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十四年春,意如至自晋,尊晋罪己也。尊晋罪己,礼也。 南蒯之将叛也,盟费人。司徒老祁、虑癸伪废疾,使请于南蒯曰:“臣愿受盟而疾兴,若以君灵不死,请待间而盟。”许之。二子因1民之欲叛也,请朝众而盟。遂劫南蒯曰:“群臣不忘其君,畏子以及今,三年听命矣,子若弗图,费人不忍其君,将不能畏子矣,子何所不逞欲?请送子。”请期五日。遂奔齐。侍饮酒于景公。公曰:“叛夫。”对曰:“臣欲张公室也。”子韩皙曰:“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司徒老祁、虑癸来归费。齐侯使鲍文子致之。 夏,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分贫振2穷。长3孤幼,养老疾,收介4特5,救灾患,宥孤寡,赦罪戾,诘6奸慝,举淹滞,礼新叙旧,禄勋合亲,任良物7官。使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召陵,亦如之。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 秋八月,莒著丘公卒,郊公不戚,国人弗顺,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舆。蒲余侯恶公子意恢而善于康舆,郊公恶公子铎而善于意恢。公子铎因蒲余侯而与之谋曰:“尔杀意恢,我出君而纳庚舆。”许之。 楚令尹子旗有德于王,不知度,与养氏比8,而无求厌。王患之。九月甲午,楚子杀鬥成然,而灭养氏之族,使鬥辛居郧,以无忘旧勋。 冬十二月,蒲余侯兹夫杀莒公子意恢,郊公奔齐。公子铎逆庚舆于齐。齐隰党、公子鉏送之,有赂田。 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蔽罪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宣子问其罪于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邢侯专杀,其罪一也。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9,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乃施刑侯而尸雍子与叔鱼于市。 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夫?” 【译文】十四年春,季孙意如从晋国回来,尊重晋国归罪于己。尊重晋国归罪于己,符合礼仪。 南蒯将要叛乱时,与费地人结盟。司徒老祁、虑癸假装发病,派人请求南蒯说:“下臣愿意结盟然而发生疾病,如果托君子之福不死,请等待病愈就结盟。”南蒯允许了。二位先生凭借民众想要背叛南蒯,请求聚众结盟,于是劫持了南蒯说:“群臣不忘记他们的君主,畏惧先生直到今天,已经听你的命令三年了,先生如果不图谋,费地人也不能忍受其君主,将不会畏惧先生了,先生哪里不能满足欲望?请求送走先生。”南蒯请求等待五天,于是逃奔到齐国。侍奉齐景公饮酒,齐景公说:“叛徒。”南蒯回答说:“下臣是为了扩张公室。”子韩皙说:“家臣去扩张公室,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司徒老祁、虑癸来鲁国归还费地,齐景公也派鲍文子来送还费地。 夏,楚平王派然丹在宗丘检阅西部军队,并且安抚民众,施舍贫困救济穷人,助长幼儿孤儿,养育老人及疾病之人,收容独特单身之人,救济灾患,宽免孤寡之人的赋税,赦免有罪之人,整治奸邪之人,举荐被埋没的人才,礼遇新人交往旧人,奖励功勋和睦亲族,任用贤良选择官职。派屈罢在召陵检阅东部军队,也这样办理。在边疆建立友好,让民众休养生息五年,而后才使用军队,符合礼仪。 秋八月,莒著公去世,郊公不悲戚,国人不顺服,想立著公的弟弟康舆。蒲余侯厌恶公子意恢而与康舆友善,郊公厌恶公子铎而与意恢友善,公子铎凭借蒲余侯而与之图谋说:“你去杀意恢,我赶走君主而接纳康舆。”蒲余侯允许了。 楚国令尹子旗有恩德于楚平王,不知节度,与养氏结党营私,而且贪得无厌,楚平王很担忧。九月甲午日,楚平王杀鬥成然,而且灭掉养氏家族,派鬥辛居郧地,以此表示不忘记过去的功勋。 冬十二月,蒲余侯兹夫杀死莒国公子意恢,郊公逃奔到齐国。公子铎到齐国迎接康舆,齐国隰党、公子鉏送他,并有田土为礼物。 晋国邢侯与雍子争夺鄐地田土,很久也没有调解成功。士景伯去到楚国,叔鱼代理他的职务,韩宣子命令裁断过去的狱情,罪过在于雍子。雍子把女儿嫁给叔鱼,叔鱼判决邢侯有罪。邢侯发怒,在朝廷上杀死叔鱼和雍子。韩宣子询问叔向如何治罪,叔向说:“三人同罪,杀死活着的人也就可以了,雍子知晓自己的罪过而用贿赂以换得正直,鲋出卖法律,邢侯擅自杀人,罪过都是一样的。自己有恶行而掠取美名就是昏庸,贪婪而败坏官职就是毁谤,杀人没有忌讳就是奸贼。《夏书》上说:‘昏庸、毁谤、奸贼、杀戮。’这是皋陶的刑法,请照办。”于是杀死邢侯并陈尸示众,而把雍子和叔鱼的尸体陈列在市场上示众。 孔子说:“叔向,继承了古代正直的遗风。治理国家制作刑律,不隐藏亲人,三次数落叔鱼的罪恶,不给他减轻,这就叫做最佳行为方式吧,可以说是正直了。