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厚传家久

 诸暨弘虫 2016-05-19

忠厚传家久

 

开篇之前,先要给“忠厚”一词正名。

有一句话叫“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出自鲁迅先生之口,鲁迅先生在《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说:“俗语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也许太刻薄一点罢……”这里,忠厚指的是在敌人面前太老实太软弱,这自然是不足取的。诸暨还有一句俗语叫“忠厚老实是个贼”,这是忠厚被精明人所用,成为狼身上的一张羊皮,成为获取人们信任的一个幌子。正因为有这些话语的存在,导致人们对忠厚的理解渐渐出现偏差,认为忠厚就是无用,就是窝囊,就是软弱。一个词的词性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

事实上,忠厚的本义是指忠诚、厚道。忠厚,历来是儒家修身的追求,是儒家齐家的手段。“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这句话祖祖辈辈地流传。它的意思是: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也因此,它常作为门联的首选,从古到今,世代悬挂,成为家风,成为门风。它是家族绵延的根,是民族传承的魂。

诸暨人的血液里,历来流淌着忠诚与厚道。诸暨人的直爽,来自这种厚道。诸暨人厚道的基因,则来自祖先的聪明睿智,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将忠厚注入家训家规,成为后世子孙修身齐家的行动纲领。

《暨阳柴氏祖训》:“周以忠厚开国,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后周过其历,论者谓忠厚之报。故凡宗人,持身涉世要必以忠厚为务。”

这段家训明确指出,忠厚是“持身涉处”,即为人处世的第一要务。忠厚不仅传家,而且还能传国,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周朝就是靠忠厚建立起王朝,并以忠厚传世700多年。《左传·宣公三年》载:“(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这句话写了周成王占卜,卦象显示周朝还有700年。而历史上自周成王以后周朝存在728年,所以说,“后周过其历”,超过了700年的预测。周朝为什么能传得这么长久,那是因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谨持忠厚的一个回报。

《暨阳乌岩蔡氏庭训》“谨厚”:“国有持重之臣,国之良也;家有持重之子,家之福也。喜谈人过失,妄议人长短,而戏言不经,戏动不法者,则凶于尔国,害于尔家,莫兹为甚者也。”

谨厚,即谨慎笃厚。大到治国,需要谨厚的臣子;小到治家,需要谨厚的子弟。谨厚是一种思想品质,一种道德行为。无论为臣为子,都要持身谨厚,注意言行举止,做到不“戏言”不“戏动”。“戏言”则会妄谈别人过失,妄议别人长短;戏动则会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背离谨厚的轨道,便是与兴旺发达、和谐稳定分道扬镳。

《暨阳浣东袁氏萃涣堂祖训》“存忠厚”:“刻薄之风,皆起矜心之不忠,不忠则因以不厚,一切损人利己之事无所不为矣。凡人忠厚存心,则事事皆循天理。刻薄成性,则念念皆丧良心。善恶之判,祸福之胎,靡不由此。昔于公治狱,大驷马之门;窦氏济人,折五枝之桂。朱子云:‘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古人垂戒格言具在,凡吾宗人不可不念。”

这则家训从不良的社会风气入手,进行人性上的刨根问底。认为世间的人越来越冷酷无情、奸狡诡谲、残忍刻薄,都是因为存心不忠,而存心不忠则是因为不厚道。不忠厚,便不老家,便损人利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了。套用王阳明的良知理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个人不忠厚,便是良知的缺失,就做不到自觉地“为善去恶”。忠厚与否,是辨别善恶的依据,是灾祸福分的源头。忠厚是良知,“忠厚存心,则事事皆循天理。刻薄成性,则念念皆丧良心。”这样的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做人要忠厚,不要刻薄。朱熹警诫人们不可以刻薄待人,“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这句话从事上讲,是告诉我们因果报应之理,所谓天道好还。《尚书》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能够常常行善,天必降福;人如果刻薄而不善,天必定降下灾殃。刻薄的人是不念恩、不念旧,受人恩惠没想到要去报答,而且一心只图私利,那么即使是骤发,他也不可能久享,必定有骤亏之一日。反过来,受人恩惠常常念著报恩,天也必报他以后福。如果是常念著旧友,念旧,友谊也必定恒常。孟子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往往天给人的报应,都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今天刻薄待人,必定也招致别人刻薄待我,我们凶狠待人,必定有人来用同样的方法治我,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

