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个亿一夜蒸发!《叶问3》闹剧幕后,资本和艺术到底谁玩弄了谁?

 aman2016 2016-05-19


 

票房造假案闹得沸沸扬扬,得到广电总局电影局“约谈”,因为此事而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把几家金融公司闹得沸沸扬扬。

 

《叶问3》的票房到底有没有造假?这事官方没有定论,我们说什么也只是猜测。


但是这一次,施建祥的资本游戏确确实实玩砸了。

 

4月1日,施建祥因“健康理由”卸任十方控股董事会主席,而他此前以较低价入股十方控股获得的近5亿港元浮盈,也在“一夜回到解放前”,全部损失殆尽。




施建祥,《叶问3》的制片人,也是该片背后资本方上海快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为了玩转这场资本游戏,他花了2亿从导演黄百鸣手中买下《叶问3》的大陆发行权,然后充分调用了各种玩法,先是收购了一家小型的电影发行公司,并改名为大银幕电影发行公司作为《叶问3》的发行方

 

同时,《叶问3》的票房收益也吸引多家机构参与认购,其中包括两家上市公司——A股神开股份和港股十方控股。

 

不仅如此,快鹿旗下多支P2P、基金公司在影片发行前通过P2P、众筹平台等渠道从普通用户的口袋里掏出了大把的钞票,仅在苏宁众筹平台上就超过4000万。




在这些金融机构的助推下,施建祥希望能通过该片的高价票房推高股价,进而谋求更大的利益。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这次《叶问3》的运作模式,就是此前施建祥常常说在嘴边的“互联网+电影+金融”的创新模式。


 

 

上海快鹿集团对《叶问3》的资本操作的核心其实就是电影票房的“资产证券化”。

 

2015年12月22日,施建祥认购香港上市公司十方控股1.6亿股股份,认购价格为每股0.8港元。



 

2015年12月24日,《叶问3》在香港正式上映,当天十方控股股价收于3.08港元/股,涨19.84%。

 

2016年2月19日,十方控股公告称拟以约1.1亿人民币收购《叶问3》内陆票房净收入的55%。受此刺激,十方控股股价在短短几天之内又上涨近40%。3月4日,《叶问3》在中国大陆上映当天,十方控股涨22%。



 

也就是说,在施建祥入股十方控股一个月多的时间里,公司股价就坐了一个过山车,浮盈最多时将近5亿港元。

 

而且这还只是从十方控股一家公司收获的利益,如果最终《叶问3》票房喜人,几家幕后投资公司股价必定全面飙红,足以让施建祥一夜暴富。

 


 

只不过!正如我们一开篇说的,这一次施建祥彻底玩砸了

 

《叶问3》上映16小时破亿,34小时破2亿,60小时破4亿,艾玛眼看着一代票房大片似乎就要出炉!

 

但是上映第二天,就有网友晒出一张中影国际影城光谷天河店的售票情况截图,高达203元的票价和奇葩的排片时段,“冥币特惠价”和“午夜幽灵场”让空气中弥漫了一股可疑的气息。




 

而且更夸张的是,《叶问3》排片之后,几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影院突然超越北上广进入中国票房排名,甚至原本无人知晓的盐城影院都爆出50万。

 

你当P民们是傻的吗?

 

证据一个接一个被曝,雪球越滚越大,终于连电影局都忍不住出面,约相关人员到办公室喝茶。




至此,不管票房是真是假,这场资本游戏都已经被宣告Game Over。

 

3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要求严查《叶问3》票房情况。十方控股、神开股份、明华科技等快鹿系上市公司股价应声下落。3月7日至11日一周内,十方控股股价下跌了59%,神开股份下跌18%,明华科技下跌57%。



十方控股(01831,HK)近期走势图

 

此前,神开股份出资4900万元投资《叶问3》票房收益权,而在遭遇票房质疑后,于30日剥离该项投资。

 

3月30日,多名投资人前往金鹿财行总部要求兑付到期投资。但金鹿财行表示,产品已经停止兑付,兑付可能延后3个月。

 

4月1日,施建祥卸任十方控股董事会主席,距离他上任的日子仅仅过去37天,俗称屁股都还没坐热。

 

一场资本游戏至此玩得颜面尽失。

 

 

几乎《叶问3》背后的资本公司里,都有施建祥的身影。

 

他究竟是谁?

 

百度百科里有快鹿系掌舵人施建祥自己建立的详细履历:

 

他自称“2014年被奥巴马邀请出席晚宴”,但是照片PS痕迹明显,而且随后就被揭发所谓“宴会”其实是白宫每年固定的开放日“Holiday Open House”——他是买门票“到此一游”;




他自称“受邀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晒出的邀请卡从大洋彼岸邮寄竟然连折痕都没留下,而且基本的格式、语法都有错误;




他自封是 “剑桥大学终身荣誉院士”、“联合国和平大使”、“《敢死队4》中方总制片人”、“2015东方卫视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只要查询各方的官网,就可发现以上的称谓全是假的。



 

这么一个藐视全民智商的人,究竟为什么让那么多人都跳进了他的陷阱?

 

管理者想着引入金融工具提振电影市场,从业者想通过金融工具获得充裕资金,投资者想借助金融工具看电影顺便赚钱,都想着玩金融,最终的结果却是被金融玩了。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电影业的金融创新屡见不鲜

 

2015年9月,电影《港囧》上映之前,徐峥持股的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以1.5亿元的价格向《港囧》的投资方徐峥工作室购买了《港囧》47.5%的票房收益权。这样的操作,不仅让徐峥不仅在《港囧》上映前就兑现了收益,并从21控股不断上涨的股价中又赚了一笔。



 

而在获得30亿票房收入的电影《美人鱼》上映前,和和影业就设计了一款基金产品,光线传媒、龙腾艺都等发行方进行认购,为《美人鱼》开出了18亿元的票房保底金额,随后《美人鱼》票房屡破记录,让保底发行的各方大赚一笔。



 

可以预见,未来类似的做法几乎将成为影视行业的标配,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在计划项目的时候想着资本运作。

 

然而,在各种眼花缭乱的金融玩法层出不穷之时,无论行业从业者,或者是想要进来淘金的资本方,都需要问问自己,金融创新的边界在哪里?

 

借用华谊兄弟王中磊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发言,每个电影制作人都成为金融高手的时候,也是中国电影最危险的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