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法师香海禅寺禅商班开示《心经》 第一讲 我们知道佛教在世界上所有宗教和思想当中,它是代表智慧,同时也特别注重智慧。那心经又是佛教思想智慧当中智慧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了解心经,实际上就是了解整个佛教的核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实际上就是通过了解般若的智慧,让我们完成从此岸达到涅槃彼岸的这样一种跨越。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处在迷惑无知恐惧害怕担心的此岸,我们今天有很多很多问题,很多东西我们看不清楚,很多东西我们解决不了,很多问题我们放不下,我们都处在这样的此岸当中。那我们要想摆脱这些恐惧害怕担心的问题,我们要把它解决掉,从而达到快乐、达到智慧、达到清净、达到自在、达到解脱的那种理想的彼岸。那这部心经,就是通过般若的思想,让我们从这里达到理想彼岸的一部经,而且这一部经是这一种思想的核心。 我最近发现抄经很有收获。第一你可以平心静气,专注的做那么一件事情。你就会发现,通过某一天你抄的时候抄的样子,你就会发现此时此刻你的心静不静,你的心安不安,你此时此刻是不是很专注,从字面上都可以看得出。所以大家有空不妨回去选一部经去抄一抄,会让你感觉到不一样的生活状态。 好,我们后边接着讲。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三藏法师是谁呢?就是我们西游记里边的唐僧,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唐僧,总让人觉得懦弱,是非不分,总是老好人。其实他不是这样的。我们近代有个学者叫胡适,胡适那么大学问的人,他给玄奘法师的评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能称赞为一个中华民族脊梁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花了十九年时间走了五万公里,走遍了印度所有的能参学的地方,跟当时印度最有学问的人学习,当他学完之后 他的学问超过印度所有的学者。戒日王给他举办了一个无遮大会,让当时印度最有学问的人跟他辩论,最后没有一个人辩过他。这个风声传到中国,等玄奘回到长安的时候,所有的百姓全部涌到街上,要一睹在异域放出这么光彩的,这么有学问的,如此影响巨大的这个人风采。最后玄奘法师的车驾就无法进入长安大街,只能走后边进去。这里面说明什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称呼他为唐僧,因为唐朝的佛教是中国的佛教最鼎盛时期,而他就是最鼎盛时期的佛教僧人的杰出代表,所以称呼他为唐僧。你要了解他的历史,他的功绩,他所翻译的典籍,他人生的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大的收益。我们这里就不多讲了,这部最简洁的经典是他翻译过来的。 好 我们下面接着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是这部经的最核心,是这部经中最重要的思想。即使它这后面,你不懂都不要紧,但是一定要把这句话要记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要知道,你们来到这里,参加禅商班参加亲子班国学班,你们来这里参加禅修,最需要收获的一点是什么吗?实际上就学这一个字:观! 大家仔细想想,当我们一个人能处在理智的状态,他时刻的知道自己处在什么状态,也就说明他的观照力非常的敏锐。知道自己坐在这里,知道自己来听课,知道自己这次来干什么,你的观察力就会特别敏锐。当一个人观察力很敏锐的时候,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处在什么位置,自己要做什么要讲什么话。大家感觉一下,如果你此时此刻知道自己是谁,你此时此刻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干什么,那你就会不迷不惑。这就是观。实际上禅修到最深的境界,最后你的敏捷力就非常的敏锐。如果你时时刻刻的知道自己的观照力,那你处理问题思考问题的这样的一种状态就不会消失掉。 我有一次在交大CEO论坛上,我就和一些企业家讲,我说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多数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他们身上压的东西很重,我说一个人当他不快乐的时候,他的创造力,他的创新力就等于零。因为被迫而干,所以活着不快乐。不快乐他的创新力就很低劣很低下。那你想想看,你如果属于很自在很快乐的时候,你的头脑那个敏锐度,就像那个泉水一样的喷出来。同样,你现在做的是什么事情,你能不能达到那种快乐?那你要你的孩子要成绩好,你要不要让他得到快乐?你要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你要让自己的身体快乐,随时处于很自在的状态,而不是处于压抑的状态。它们都同样的道理。
好,我们来看,观自在菩萨做什么?行深般若。这三个字,深般若而不是浅般若,不是文字般若,而是实相般若。深般若,般若是无上智慧的一个代表名词,而观自在菩萨干什么?行深般若。用自己实践的行动,去落实深般若的境界。你想想看,我们用观的力量去体现般若的存在,去体现自己清醒的认识,去体现自己时刻能看到自己在做什么。
即使这几天,我们来到这里什么都没有收获。但是你能把这个字记住就够了。也许这个字记住了,会影响你整个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你不管做什么,你的内心当中都非常的清醒。 |
|
来自: XuXiaoling198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