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光衣服,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豆20710111103 2016-05-19

“谁都想呈现鲜活的一面,可有光芒,就会有阴影。与其死拽着平台、人脉、功绩,不如向前看,想想如何让未来变得有趣味、有意义。”




这两天,很多人在转一篇文章,《别错把平台当成你的本事。》


作者入江之鲸(微信号:rujiangzhijing001)写了很多例子:朋友圈里晒人脉,“那些大咖,我有联系方式”,“我和某某吃过饭”。采访CEO,不忘发朋友圈“炫耀”。在公关公司工作,一张网红资源的excel表,就觉得自己手握高端人脉。入江之鲸的结论是,真正牛逼的往往是平台,而不是你。


我很认同。联想自己和周围,确实也不乏类似的例子。我想在这个基础上,再衍生一点:不止平台是华美的袍,我们常挂嘴边的人脉资源、过往功绩,都是一件件衣服。在眼下这样有一分按十分说的年代,只有脱光衣服,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都不喜欢大规模的同学聚会。共一屋檐的同窗,毕业之后各奔东西,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重逢本应共叙旧情,却往往会变味,成为另类的秀场。


如果仔细分辨,同学聚会的组织者,大半是人生春风得意。酒足饭饱,也会想着法子秀优越感。有时酒酣耳热,互套近乎,开口闭口张总如何如何,王总怎样怎样,俨然成了鲜衣怒马的生意场。


而不愿自陈的“普通人”,往往缩在角落里,小范围交头接耳,甚至沉默不语。如是数次,对这类聚会,难免敬而远之。


同学少年多不贱,当然叫人欣喜。但相比“张总现在家大业大,有机会一定多介绍几单生意给小弟”,我理想中的聚会场景更应该是“你丫滚那么远,怎么现在才死回来!”


毕业的时候,打着赤膊喝着酒,又哭又笑像一群傻X。恍惚几年,穿上了衣服,变得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我在体制内单位工作,对内对外,会接触不少老同志。最害怕的时刻之一,就是有老同志拉着你的手,忆往昔峥嵘岁月。他们嘴里永远是那几个名字,身上不过这几个勋章,颠来倒去,编织成密集的话语,连故事的细节,都听出了老茧。


有时候顺着他们的故事,提几个后辈的名字,他们马上会接茬:“这个人我太熟了!当年在我手下的时候,还是个小毛孩,现在到这个位置,连话都不跟我说几句了。”“是他啊!我以前行走江湖,他还不知道在干吗呢。”


说实话,此情此景,与其说是聒噪,不如说是可怜。暮气重重的他们,已经吓得不敢直面自己的老去,紧紧抓住最后的衣衫,唯恐暴露苍老的证据。但在年轻人眼里,这样的行为,更多像是警醒:谁都会老的,当我们老了,希望更潇洒一点,不这么瞻前顾后又进退失据,不这么自怨自艾还自诩传奇。




人要解剖自己,其实是最难的。谁都想呈现鲜活的一面,可有光芒,就会有阴影。与其死拽着平台、人脉、功绩,不如向前看,想想如何让未来变得有趣味、有意义。


我无数次引用过王小波的话,并将之作为人生的信条:“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因为我相信,再多知恩知遇,最终的每一步,靠的还是自己。也只有直面自己,才能更合理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同舟共济,而不是求告涕泣。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略鸡汤的金句:“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在我看来,所谓卓越,就是不断向内催逼自己,突破一个又一个临界点。


高阳写《胡雪岩》,早年与王有龄的援助与反哺,用书里的话说,叫“花花轿子人抬人”。这好像很符合当今资源盘活互利互惠的主流。


可如果认真看,轿子是胡雪岩备着,人是胡雪岩抬着,他识人、用人,却从未将命运委身于人。他早期的发迹,从来只因为能够抛舍种种外在的衣服,逼视真正的自己。


什么时候我们敢把衣服抛开,离绽放光芒就更近一点。


图片|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