平丘的盟会,数次责备他贪财,以宽宥卫国,晋国不作为于残暴。让鲁国季孙回国,说他欺诈,以宽免鲁国,晋国不作为于暴虐。邢侯的狱情,说是他贪婪,以端正刑法,晋国不作为于偏颇。三次言说而除掉三个罪恶,加上三个有利,杀死亲人而名声更加荣耀,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吧?”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六件事,一是鲁国季孙意如从晋国回来,并不怨恨晋国。二是南蒯逃奔到齐国,费地回归鲁国。三是楚平王安抚国内。四是莒著公去世,莒国发生动乱。五是楚国令尹子旗与养氏结党营私,被楚平王灭族。六是晋国邢侯与雍子争夺鄐地田土,导致矛盾升级,邢侯杀死叔鱼和雍子,邢侯也被叔向判处死刑。 —————————————————— 【注释】1.因:(yīn音)《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管子·君臣下》:“通者质,宠者从,此数之因也。”《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扬榷》:“辩惠好生,下因其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2.振:(zhèn震)古同“赈”。《周礼·大司徒》:“三曰振穷。”《管子·五辅》:“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管子·宙合》:“其死而不振也必矣。”《国语·周语》:“踣弊不振。”《说文》:“振,举救也。”《小尔雅·广言》:“振,救也。”这里用为赈济、救济之意。 3.长:(zhang掌)《管子·中匡》:“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而长寇仇。”《汉书·杜钦传》:“废奢长俭。”这里用为滋长、助长、增长之意。 4.介:(jiè戒)《书·秦誓》:“如有一介臣。”《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诗·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国语·吴语》:“一介嫡女。”《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介异于人臣。”《广雅》:“介,独也。”这里用为独特之意。 5.特:(tè忒)单独、单单、特地。《管子·明法解》:“故法废而私行,则人主孤特而独立。”《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战国策·秦策四》:“我特以三国城从之。”《吕氏春秋·君守》:“夫国岂特为车哉?” 6.诘:(jié节)《书·吕刑》:“荒度作刑,以诘四方。”《周礼·大司马》:“制军诘禁。”《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盗。”《荀子·成相》:“谗夫弃之,形如诘。”这里用为整治之意。 7.物:(wù雾)《周礼·地官·载师》:“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管子·侈靡》:“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土方,议远迩。”《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庄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淮南子·缪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物其欲。”这里用为选择之意。 8.比:(bǐ笔)《管子·立政》:“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墨子·所染》:“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庄子·让王》:“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荀子·儒效》:“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左右因相与比周而恶之。”这里用为结党营私之意。 9.墨:(mò磨)《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昧墨与人比居庾肆,而教人危坐。”《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荀子·乐论》:“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集韵·队韵》:“馋言败善曰墨。”这里用为毁谤之意。 10.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