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

 圆角望 2016-05-19

    李培禹

    江南宜兴,早前去过,走马观花,不忘捎上几把紫砂壶便满意而归了。今年4月,春色正浓,我参加“原色回归·宜兴乡村行”作家采风活动,得以深入领略了这苏浙皖交界处,且滨于太湖的“小城之春”的无尽魅力。

    漫步在宜兴这座文脉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被一种隐隐的文化氛围感染着。无论是初游龙背山森林公园,还是登上龙池山“慢走”十八景;无论置身层层新绿的茶园采茶,还是坐在有着“中国第一竹海”称誉的竹林小亭间品茗,这种感觉始终没有离开过我。直到我们走进中国紫砂博物馆,又到丁蜀镇拜谒了顾景舟先生故居后,我似乎悟出了这种文化在宜兴的独有存在。然而还没容我把自己的心得表达出来,一位女作家竟脱口而出:大师文化!

    宜兴悟大师,不虚此行。

    宜兴人杰地灵。且不说历史上出过4位状元、10位宰相、385位进士,也不细数当代的26位“两院院士”,仅以顾景舟为代表的中国紫砂艺术大师,宜兴就有“七老”之说。这令人敬仰的“七老”是: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大概只有在宜兴,这七位艺术大师的名字,家喻户晓,为人乐道,一点也不逊于同一故乡走出的徐悲鸿、吴冠中。如今,“七老”虽均已作古,但留下的传世精品、人格风范,在第二代第三代传人身上绵延不断地薪火相传,蔚为壮观。

    领悟大师风范,是从徐秀棠先生开始的。走进宜兴长乐陶庄,年近八旬的徐老已在门口迎候。他谦和地微笑着请大家落座喝茶。尽管他已是宜兴紫砂艺术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仍连连拒绝称他“大师”,我们只好称他徐老。有人提到挂在门口的一幅书法,徐老写的是:“做数件可流传趣事消磨岁月,会几个有见识高人论说古今”,大家称赞道:“文、书俱佳。”徐老笑了,他随口说了一件“趣事”:曾有人托朋友拿着一幅书法作品找到他,请他鉴别一下真假。他看到后很吃惊,自己从不出售字画呀!就赶紧走到门口往墙上看,那幅书法还在啊!显然,来者花高价买了赝品。徐老见来人很郁闷,就劝慰道,别难过了,我现在就给你写一幅真的,送你啦!这“趣事”引来一片笑声和掌声。大师就是大师!

    徐老聊起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师顾景舟,充满感情地说,如果先生在,今年该是101岁了。他告诉我们,顾先生垂暮之年,将一生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亲自编著了《宜兴紫砂珍赏》巨作,在紫砂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顾景舟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带领一代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是一座永远的里程碑。徐老还提到,当年曾和他一起在顾景舟先生身边学艺的著名画家韩美林,去年来宜兴参加了顾景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还留下了“百年景舟”的题字。

    韩美林不仅拜顾景舟为师,还与顾景舟大师合作过两把经典名壶——“此乐提梁壶”、“雨露天心提梁盘壶”。韩美林设计的紫砂壶,打破了传统紫砂壶以“耳朵型”为主的单一形制,享有“美林壶”之誉。

    说来有缘,我至今保留着韩老师送我的一把紫砂壶。这把“美林壶”,是他与宜兴第二代紫砂大师合作的见证。顾景舟的女弟子张红华,出生于宜兴丁蜀陶业世家,50多年钻研精进,是业界公认的手工传统制壶圣手,现为江苏省级的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双料”大师。她和韩美林合作于1998年,那时韩老师常年率领“艺术大篷车”下乡,到过宜兴陶都多次。这把壶应是“提梁璧壶”,泥料上好,造型古朴,制作精细。壶膛一边刻有“美林体”篆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另一边刻着:“1998,11,13,戊寅年九月齐鲁海右人韩美林”。壶底并列着两枚名章:左边是“张红华”,右边是“韩美林制”。

    在宜兴,我们还邂逅了顾景舟大师的第三代传人——青年陶艺紫砂艺术家姜敏。真是凑巧,那天晚饭后,在丁蜀镇,我们走进一家叫作“五行陶坊”的紫砂陶艺工作室。一进门,见到北京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的题匾:“留住手艺”,顿生亲切感。主人姜敏,刚40岁就已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制壶师,是顾景舟先生第三代嫡传弟子、中华紫砂协会会员。自幼生长在丁蜀镇蜀山,“和着一身紫砂泥”长大的姜敏,高中毕业后即被顾景舟第二代弟子、国家级陶艺大师徐达明收为入室弟子,在老师身边扎扎实实学习光素系制壶工艺十几年。他说,特别感恩于师傅的是,在紫砂壶落寞的一段时间,师傅支持他走出蜀山,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在他们第三代传人中是难得的。可惜,他的恩师徐达明今年3月因病去世,在当代19位国家级紫砂陶艺大师中是最早离世的,这给他留下了无尽的哀思,也感到肩上传承的担子愈加重了。

    谈到自己的陶坊,他说, “我是属于坚守的。” “我从师傅身上学艺、悟道,秉承的理念是金木水火土,土本无情,因匠人执着之情,手工精心制作,火焰煅烧,才有灵性和生命。”说着,他打开一个书柜,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把褐色的壶,“这是‘七老’之一的朱可心大师的‘云龙’壶。”不用他介绍,我们也看得出这把壶何以称“绝品”:壶盖上的龙头是活的,可以仰起、垂下,口中的舌头伸缩自如,像是龙王吐着须子,令人叫绝!他指着这把“云龙”和另一把王寅春大师的“笠帽”壶,接着说:“这几把壶不是我收藏的,我哪有那么多钱。我是从朋友手里‘租’来的,目的就是提醒自己,要追上前辈们,我至少还有20年的路要赶啊!”

    这真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江南之夜。天穹的一轮弯月,照耀着我们从丁蜀镇的返程之路。我想到姜敏要走的路,虽然漫长崎岖,但他毕竟还年轻,有目标、有毅力,相信他会是一个执着的跋涉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