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有个朋友和我提到了这样的困扰: 我明明按照金字塔原理的指导,注重表达中由主到次的逻辑,并尽量解释来龙去脉,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什么还是做不到有效沟通?
绝大部分人也应该有同样的困扰,包括我自己。
如何沟通才能搞定客户,加快项目推进进度? 如何沟通才能搞定领导,让我升职加薪? 如何沟通才能搞定那个漂亮姑娘,让她成为我女朋友? 如何沟通才能搞定收停车费的大爷,我只停了5分钟,让他别收钱? 如何沟通才能搞定政府臭脸大妈,让她尽快帮我办手续,不要刁难我? ……

2 沟通的本质其实是获取他人的资源。 如果把沟通的流程分解,我觉得应该有三步:
第一步:建立联系,实现沟通的基础
第二步:描述详细内容,确保在同一沟通层面
第三步:得出一致的方案/结论
以上三步缺一不可,即使沟通对象是非常熟悉的人。
举个例子:向老板汇报项目进度。
第一步:建立联系 给老板发了会议邀请,老板同意了。 第二步:描述内容 (总结概要) 目前为止,项目已经进行了3天,主要完成了primary research,写好了访谈提纲,准备进行model的搭建和专家访谈。总体上wellon track。
(详细描述) 首先,primaryresearch已经做完,已经基本摸清了这个行业的value chain,需要通过专家访谈进行验证。 然后,基本数据已经有了,可以进行model搭建。但一些行业内的专业指标还不明确,需要询问专家。 第三,根据proposal以及之前提到的问题,我已经拟好了访谈提纲。 第三步:得出方案/结论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已经把提纲发出来了,给您过目下看有没有要改的。 我也已经给vendor发了邮件,让他们开始搜索合适的专家。 稍后会开始搭建model 您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吗? (对方提出解决方案) 老板提了几个关键注意点,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双方达成一致) 随后我和老板达成一致意见,沟通结束。
以上是一段典型的、简洁的、完整的沟通流程。 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描述内容环节占据的比例最大,传递的信息量也最多。 这也是为什么金字塔原理在沟通过程中被如此地强调:利用金字塔原理的逻辑,可以快速而准确地传递信息,让沟通的双方能够充分理解对方传达的意思。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沟通中都需要这么大的信息量,也不是所有的沟通都能如此顺畅的开始。 比如: 你惹恼了女朋友,她不愿意接电话,怎么办?——你们没有机会建立联系
收停车费的大爷,不愿意听你叨叨,执意要收你一小时停车费,怎么办?——你没有机会详细描述内容
玻璃板另一面的臭脸大妈,听了你的描述之后,依旧摆了一副臭脸:“对不起,这个不归我们管,我也不知道归谁管”,怎么办?——你们没有机会得出一致的方案
但以上这些问题,显然都不是沟通流程上的问题。
3 所以,对沟通的分析不应该是单维度地从流程出发,而是一个复杂立体的模型。 那到底应该有哪些维度呢? 《Talk Like TED: The 9 Public Speaking Secrets of theWorld's 》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调出了300个已知结果的犯罪案件的审问记录,让不同组别的受试者判断嫌疑人是否在说谎。
第一组只听声音; 第二组只看影像,没有声音; 第三组,声音和影像都有; 第四组,除了声音和影像,还有相关的文字档案资料。
结果呢? 纯声音组的准确率是55%; 纯影像组是65%; 声影组是85%; 而最后一组则高达93%。
讲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教大家如何判断微表情,而是要说明:
语言在沟通中并不一定起决定性作用,语气、语调、表情、动作以及穿衣打扮都能传达信息。 如果穿得破破烂烂,拎着蛇皮袋,弯腰弓背,可能会被商场的保安拦下;
而如果打扮得体,昂首挺胸,再加上一两件大牌衣饰,任何一家店的店员都会对你青眼有加。
这也许确实很势利,但却也是事实。
你看,沟通在还没有建立联系时,就已经开始了。
4 当然,沟通有了这些还不够。 沟通还要注意时机、频率以及场合。
就拿咨询项目举例子。
咨询项目的每一次里程碑汇报(比如中期汇报,终期汇报等)都是一次和客户的沟通。
但如果和客户的沟通仅限于里程碑汇报,那风险就太大了。万一在会上得不到客户从上到下的支持,那这个项目就有危险。 所以,平时也要勤沟通。
可以是合伙人随意走进客户老板的办公室聊聊天,也可以是整个项目组和客户约一个正式会议。
可以是每周一次的定期汇报,也可以是一个月3-4次不定期的沟通。
目的是了解客户的喜好与倾向,测试客户是否有问题、有意见。
就算对方不支持自己的方案,也要搞清楚对方的出发点在哪里,疑问是什么,以做充分地准备。免得矛盾在正式汇报中爆发,场面难以收拾。
最后,沟通还需要选择正确的对象。
什么是正确的对象?就是和你直接利益相关的那一拨人,级别越高越好。 比方说,如果你希望自己升职加薪,找HR聊天、请HR吃饭是肯定没用的,你的升职不是HR说了算的,HRD也没用,除非你自己就是HR。
再说点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
有些读者可能要在评论里说:你这鸡汤的道理我们都懂,但你怎么没给勺儿啊! 但是,沟通这件事儿,就是没勺儿的。
这碗滚烫的鸡汤只能自己用手捧着,不断地用嘴吹凉,就算把手烫得通红,就算把嘴燎出几个大水泡,也还是得喝下去。然后才能人情练达,才能八面玲珑。
沟通本身,也是一个不断理解他人,感受自己的过程。
*特别鸣谢@cenweirui同学提供的灵感与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