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大夫章第四 继承法度和道路的问题
【原文】非先王之法服1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2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3夜匪懈,以事4一人。” 【译文】不是先王的法度所从事的不敢从事,不是先王的法度所言说的不敢去走这条道路,不是先王的规律之行不敢行为。因此不是此法度不言说,不是此道路不行为;嘴里不要去选择言辞,身体不要去选择行为;言辞行遍天下也没有过错,行为行遍天下也没有怨恨厌恶。这三样具备了,然后才能守住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继承。《诗经》上说:“早晚勤勉不松懈,全心侍奉贤宣王。” 【说明】天子所继承的是万事万物的规律,诸侯所继承的是不自满,不危害民众,那么卿大夫所继承的呢?是先王的法度和道路。真正的继承了先王的法度和道路,言谈举止,顺乎自然,言辞行遍天下也没有过错,行为行遍天下也没有怨恨厌恶,才是真正的言行一致。在《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我们知道,凡是当官的、当领导人的、当统治者的,都会有自己的施政观念,都必须要有一定的果断的魄力,决断能力。如果一个领导人不具备这种能力,凡事再三考虑,犹豫不决,很难想象他怎样能领导一群人。然而对“仁”者来说,虽然不需要有很强的决断能力,但也不需要凡事犹豫不决,再三考虑。因为“仁”的出发点是与人相互亲爱,人人平等,那么在对人对事的时候,用“仁”心去对待任何人任何事,也就用不着再三考虑,犹豫不决了。人之所以遇事犹豫不决,再三思考,就在于他心中有所怀疑,有疑问。而有疑问、疑虑则是对别人的不信任。之所以会产生不信任感,乃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们的不“仁”。若是两个“仁”者相对,会有不信任吗?若是人人都能达到“仁”的高尚境界,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就不会“三思而后行”了。所以说,季文子这个人也不能算是“仁”。 这实际上就是“知行合一”,学到了,继承了,调节自己的思想观念后,用之于行为,言谈举止,顺乎自然,言辞行遍天下也没有过错,行为行遍天下也没有怨恨厌恶,才是真正的言行一致。这就是卿大夫所继承的。 —————————————————— 【注释】1.服:(fú扶)《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书·酒诰》:“肇牵车牛,运服贾。”《诗·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耦。”《管子·法法》:“彼民不服法死制,则国必乱矣。”《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墨子·尚贤》:“以德就利,以官服事。”这里用为从事、致力之意。 2.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大禹谟》:“政乃乂,黎民敏德。”《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3.夙:(su诉)《书·皋陶谟》:“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诗·大雅·抑》:“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鲁颂·有駜》:“夙夜在公,在公明明。”《仪礼·士昏礼》:“夙兴。”《说文》:“夙,早敬也。”这里用为早晨之意。 4.事:(shì士)《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老子·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孟子·梁惠王下》:“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荀子·臣道》:“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韩非子·存韩》:“今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玉篇·史部》:“事,奉也。”作动词,这里用为侍奉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