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博士教养
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到底是谁打乱了谁的节奏?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花上5分钟才能吃进去一口时,琳琳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先是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如果催促不管用,就干脆抢过勺子喂起来。 每天早上七点半我都很愤怒,眼看着要迟到了,五岁的儿子却依然不急不慢地收拾着书包、穿着鞋子,我通常会很温柔地催促儿子两遍,见儿子不为所动,顿时河东狮吼,于是每天上学都像打仗一样。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父母总是认为,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父母一起孩子与自己同步的认识论错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这是父母催促孩子与自己同步的推波助澜的社会群体心理。这两种因素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式教练。 然父母殊不知,孩子的节奏问题却普遍被忽视了。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基于对儿童生活节奏特殊性的研究结果,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
教育到底是什么——静待花开的过程 估计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心底千万次地问过自己……? 是啊,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一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久讨论的话题,可谓“见仁见智”,犹如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相信父母从绘本《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文中能找出答案…… 很多重视孩子早教的妈妈都读过张文亮先生的《牵着蜗牛去散步》这一绘本吧。我也不例外。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时常在我耳边萦绕。 文中说,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却只能前进那么一点点?我催它、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一步一步往前爬……。很多妈妈读到此处,一定为情不自禁地问道“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行为)特别像蜗牛,孩子的起床、穿衣、刷牙、吃饭、玩玩具、做作业等等一切行为是如此的缓慢。开始,妈妈们还有耐心地说:“宝宝快点,妈妈等着你呢”。可是说了三五遍之后,估计大部分妈妈开始忍不住了大叫,“怎么还不快点,我都等你半天”。也许这时孩子会很无奈地看着您,心里想着,“人家已经尽力了吗?妈妈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尤其是上了小学之后,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屡次做作业的速度之慢、错误率高而大发雷霆,“你怎么这么慢呢,这个学过的知识你为什么不会呢”等诸如此类,甚至生气到极点的时候还会说拿自己孩子的缺点或成绩与别家孩子的优点去比,越比越气愤,越比越觉得孩子不争气,越比心态越扭曲。最后,就拿孩子出气,将一些伤害的话语全用在孩子身上。孩子他就是个孩子,也许他现在达不到父母对他的期望,但他努力了。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是独立个体,各自有着自己独有的成长规律或曰开花时节,父母不能把别的孩子会理所当然地当作自己的孩子必须会的理由。
《牵着蜗牛就散步》还有一段“上帝啊!为什么要让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爱以自己的观点和标准来衡量孩子,却从很少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的父母其实是不合格的父母。我们想想,天下所有职业基本都是要持证上岗的,唯独父母,没有任何证件就直接上岗了。上天赐予您天使(孩子)不是授权予您来管教他/她的,而是让您通过孩子来完善自身的品质与修养。这也是为什么上帝要让你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最好脚注。 教育是各种生命成长的百花园。由于受遗传基因、成长环境或者家庭教育的差异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其摇曳多姿的生命成长,不可能尽然做到整齐划一,会出现“次第开花”的奇异景观。所以,教育是耐心等待不同时节的花开过程,需要父母们停下急速行走的心灵、急功近利的动机、慢慢静听花开的过程。自然界的植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开花,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成熟,时间的早晚长短,都遵循自然法则,而不受人为思想影响。孩子的成长同样如此,从出生到蹒跚学步,从牙牙学语到踏入校门,从幼稚到成熟,每个人都要一点一点地长高,一天一天地长大,这个过程中充满着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因此,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必须具有耐心等待的人格品质与修养,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奇迹出现。而且,这种等待一定是值得的,经过等待而慢开的花朵一定会格外鲜艳。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大家一定知道为什么经过户外阳光充分照射慢慢而自然成熟的西红柿比温室内快速催熟的西红柿味道鲜美多这一事实吧。 教育亦是一个漫长静待花开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著名教育家甘国祥曾说过:“教育无非是撒下一颗种子,然后,等待岁月的捡拾。”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缺失一份耐心等待的品质与修养,总是希望孩子学了半年钢琴,就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演奏一首完美的曲子,而赢得他人阵阵的赞美掌声;总是希望孩子学了一学期英语,就能说出一口琉璃的英语而赢取别人羡慕的眼光。更有甚者,用学不好不学了,跳不好不跳了的语言来伤害孩子。诸如此类的行为其实都是不合格父母的表现。 《牵着蜗牛去散步》还有一段,“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只在后面生闷气?突然,我闻到了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所以,父母一定要转变观念,放平心态,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其说是上帝让您牵着她去散步,不如说是上帝让孩子带着您去修行的过程,从容地生活,自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