忠厚传家久的事例层出不穷,这里仅举家训中提及的两个典故:一是于公治狱,大驷马之门;二是窦氏济人,折五枝之桂。(详见《诸暨家训中的典故》一文)

忠厚得福报,刻薄是祸胎。为此,诸暨的祖宗先贤围绕“忠厚”这个根本性的主题,对子孙后代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如:

《戴氏家规》里有“大惩劝”:“凡人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族中尊长有德望者,虽任非师保,亦必时为劝诫。古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凡我族人,均宜念素定之命,而勤承先启后之图也。”将“为善去恶”列入惩劝的主要内容,并将惩劝的职责落实到族中德高望重的尊长的头上。素定之命,即宿命,宿定之命,预先确定的命运,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命运。

《暨阳冯氏务本堂家规》有“仁义”教育:“凡子孙入学读书,须以仁义常常为念。若偏滞词章,貌儒貌,服儒服,言儒言,而所行皆不仁不义之事,此乃衣冠中之禽兽也,深所不取。”将“仁义”作为子孙读书的必修课,要求做到念念不忘,入脑入心。仁义与忠厚不分离,忠厚必然仁爱,忠厚必然好义。两者都是儒家的精髓,但是,要发自内心地仁义忠厚。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或文字,面貌像个读书人,穿着像个读书人,说话像个读书人,外表装模作样,而做出来的事情却不仁不义,那是禽兽无疑。

《暨阳开化吕氏族谕》把“积德”列入家训:“德者,秉天地好生之心以为性,而率性而行,见诸事为者也。止知利身而不顾他人,非德也。一事如是,不能事事如是,非积也。故君子行事,必从天理起见,不专为己谋也。《易》曰‘君子慎德,积小以就高大’,此耳。至于见创而哀,见溺而援,恩及弹乌,惠及浪蚁,无之非德也,无之非积也。”忠厚之人必是有德之人,忠厚之举便是积德之举。什么叫天理?天理是良知,是道德,是善良。天地德性仁厚,承载万物生生不息。天人合一,人也要像天地那样,秉持让万物生生不息的“好生之心”。因此,“只知利身而不顾他人”的损人利己行为是缺德的。德贵在积累,积小成大,积善成德。看见人家受伤要哀痛,看见人家落水要救援,看见乌鸦这样的孝鸟不能随便去惊动,看见水里的蚂蚁给予同情和帮助等等,这些都是心存善心,心存厚道,行之都是积德。

《檀溪何氏祖遗家训》里有“训为善”。“尝读伊训有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盖至善无恶者,人之性也;福善祸淫者,天之道也。为善则顺之而获福,为恶则逆之而降殃,理之所必然者也,人岂可以不为善?今如为善,期如圣贤,虽不可一蹴而至,苟能奋然儆省,惕若戒励,入能孝,出能悌,不昧心负人,不欺心骗人,不忍心害人,刻薄暴戾之行勿为,济人利物之事行之,日积月累,安知善之不已有乎?循是而进,圣贤地位亦可驯至,百祥之福有不降自天耶?福纵未降,殃亦可免。噫!人不可以不为善。余无片善可纪,然恒存戒惧,不敢为逆。理事见人有争者息之,灾者救之,贫老无依者周之,道之艰步、水之病涉者杠之、平之,唯勉强学好而已。昔昭烈诫子有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汝父德薄不足效也,尔曹当三复斯戒而敬。’佩夫!伊训之言。”天道法则:善得福,淫遭祸;作善得百祥,作恶得百殃。知行合一,善行由善心发动。善心就是“不欺心骗人,不忍心害人”。欺心骗人是昧良心,忍心害人是失良知。凡刻薄暴戾的坚决不去做,凡济人利物的事情必去做,这便是行善积德。倘能持之以恒,完全可以成为圣贤。待人处事处处可以行善,如:有人起争执就设法平息,有人遭灾祸就设法救助,贫老无依靠的人设法救助他,遇到走不动路、过不了河的人就搀扶他帮助他……一句话,要“学好”,不要“学坏”。这,就是行善,就是忠厚。

