的,筷子的杠杆的原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关于筷子的规则,无论筷子上是否残留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倒人胃口的;与人交谈的时候,要放下筷子,不舞动筷子;不要要把筷子竖插在食物上面(这种插法是祭奠死者的时候用的);严格筷子的只能只能是夹取食物,不能用来剔牙,挠痒之类的。

接着说餐巾的问题,会比较正式的中餐,在用餐前会上一块湿毛巾,这个是毛巾用途是只能用来擦手,而不用不能用来擦脸或者是擦汗。在正式宴会结束后,有些餐馆会再上一个湿巾,和前面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用来擦脸和抹汗。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一场饭局见人情,希望大家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关注餐饮礼仪,养成一个文明,儒雅的用餐习惯,让我们吃出文化、吃出修养、吃出品位、吃出优雅、吃出格局。

有些人,因为不注意餐饮礼仪中的小细节,而与一个好的前途擦肩而过,看似冤屈,其实也是自己平时不注意积累,修养。

我们有一个学长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她的同学琪琪,学习很优秀,四年成绩,平均绩点接近5分,但是保研的时候,却没有被她们学院最好的导师选中,她觉得很郁闷,大家也都很同情她。我们学长后来跟那个导师吃饭,才知道,原来,有一次聚餐,琪琪刚好跟导师一桌,导师也久闻琪琪同学的优秀,就特别留意了她,发现一顿饭下来,每次琪琪从服务员手里接菜的时候,从来都没有一句道谢的话。导师说“做学术,首先得学会做人。”学长们,恍然大悟,却不知道怎么跟琪琪说这个实事。

还有就是室友隔壁家的刘哥哥,刘哥哥特别喜欢他的女朋友玉米姐姐,玉米姐姐的爸爸妈妈去刘哥哥他们工作的城市,刘哥哥赶忙联系了熟悉的饭馆,热情招待了玉米姐姐的爸妈,可是玉米姐姐的爸妈,却不喜欢刘哥哥。

原来,刘哥哥订餐的时候,忽略了玉米姐姐爸妈的口味,吃饭的时候,刚好是高峰期,服务员上菜慢,刘哥哥催菜次数比较多,态度不太好,动不动就是投诉经理之类的。席间,刘哥哥手机响了,他一边吃饭,一边讲电话,弄得玉米姐姐的父母很尴尬。

其实,刘哥哥他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有事,稍后联系。如果是急事也可以说声“抱歉”,离席处理。可怜不学礼仪的理科生刘哥哥,熟悉的人,可能会觉得无所谓,但是桌上坐的可是从未见过面的岳父岳母啊。

有人曾说“男人婚前对待服务员的态度就是婚后对待老婆的态度”,此话虽有点极端,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无论在商务饭局,还是私人饭局,你怎么对待服务员,反映的不仅仅是礼貌和教养,还有情商。因为心理专家曾在文章中写道“对服务员一味的威胁和指责,可能会让上菜速度会变得更慢,因此你需要展现的是,鼓励和赞美,这对任何人都有效,这也是轻松化解事情的能力。”

在用餐礼仪当中还需要注意,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说,定让大家都方便的餐厅,点大家制作的口味的菜,安排舒服座次;和客人一起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细心的配合客人的吃饭的速度,在客人静静吃完之前。不可以放下筷子,因为主人一旦停筷,客人,就不好意思继续吃下去,其实,体贴和周到,藏在每个餐饮细节中。

当然,礼仪绝不是恪守规矩,虽然在餐饮礼仪规矩当中,按规矩一定要喝了这杯酒,按规矩一定要给对方布菜。如果整个过程中,什么都强调按照规矩来,那这顿饭,就没法吃了。所以说在实际运用之中,规矩往往是破环饭局的。礼仪绝不是恪守规矩,而是要灵活运用。只要不让对方感到不快,就是最好的礼仪。餐桌上吃这简单的行为,呈现的多种态度,有些人吃相粗野,有些人吃饭优雅,有些人吃独食,有些人喜分享,有些人不顾礼节。有些人处处周全。

各个国家的饮食都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比方说过年少不了鱼,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和渔家,海员吃鱼的时候,忌讳把鱼翻身,因为那有翻船的意思。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可以成为一种修养不仅仅是吃的内容,“吃”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就是教养,用餐过程当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反映了每个人的教养。每个人的吃相,不是个人的私事,在社交场合与朋友一起吃饭的吃相,就成了社交礼仪

餐饮礼仪有这样那样的讲究,但是在实际用餐的时候,不管同你用餐的人违,违反的用餐礼仪的哪一条,哪怕他全部都没有做对。请不要放在心上,忽略掉就可以了,因为一旦你因为餐桌礼仪。而产生的对别人轻视的念头,那就是最大的失礼了。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人总是选择自己的喜好。这喜好往往以自己的性格和本质十分接近,所以从一个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最近借用一句话“我始终相信。一个在吃上讲究道德的人,骨子里一定也有个高尚的灵魂,因为,其实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严肃到很多时候,它在不经意间,就毫不留情地显示了你的修养。”

点喜欢呗,鼓励我坚持下去,谢了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