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杭双阁文昌阁、留仙阁

 临泉书屋 2016-05-19
余杭双阁文昌阁、留仙阁
  欢迎广大读者投稿,信箱:961536701@qq.com
  □詹秉轮

  文昌阁  曾矗立在古镇东的余杭塘河中,四面环水,三大开间,三层楼阁,正门朝西,面向余杭镇,门前左右各一对旗杆。阁和南北两岸各有单孔石拱桥相连,北桥名攀桂,南桥叫登瀛。阁后建有长廊与两桥相接。三层阁顶的屋脊上南北有相向腾飞的雕龙一对,正中置铜镜,名“双龙抢珠”。底层正门的石方柱上有石刻楹联:“曰将星曰相星曰司中司命司禄星戴斗匡而遍照寰区;以孝教以忠教以积学积德积功教格苍穹在广行阴骘。”石柱里侧篆刻有另一楹联,为:“文笔卓秀山共秀,楼台得坠水洄澜。”

  登上文昌阁,老余杭和周边几十里的山水风光、田野村庄一收眼底。明金学曾撰写的《舒邑候建文昌阁碑记》中说:“巍台穹阁,窗窗耀耀,有塔屹然,环桥如带,回顾径山天柱诸峰,隐见苍翠,比丽增雄,斯亦邑之巨观胜迹已!”

  余杭文昌阁建于明万历二十年。为建此阁,知县舒兆嘉捐银五十两,而余杭父老子弟争相捐钱以助,三个月即大功告成。文昌阁的建成,说明余杭历来重文尊教,文风昌盛。文昌阁在清康熙十三年重修,并疏浚了两桥河道。同治二年被攻击守城太平军的清军炮轰致毁,同治十三年又集资仿旧制重建。光绪二十九年再次修缮,直至1966年,因为船运航道拓宽的需要,文昌阁并两翼拱桥连基础全部拆除。

  文昌阁祀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人们通常称之为“文曲星”。登瀛和攀桂是余杭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文昌阁地处余杭东门口,从水路来余杭的客人必经文昌阁到老余杭。文昌阁有许多故事和传说,如清光绪年间震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据说,杨乃武与知县刘锡彤的第一次矛盾就是在文昌阁发生的,因为文昌阁南北二桥洞原本规定是北进南出,而刘锡彤来余杭上任认为是南大北小,官船非要从南进,和从余杭去杭州的杨乃武所乘的小船相撞,并且遭到杨乃武的批驳和责备。刘锡彤虽自认倒霉,赔礼了事,但对杨乃武却种下了仇恨之根,总想伺机报复。这才有了以后的杨乃武冤案。

  1956年8月,强台风袭境,苕溪洪水暴发,大堤溃决,洪水咆哮着顺南渠河直冲文昌阁,河上自葫芦桥起,小珠、坝潭、北家、油车,所有市区六桥全部冲毁,独有文昌阁及两翼拱桥岿然不动,完好无损。文昌阁的建筑特色及其建筑牢固度,使其不受洪水毁没。文昌阁在余杭人的生活中是一个景点,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在明朝嘉庆六年五月,皇帝下旨依照关帝庙定制,春祭以二月初三日,秋祭以八月十八日,把文昌帝君列入祀典,由知县主持,这在当时的城镇是规格最高的纪念活动。

  1966年余杭建立工会,奉上级指示,组织人员拆除文昌阁。马天发(余建工会职工)就参与了拆除文昌阁工作。笔者于2011年6月18日特意前往马天发同志处,了解拆除文昌阁时文昌阁的内部构建。他说:“拆除文昌阁时,文昌阁整个地面全是长方形青石板铺设,除外围有6根石柱外(外形六角),屋内另有四根庭柱(成正方形),底层地面中间有一块约1.5米正方厢板石,高出地面约3至4公分,上面阳刻有交叉龙凤宝剑居中,各层的联系樑中的拼枋板上,画有七彩历史典故,以及各种动物等画。六只跳角脊上塑有各种动物,沿跳角脊上排列有六到八个。文昌阁顶有八卦图案,约1米直径。两边桥墩有闸板槽,可闸水位高低。入内,我记得从西向是二开门,东向是单开门。从西向门而入左右是楼梯(南北向),可上三楼。底楼是个空堂,堂顶挂有一大绣球,二楼是住人的(这可能是为接待四方香客)。三楼靠东墙上有一神龛,供奉“文昌大帝”,只有右面单梯上下,房顶是个八卦图案,四面墙壁都是壁画图案。