《暨阳千林陈氏祖遗家训》里有“励言行”:“言为坊,行为表,不可苟也。故出言要顺人心,恐恶言以折福,舌上龙泉,可不惧乎?行事须当循天理,恐刻薄以伤厚道,诡僻以悖正经,衣冠禽兽,可无戒乎?孔子云:‘言忠信,则心口如一矣;行笃敬,则内外不欺矣。’蛮貊可通,何忧州里哉?”忠厚在心,言行在表。所谓“言为坊,行为表”,即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励言行是举措是外因,目的却在于劝人心存忠厚。因此,说话要顺人心,做事要循天理(本体良知)。否则,恶言恶语,刻薄邪僻,便是不厚道,便是不正经,便会折福气,便是衣冠禽兽。什么叫忠厚?用孔子的话说是:心口如一,内外不欺。这样的道理蛮貊(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都能明白,还怕我们自己乡土上的族人明白不了吗?

《火烧吴周氏家训》有“敦厚风俗”:“胜母不入,朝歌回车,名之不善,古贤犹思远之,况习俗之沦败乎?如其刑仁讲让,酒食为先生之馔,举废由长者之命,则敦庞古处,一乡之内,蔼然春满天地。迩来风俗不厚,实由人心不古。生齿未龀,辄以欺诈为能;黄口在颐,竟以刚武相尚。染斯习者,亟为悛改,风俗幸甚,若等身家亦幸甚。”曾参坐车到了巷子前,因为这个巷子的名字叫胜母,曾参觉得这个名字不好,所以就没有进去,掉转车头走了。墨子认为统治者大办音乐歌舞,沉迷于声色,其荒淫无度的生活是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剥削和搜刮。因此,一听见大清早唱歌,墨子就掉转车头就往回走了。这是两个古代贤人远离不善的典故。忠厚之人,必能见善而行之,见不善而远之。古人尚且能这样做,那么在习俗败坏的新形势下,尤其应该做到“刑仁讲让”,即以仁爱为准则,讲求礼让。有酒食要让长辈先吃,有行动要听取长者的意见。如果能做到“俗尚敦庞,风崇古处”(注重敦厚朴实的民风,与人以朋友之道相处),那么同处一乡,就会和气友善,如同春满天地。但近来民风不讲厚道,实在是因为人心奸诈刻薄引起的。看看这个社会上,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欺诈,乳臭未干就习染刚健勇武,这种风俗倘不改变,怎能保持人心的忠厚善良呢?

……

忠厚传家久,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在持家兴业方面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政治上与尔虞恶诈、无毒不丈夫格格不入,经济上与人无横财不发、富贵险中求有本质区别。 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那是因为在精神和财富得到满足之后,一个家族就会逐渐丧失其创业初期的那种优良品行和美好信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扭曲的精神欲望,受这种欲念的思想支配,就会一步一步从政治上、经济上走向衰败的泥潭。“善恶之报,至于子孙,而其定也久已。”忠厚是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代影响一代,代代相传,潜移默化,滋润积淀,厚积薄发。老百姓常说某某人发达了,那是他祖上积的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辈人在回望和总结自己的人生时,也仍会不自觉地发出同样的感叹:做人还是善点好!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忠厚好,善良好,谦让好,吃亏好,这对后代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