  文昌阁当时受天目山佛会影响,很是热闹,附近还曾建有“天目下院”。

  关于余杭文昌阁还有个传说:在明朝有户姓丁的人家,请风水先生为其新屋选基。结果选定现余杭百货批发部仓库基地,因为地基下有个岩洞,地面能听到洞内银铃般的滴水声,“在此造屋,居家定能出大官”。但风水先生的条件是供养他一辈子,每日还须吃只鸡,丁家满口答应。

  屋基选定即造新屋。是年,丁某果然高中,官居朝中。时又一年,一日丁家有鸡跌入茅坑,东家便将此鸡烧与风水先生吃。多事的丫头却把此事告诉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气恨极了,决定要破丁家风水。是日,风水先生问东家夫人:“你可想你夫君?”夫人说:“官人在外为官已年余,我日日盼他回家。”风水先生说:“我有办法让他回家,只是要破费银子五百两。”夫人随即把银子交与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请来一班泥水匠,先去狮子山脚(现打靶场处)把丁家屋基滴水源头堵死。然后,风水先生又带泥水匠来到余杭东门头部伍桥东,在河中按当时官帽式样,用块石筑外塘,内中打下松桩,再用白炭填实,筑起一圆形台,两边建桥,北为攀桂,南为登瀛。在石台上又建塔型六角三层木结构楼阁。阁脊雕龙一对,中置铜镜,谓“双龙戏珠”。余杭文昌阁正门朝西,意在丁家要吃西北风。三楼所内塑料星菩萨一尊,完工之日,风水先生到魁星菩萨前上香,并念咒词。事后风水先生便不知去向。过了月余丁某因受朝中排挤,削职回到余杭家中。

  

  留仙阁  在大运河的终点余杭县余杭镇上,过去有一座面朝运河的古老房屋,远看犹如宫殿,屋顶古瓦厚叠,屋檐四角高翅,屋内雕梁画栋,人们都唤之“留仙阁”。其实它不叫“留仙阁”,而叫“留须阁”。整个由来,还得听听余杭百姓中流传着的一个故事——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有位尚书姓邹,是余杭镇邹府弄人。他为官清正,深得正德皇帝器重。邹尚书告老还乡这天,正德皇帝亲自摆驾送出午门,邹尚书感恩涕零。回到余杭,邹尚书天天五更烧汤沐浴,朝京城摆香案跪拜,三呼万岁。

  有一天,正德皇帝办急事南下,完事后,想起了邹尚书,顾不得漫天飞雪、坐船前往余杭镇看望邹尚书。邹尚书热泪夺眶而出,跪拜在地,口呼“万岁”。邹尚书立即置办盛宴。不多时,骨筷玉怀,金壶银盘侍候,山珍海味垒满了一桌子。正德皇帝龙心大悦,从怀中掏出金钩,将胡须钩开,谁知过分高兴,用力过猛,竟将一根胡须拔了下来。

  正德皇帝回朝后,一日,国丈上殿奏本说:“邹尚书在余杭私造皇宫,有反国之心。”正德大吃一惊,他想:邹尚书为官一世,清正廉明,倘若欲为,何要今天?再一想,近来朕待其甚厚,亦恐居功高大。正德皇帝随即下旨:“带御林军三千,朕亲下江南诛伐。”大军浩浩荡荡来到余杭镇东门外。正德皇帝迈上船头一看,不觉倒抽一口冷气:“果然目无皇法,私造宫殿。”心中大怒,立即下旨:“速速捉拿邹贼”。

  不多时,邹尚书被五花大绑,还没来得及跪呼万岁,国丈便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邹尚书大喊冤枉:“臣不知犯了何罪?请皇上说个清楚,就是死也无悔。”正德手指“宫殿”道:“你还不知大罪?”邹尚书哈哈大笑:“请万岁容禀。”正德本来是半信半疑的,看到邹尚书这般从容,就将头一点。

  原来,那天正德皇帝告辞回京,邹尚书便将万岁落下的那根胡须用红绿绸缎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了起来,摆到东,摆到西,摆来摆去没有个适当的地方。于是邀请能工巧匠,在大运河畔按照宫殿的式样造了这所房子,将胡须供在里面,并天天早朝时分向供在上首的这根胡须焚香磕头,三呼万岁。

  正德皇帝进殿看了现状之后感慨道:“此非私造宫殿,乃是寡人的留须阁也。”从此,留须阁便叫出了名。因须字是低音,被喊成了仙字,于是,“留须阁”就被当地百姓叫成了“留仙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